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3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61.
西双版纳大卡老寨农地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农地景观比自然景观更具有变异性 ,它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又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和干预。大范围地区农耕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一直都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1~ 4 ] ,然而村级水平的景观格局的研究报道则不多见[5] 。本文以西双版纳热带山区大卡老寨为例 ,对农地景观的格局及其变化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1 材料与研究方法1.1 自然概况大卡老寨是隶属勐腊县勐仑镇大卡办事处的一个爱尼族村寨 ,地处N2 1°4 1′ ,E10 1°2 5′ ,距勐仑镇8km ,距勐仑自然保护区 10km。年平均气温2 1 5℃ ,≥ 10℃积温为 7811℃ ,年降…  相似文献   
962.
热带次生林林窗不同热力作用面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区域地表温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各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林窗边缘树表温和林窗地表温的变化,指出在林窗区域林窗边缘墙面是林冠面,林窗地面,林内地面之外的亲的第4热力作用面;各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效应随季节,位置和时刻的不同有着明显差异,在受浓雾影响的上午,林窗地面热力作用较强,在中午和下午林窗东侧林缘壁面,林窗东侧-东北侧地面的热力作用显著,中乖以林窗地面作用较强;而下午则以林窄边缘墙面作用较强,各个较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将制约林窗的热力变化,影响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963.
滇南红厚壳种子的脱水敏感性及其影响萌发的因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滇南红厚壳(Colophyllum polyanthum Wall.ex Choisy)种子的千粒重约为4700g,脱落时种子的含水量为45%(鲜重),其存活率对脱水高度敏感;当种子含水量降至30%以下时,存活率迅速下降;种子存活率的半致死含水量约为23%;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典型的顽拗性种子。含水量为45%的种子,在20--30℃的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萌发50%所需要的时间缩短;高于和低于这个温度范围(如15℃,30℃),种子的萌发率均下降;变温处理有利于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萌发速率。除去种皮和切除部分子叶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萌发速率,以及种子萌发后的早期幼苗生长量。光照明显地促进整粒种子的萌发,但对除去种皮的种子、具有1/2子叶的种子、以及胚轴的萌发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964.
种子的脱水行为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成熟脱水是种子发育的末端事件。根据种子的脱水行为,可以把种子分为正常性、顽拗性和中间性种子。许多过程或者机制授予或者提高种子的脱水耐性,不同的过程可能在不同的水合水平上对水分丧失起保护作用,这些过程的缺乏或者无效表达可能决定个别物种的种子的脱水敏感性程度。到目前为止,涉及种子脱水耐性的过程或者机制有:细胞内脱分化;代谢的‘关闭’;抗氧化系统的存在和有效运转;保护性分子(包括胚胎发育后期高丰度表达蛋白,蔗糖、寡糖或者半乳糖苷环多醇,亲水脂分子,油素)的存在;以及在重新水合过程中修复机制的存在和运转。  相似文献   
965.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依据5个25m×20m样地的调查资料, 对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生活型构成、多样性、种面积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西双版纳热带山地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大戟科、茶科和樟科等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种类丰富,灌木、草本、藤本种类相对较少;随乔木径级的增大,个体/种的数量逐渐减小;群落中以中叶、全缘、革质、非尾尖、常绿植物占优势; 群落种-面积关系曲线在取样面积为1 500m2时开始趋于平缓,意味着该取样面积可以考虑作为群落最小表现面积.  相似文献   
966.
以自然林为对照,研究了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地区耕火种农业(旱稻)和林下种植砂仁(Amomum villosum)2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弹尾、螨和线虫3类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影响。通过24个月的取样分离,获得土壤动物个体49.912个。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了土壤理化性质不同程度的改变,例如土壤容重的增加、肥力下降、土壤水分蒸发加快等,这些土壤指标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决定性因素。动物的个体数量在3个样地中以自然林最多,砂仁地次之,刀耕火种地最少;在季节分布上以雾冷季最多,干热季最少。各样地的动物个体数量以刀耕火种与自然林之间的差异最显著,刀耕火种样地与砂仁样地或砂仁样地与自然林样地之间的差异有时达到显著水平,但在不同季节中各类型样地间的差异有所不同。土壤动物的季节变化不但受气候条件变化的影响,同时受到人类土地利用活动的影响,在人为干扰样地中高峰与低谷之间的变化幅度较大。某些土地利用的行为不但杀死了动物本身,而且破坏了动物的营养源,因此土壤动物个体数量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967.
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与橡胶林林冠水文效应比较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24  
张一平  王馨  王玉杰  刘文杰  刘玉洪 《生态学报》2003,23(12):2653-2665
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是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系统中可以代表原始林和大面积种植的人工林两种林型,采用水量平衡法,利用对以上两种林分林冠水文各分量1996~2001年的观测结果,初步分析其林冠水文效应,结果表明:一年内,季节雨林林冠截留量660.6mm,树干径流量80.7mm,穿透降雨量,853.2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41.43%、5.24%、53.74%;橡胶林林冠截留量393.5mm,树干径流量104.1mm,穿透降雨量1096.8mm,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24.68%、6.68%、67.85%;两种林分森林水文各分量干、雨季差异显著,在研究中还发现,季节雨林中树干径流量随径级的增大而减小,干季出现密林(季节雨林)的穿透降雨量大于疏林(橡胶林)的反常现象;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季节雨林和橡胶林有较大的林冠截留率及干流率。  相似文献   
968.
热带季节雨林和人工橡胶林林冠截留雾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利用 4a( 1 999~ 2 0 0 2 )的雾水截留观测资料 ,对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和人工橡胶林林冠截留雾水进行了研究。热带季节雨林和人工橡胶林全年由林冠截留的雾水分别达 89.4± 1 3.5 mm和 1 8.6± 2 .5 mm(平均值±标准差 ) (雾季各占 62 .9%± 4.8%和 91 .9%± 6.3% )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 4.9%± 1 .7%和1 .1 %± 0 .2 %。年雾水截留量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月雾水截留量与月均最低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月均相对湿度、月均 0∶ 0 0~ 1 0∶ 0 0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热带季节雨林全年 68%± 5 %、人工橡胶林40 %± 4%的有雾天气里可以收集到雾水 (分别为 0 .38± 0 .2 7mm/ d和 0 .2 4± 0 .1 2 mm/ d) ,且日雾水截留量与气温和风速呈显著的相关 ,即 :气温越低、风速越大 ,日雾水截留量越多。对本地区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生长和维持而言 ,雾及雾水极大的弥补了降雨量的不足 ,雾的这种作用在降雨量少的年份似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69.
橡胶树种子对脱水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橡胶树种子散落后能立即萌发,萌发率高(62.7%)。其在缓慢脱水的第一阶段和快速脱水的前2个阶段的萌发率均提高,此后,种子活力随着含水量的减少而下降。快速和缓慢脱水条件下的种子致死含水量分别为40.3%和48.9%。  相似文献   
970.
过去50年中国竹林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陈先刚  张一平  张小全  郭颖 《生态学报》2008,28(11):5218-5227
竹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植被类型。中国是世界竹林分布中心,有39个属500多个竹种,竹林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2453900hm^2增长到本世纪初的4842600hm2(未计入台湾数据),增加了97.34%。调研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竹林)的面积、生物量、碳密度、土壤有机碳等要素的研究成果,经统计分析得出中国竹林的平均单位面积生物量、平均单株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碳密度。在此基础上,依据过去6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相关数据资料,计算出过去50a中国竹林碳储量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我国竹林碳储量在过去50a呈增加趋势,其中1950~1962期间为322.65TgC;1977~1981期间为431.15TgC;1984~1988期间为469.30TgC;1989~1993期间为499.25TgC;1994~1998期间为555.57TgC;1999~2003期间为639.32TgC。越到后期增加越快。预期随着中国森林面积的增加,竹林碳储量仍将继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