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43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9 毫秒
991.
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是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对高寒草甸植被破坏相当严重。为调查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的分布与危害情况,本研究在青海省玉树州的高寒牧区布设了10个调查样地,连续5年(2015-201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草原毛虫种群密度,并于2016年同步调查了草原毛虫生境植被指数,并对2016年不同调查样地的草原毛虫种群密度与生境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0个调查样地的草原毛虫种群密度在1.0~200.6 头/m^2之间,具有聚集性分布的特点,集中分布在治多草原、嘉塘草原和隆宝草原。根据高寒草甸草原毛虫危害等级划分标准,30%调查样地达到重度、极重度危害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草原毛虫种群密度与植被总盖度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随着草原毛虫种群密度的增大,草甸植被总盖度总体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总之,玉树州高寒牧区草场草原毛虫种群分布相对集中,密度较高,对草场植被危害严重,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本研究对草原毛虫种群分布及其生境植被展开的基础调查工作可为草原毛虫灾害的预测预报以及草原毛虫的防控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对保护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草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2.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种子雨、种子库空间变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隙植被的种子雨、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察期林隙种子雨量达117.4±32.6粒/m2,其中未成熟种子56.3±10.3粒/m2,成熟被害种子15.7±4.7粒/m2,成熟有效种子45.4±8.2粒/m2,林隙更新的种子来源比较丰富。林隙中种子雨的丰富度具有时空异质性特征,将对林隙植物的更新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枯落物层中的种子密度、物种数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林隙中心至非林隙林地递减,而土层中的种子变化则相反。林隙中心、近中心、林隙边缘的种子密度分别为2415±639粒/m2、2218±421粒/m2和1815±311粒/m2,林隙植物有很好的更新潜力。林隙与非林隙中枯落物层种子的相似性系数最大,5~10cm土层的次之,0~5cm土层的相似性系数最小。林隙与非林隙中均表现为枯落物层的种子库与现存植被的相似性较大,并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小。研究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植被的更新主要来源于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对林隙填充与发育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93.
赵华福  刘佳  胡建 《动物学研究》2007,28(6):675-680
包囊反应是昆虫清除侵入体内的外源物如病原物和寄生生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免疫反应。由于受到不便于观察、操作复杂等问题的限制,很多包囊分析实验无法或难于在昆虫体内完成。体外包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目前常用的体外包囊是在96孔板中加入昆虫血细胞和外源物,如凝胶珠进行培养观察,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本文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0.2mL的离心管(Eppendorf tube)代替96孔板,并将其固定在匀速旋转的载体上培养,极大程度的模拟了反应物在昆虫体内的状态。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后昆虫血细胞的体外包囊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且血细胞的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而添加抗凝剂会减弱血细胞对外源物的包囊能力。  相似文献   
994.
金钟藤分类考证及补充描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旋花科植物金钟藤在中国华南地区已蔓延暴发成为"森林杀手",已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该文对金钟藤的系统归隶、基名与异名、模式标本、分类文献,以及相关种进行考证和分析,澄清了一些误解和标本鉴定的错误,论证了金钟藤变种黄毛金钟藤在中国仅产于广西,而云南产的黄毛金钟藤实为铜钟藤,并把Merremia biosiana var.sumatrana van Ooststr.作黄毛金钟藤的新异名处理。  相似文献   
995.
江西省发现泰坦尼亚彩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7月和8月,在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溪村(26°37.143′N,114°10.875′E,海拔777 m)和朱砂冲林场(26°33.703'N,114°11.232'E,海拔805 m)使用竖琴网分别采集到7号(6雄1雌)和5号(全雌)森林性蝙蝠标本。上述蝙蝠标本体型较小,前臂长30.16~33.85 mm,颅全长13.90~14.76 mm;无鼻叶,耳廓呈漏斗状,耳屏略呈披针形;脑颅骨略显扁平,齿式为2.1.3.3/3.1.3.3=38;核型中染色体数(2n)为32,常染色体臂数(FN)为52。经鉴定均为泰坦尼亚彩蝠(Kerivoula titania),是江西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同时也为中国大陆地区(除海南和台湾)翼手目分布新纪录。本文给出了泰坦尼亚彩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及其相关测量数据,并对江西产该种蝙蝠雌雄性标本间的形态数据以及江西产标本与东南亚产该种标本测量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该种性二型分化不明显,但江西和东南亚两地区种群在形态上出现了一定的分化;同时对其染色体核型、生态及保护地位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标本现保存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996.
陈伟  徐卫华 《昆虫学报》2015,58(1):15-21
【目的】Wnt1蛋白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重要成员。本研究旨在克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Wnt1基因,制备多克隆抗体,进而从蛋白水平初步研究该蛋白在滞育和非滞育蛹脑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ACE的方法克隆棉铃虫Wnt1基因。根据获取的序列构建Wnt1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调查其亚细胞定位,同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纯化后免疫兔子,制备多克隆抗体。最后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Wnt1蛋白在两种发育状态蛹脑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了棉铃虫Wnt1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KJ206240)。Wnt1定位在细胞质,通过镍柱纯化获得了较纯的重组蛋白。制备的Wnt1抗体效价高达1∶625 000。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滞育蛹脑中Wnt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非滞育蛹脑。【结论】获得了高效价的棉铃虫Wnt1多克隆抗体。我们的结果表明滞育蛹脑中Wnt/β-catenin通路很有可能受到抑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棉铃虫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棉铃虫发育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易杰群  张古忍  郭晨林  闵强  邹志文 《生态学报》2015,35(18):6208-6215
作为冬虫夏草寄主,蒲氏钩蝠蛾具重要的经济研究价值,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色季拉山,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其耐寒性机理尚不明了。通过调查蒲氏钩蝠蛾生境土壤温度与血淋巴物质组成周年变化,以期探讨其耐寒性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呈规律性升降趋势,1、2月最低,8月逐步上升至最高,而后逐渐下降;血淋巴中主要物质按含量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蛋白质(8.37—74.2 mg/m L)、总糖(12.65—36.12 mg/m L)、脂肪(7.7—12.32 mg/m L)以及甘油(1.66—3.91 mg/m L);在温度较高的夏季,蛋白质、总糖以及脂肪等物质含量处于较低水平,相反,在寒冷的冬季,此三者的含量均居较高水平;此3类能源物质含量与野外土壤温度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因而血淋巴总热量值在夏季较低而冬季较高,与野外土壤温度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之相反的是,血淋巴中甘油含量的周年变化规律与野外土壤温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血淋巴中蛋白质、总糖以及脂肪等物质对于蒲氏钩蝠蛾耐寒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虫通过积累3类物质,增加血淋巴能量值,抵御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可能由于生境的不同,甘油在蒲氏钩蝠蛾中的作用与其它昆虫有差异,在耐寒性提高中的功能尚需进一步研究。实验结果为了解蒲氏钩蝠蛾的强耐寒性以及适应高寒环境的生理生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8.
近交衰退:我们检测到了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交衰退产生的原因是近交增加了有害等位基因纯合几率,导致个体适应能力下降。种群变小是导致近交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在实际研究中发现近交衰退并非一定明显表现出来,这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因遗传负荷的淘汰、在较好的环境下近交衰退会表现不明显、并非能在所有性状中检测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只出现在某些发育阶段和不同家系、种群、个体中的近交衰退程度不同。这提示我们近交衰退与生态及遗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与大蕉(Musa ABB cv. Dongguandajiao)抗枯萎病的关系,利用 RT-PCR 和 RACE技术克隆了大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全长 cDNA。此 cDNA 长 1 300 bp,包含一个长为 1 191 bp,编码 397 个氨基酸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 PAL 基因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 89%,将此基因命名为 M-PAL。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大蕉中存在一个包含 4-5 个 PAL基因的基因家族,将此基因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 pET32(a )中,表达的蛋白质分子量大小与推导的相一致,并且表达的蛋白质表现出 PAL 酶活性。对接种香蕉枯萎病菌 4 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f. sp. cubense (FOC) race 4 )后大蕉叶片中 M-PAL基因的转录谱进行研究表明,在接种枯萎病菌后,M-PAL基因在叶片中的转录水平提高,因此推测 M-PAL基因的表达可能与香蕉枯萎病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00.
刘佳  谭维政  冯慧喆  廖文波 《广西植物》2017,37(10):1257-1260
在广东省德庆县进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鉴定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中一号标本为紫花苣苔属(Loxostigma Clarke)东兴紫花苣苔[Loxostigma dongxingensis(Chun ex K.Y.Pan)M9llerY.M.Shui]。该属及该种在广东尚无分布报道,这是首次发现。紫花苣苔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根状茎匍匐或不存在,花冠粗筒状,檐部二唇形,雄蕊4,花药顶端成对连着,两对雄蕊紧密靠合,种子两端具毛状附属物。紫花苣苔属目前共11种,我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在我国11种全产,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广东首次记录。目前广东省是紫花苣苔属自然分布的最东界。东兴紫花苣苔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茎高为20~60 cm,花冠粗筒状,黄色,下方肿胀,近基部之上、中部之下突然收缩呈缢缩状,檐部2唇形,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分布于广西及越南北部,广东首次记录,发现地位于德庆县象牙山林场,种群沿山间溪流两侧分布,生于林下沟谷旁光线较暗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