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21.
云南若干地区土壤放线菌区系及资源考察 X.滇东南地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省文山、红河等地采集不同植被、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样品,用不同方法分离高温、中温放线菌,按国内外通用的方法进行鉴定。滇东南地区的土壤放线菌种类丰富,分离到了13个菌属,稀有放线菌的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原始森林中的放线菌种属最丰富。本文对该地区放线菌的生态分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2.
放线菌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成林   《微生物学通报》1996,23(1):51-55
放线菌分类学研究进展姜成林(云南大学,云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昆明650091)伯杰手册是世界公认的细菌(包括放线菌)分类鉴定的权威著作。1989年出版了《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4卷[1]。这一卷全是放线菌,由英国著名放线菌学家Williams主编。与1...  相似文献   
123.
【目的】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印度洋3 000 m以下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16S rRNA基因比对高度相似的链霉菌菌株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探讨各管家基因及多基因聚类分析后的种间区分能力。【方法】以分离自印度洋深海沉积物的7株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11株Streptomyces cavourensis,16株Streptomyces pratensis为研究对象,以16S rRNA、atpD、recA和rpoB基因片段为标记,通过PCR扩增、测序,获得序列。同时从NCBI上下载5株S.pratensis上述4个基因的序列,将所有序列在MLST网站进行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比较。【结果】S.pratensis各菌株种内比较发现,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相同基因型的菌株没有聚在一起,系统进化树不稳定,区分度不高。其余3个构建的系统进化树稳定,菌株的聚类关系与MLST数据库得到的基因型一致。同时,多基因聚类分析后将菌株分为6个类群。在3个种的种间多位点序列比较中,除区分度明显增加、进化树更加稳定以外,还发现rec A基因进化上比较特殊的菌株。【结论】多位点序列分析将实验菌株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型,成功地将所分离的链霉菌进行了更细的分类,同时也找到部分菌株在个别基因上差异较大。此方法可以用于相近种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24.
【目的】进一步了解贵州喀斯特洞穴土可培养细菌的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产蛋白酶、淀粉酶生物活性能力。【方法】选取11种分离培养基,利用稀释直接涂布平板法对贵州黔西南兴义市喀斯特地区白碗窑镇魔家大溶洞洞内土壤进行可培养细菌分离;利用两种鉴定培养基对相关细菌进行生物活性判定。【结果】根据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将分离得到的217株细菌分别归类到24个属的63个不同种类,其中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该洞内土壤可培养细菌的优势菌群,分别占24.42%和21.66%。大多数菌株与已知典型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7.90%-99.99%,其中至少有4株菌株(D3T01、D911、D961和D502)为潜在的新分类单元。对217株细菌进行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筛选,其中具有蛋白酶或淀粉酶活性的99株,占分离菌株的45.62%,分别属于18个属的38个不同种;同时具有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36株,占具有酶活性菌株的36.36%,占分离菌株的16.59%。【结论】贵州兴义喀斯特洞穴土中存在丰富多样的细菌类群,且蕴藏着一定数量的潜在新物种资源;此外功能酶菌株在喀斯特洞穴土壤中大量存在,为工业应用奠定了资源基础,极具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5.
云南省西部属横断山脉的南端,该地区内温泉分布十分广泛。云南省的东北部则属中山山原区,是乌蒙山系向北伸延的末端。这两个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区系均有很大差异。从上述两个样区的原始森林、次生林、荒地、旱地、蔬菜地、水田采集200份土样,用多种培养基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放线菌,并从中筛选出有用的菌株,研究了上述两地区的土壤放线菌的区系组成及异同。  相似文献   
126.
高温放线菌属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于1899年由Tsiklinsky首次描述^[1]。它是20世纪前人类所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放线菌属之一。这个属的特征是在高温下生长快,在气丝和基丝上均有单个孢子形成,存在内生孢子的结构和特性,革兰氏染色不定,细胞壁含meso—DAP(III型),无特征性糖(糖类型G)。常见于自然界的高温场所,如堆肥、稻草、甘蔗渣等。有抗性的孢子可在土壤、水或海洋基质中存活^[2-6]。  相似文献   
127.
艾丁湖可培养嗜盐菌多样性及功能酶、抗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究艾丁湖可培养嗜盐菌的多样性、功能酶活性以及抗菌活性,进一步了解其次级代谢产物情况,为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的发掘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以20种糖及糖的衍生物作为唯一碳源的寡营养培养基从艾丁湖5个样点中分离得到298株嗜盐菌,根据形态特征去重复后,选取62株菌运用16S r 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研究样品中嗜盐菌的多样性;从不同类群选取22株代表菌株,采用点接法进行3种功能酶的筛选,运用平板对峙法检测代表菌株对12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从5%、10%和15%3个盐浓度中分别分得221、54和23株嗜盐菌,获得的嗜盐菌分布在9个科18个属;其中放线菌分布于4个属,细菌分布于14个属;Nocardiopsis和Pontibacillus属为艾丁湖可培养嗜盐菌的优势类群,分别占17.7%和16.1%;有15株嗜盐菌相似性低于98.5%,可能为潜在新种。所选取的22株代表菌株中,分别有68.2%、22.7%和72.7%的实验菌株具有蛋白酶、淀粉酶和酯酶活性;45.5%的代表菌株对12种病原菌表现出了抗至少1种病原菌的活性,其中一株Nocardiopsis属放线菌能抗9种病原菌,表现出了广谱的抗菌活性。【结论】新疆艾丁湖土样中嗜盐菌的多样性较丰富,而且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8.
从云南各地土样及温泉水样中分离到多株高温放线菌。对其中的自溶高温放线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化学组分、同功酶谱及16S rDNA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它们与非自溶放线菌在上述各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分别属于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同时发现培养基成分、温度、空气湿度对菌体自溶均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水分对链霉菌的自溶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29.
噬藻体是一类能特异性感染蓝藻的双链DNA病毒,是水环境浮游病毒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调控藻类群落结构、藻类生理代谢和水圈元素循环等。但目前对淡水湖泊中噬藻体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的认识很有限。为了解滇池噬藻体种类和数量、不同区域噬藻体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采集滇池南部(DCS)、北部(DCN)表层水样,采用克隆文库和PCR技术比较两区域噬藻体多样性和数量,结合相关性分析探究噬藻体群落形成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噬藻体g20基因克隆文库包含182条序列和4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南部24个,北部20个),南部噬藻体g20基因多样性高于北部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44个OTU分布在4个簇(α、 β、 γ和ε)和3个新的亚簇(DC-Ⅰ、 DC-Ⅱ和DC-Ⅲ)。文库中仅有1条序列与海洋来源的噬藻体g20基因同源(同源性67.96%),其他序列均与淡水环境中的噬藻体g20基因同源(同源性70.56%~100.00%)。主坐标分析(principal co-ordinates analysis,PCoA)也显示,滇池与其他淡水生境的噬藻...  相似文献   
130.
翁庆北  肖炜  袁美妗  杨凯  庞义 《病毒学报》2011,27(4):347-352
在昆虫种群中常常发生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持续性感染可转变为增殖性感染而引发病毒流行病。本研究拟建立一个病毒-细胞模型,用于探讨杆状病毒持续性感染分子机制。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在其宿主细胞Se301中无稀释连续传代以弱化病毒毒力,用传至第8代的SeMNPV感染Se301细胞后,虽然大部分细胞因病毒感染而裂解,但仍有少量细胞存活并可传代培养,该传代细胞株命名为P8-Se301。P8-Se301细胞在对数生长期的群体生长倍增时间为58~65 h,慢于Se301细胞的生长速度。光镜和电镜观察表明,少部分P8-Se301细胞具有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多角体等病毒感染特征。终点稀释法和感染中心测定表明,4.14%±0.99%的P8-Se301细胞可持续释放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但该子代病毒在Se301细胞中的复制速度较野生型SeMNPV慢。结果表明,P8-Se301细胞呈现典型的持续性感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