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借助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染色方法对采集于中国山东、广东沿海的潮间带、红树林及淡水生境的10种旋唇纲纤毛虫(拉氏伪小双虫Pseudoamphisiella lacazei、四核伪小双虫Pseudoamphisiella quadrinucleata、中华偏全列虫Apoholosticha sinica、维尔伯特泡毛虫Tunicothrix wilberti、海洋后尾柱虫Metaurostylopsis marina、偏澳大利亚速体虫Notohymena apoaustralis、偏寡毛双眉虫Diophrys apoligothrix、寡毛双眉虫Diophrys oligothrix、盾圆双眉虫Diophrys scutum、张氏拟双眉虫Paradiophrys zhangi)进行了活体形态与纤毛图式水平的分类学研究。其中偏澳大利亚速体虫、偏寡毛双眉虫、张氏拟双眉虫为广东地区新记录种。基于新种群, 对张氏拟双眉虫给出了新定义。研究表明, 中华偏全列虫地理分布较广, 可适应从淡水到不同盐度的咸水生境。首次发现, 寡毛双眉虫可在盐度较低的咸水中生存, 显示出其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2.
马粪海胆对环境变化的耐受性与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采自青岛近岸的马粪海胆进行温度、盐度、光强与底质等因子的耐受及选择实验。结果表明,青岛近岸马粪海胆的适温范围约在8-22℃,对温度的选择受驯养水温的影响;属窄盐性种类,适盐范围约在30-35;喜好弱光环境,饥饿状态的选择光强(8-25lx)较非饥饿状态(10-35lx)低;对粗沙砾底质具明显的正选择,而对细沙性底质呈明显的负选择。  相似文献   
53.
臭氧处理海水对扇贝卵的孵化及幼虫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研究了用臭氧处理海水在经过连续充气曝气12、24h、不经充气曝气的处理水及没经臭氧处理的正常海水,进行海湾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的孵化和幼虫培育实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受精卵在经过24h曝气的处理水中孵化率最高为92%,其次为没经过处理的正常海水为76%,曝气12h为16%,没经过曝气的为0;虾夷扇贝受精卵在经过24h曝气的处理水中孵化率最高为88%,其次为没经过处理的正常海水为85%,曝气12h为15%,没经过曝气为0。海湾扇贝幼虫培养在没经过处理的正常海水和经24h曝气的处理水中生长较快,曝气12h较慢;虾夷扇贝幼虫则是没经过处理的正常海水生长最快,其次是经24h曝气的处理水,而曝气12h较慢,成活率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而为臭氧处理海水在贝类育苗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4.
太平洋丽龟作为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认定的脆弱物种,近年来备受关注。为了解当前及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太平洋丽龟的分布及其变化,本研究利用其发现记录和8个环境预测变量(包括深度、离岸距离、平均初级生产力、最小初级生产力、海表平均温度、海表最小温度、海表平均盐度、海表最小盐度),构建了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DM)对其潜在栖息地分布进行预测,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和真实技巧统计(TSS)值评估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UC和TSS值分别为0.96和0.81,表明组合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海洋表面温度和盐度是决定太平洋丽龟分布最重要的两个预测变量,适宜温度为23~29℃,适宜盐度<34;当前环境条件下太平洋丽龟分布范围在30°N—25°S;在未来气候情景条件下,该物种的分布范围将减少,特别是在2100s RCP85气候情境下,其适宜生存范围将减少28%。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准确性较高,能对太平洋丽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分布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本研究可为制定更加合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策略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55.
2012年3月、6月、9月和12月对青岛栈桥、威海双岛湾及荣成月湖3个典型海域大叶藻(Zostera marina)草场的附着大型藻类进行了调查,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聚类和排序等多元统计方法对各海域不同季节附着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大型藻类17种,隶属3门14属,其中红藻门4属5种、褐藻门4属4种和绿藻门6属8种;三海域附着藻类种数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的栈桥和月湖(均为7种),最小值出现在秋季和冬季的月湖(均为1种);三海域附着藻类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春季,而最低值分别为秋季(栈桥)、冬季(双岛)和夏季(月湖);栈桥的Shannon多样性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双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一年中夏季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聚类和排序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附着藻类群落结构在海域间和海域内不同采样点间均呈现显著性差异。季节变化和地域的差异对大叶藻附着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6.
可口革囊星虫胚胎与幼体的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解剖经降温8-10℃刺激30-40h后的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esculenta)亲体取得精、卵,用人工授精法获得的受精卵进行胚胎和幼体发育的研究。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的卵为圆形或椭圆形,卵的大小为120μm×142μm-125μm×148μm。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组成,全长约为32-40μm。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15℃的条件下,精、卵不能受精;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温度20℃的条件下,精卵能受精,但胚胎发育到原肠胚期停止;在海水盐度23.8ppt、pH8.1条件下,25℃、30℃和35℃的不同水温,精卵均能受精,受精卵发育到初期海球幼虫分别需要72h0min、47h08min和42h53min。在海水盐度23.8-25.5ppt,pH8.1-8.2,温度28-30℃条件下,从初期海球幼虫发育到稚虫需要15-20d。  相似文献   
57.
矛尾复虾虎鱼物种命名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探讨斑尾复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的亲缘关系及矛尾复虾虎鱼物种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虾虎鱼在量度特征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分节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斑尾复虾虎鱼相比,矛尾复虾虎鱼头长相对较小,而尾鳍相对较长.对两种虾虎鱼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两种虾虎鱼的遗传距离仅为0.006,与种内距离相当;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树也显示两种虾虎鱼间亲缘关系很近,两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矛尾复虾虎鱼并非有效物种,应为斑尾复虾虎鱼的同种异名.  相似文献   
58.
关键捕食者在生态系统中对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丰富度和空间分布等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在海州湾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及胃含物分析数据,通过对传统SURF指数进行改进,甄选海州湾鱼类群落中的关键捕食者。结果表明: 星康吉鳗、长蛇鲻、大泷六线鱼、小眼绿鳍鱼和小黄鱼为海州湾鱼类群落中的关键捕食者,这5种鱼类不但具有较高的连接数,还是多种生物的主要捕食者,在物种连接中具有较强的聚集效应,它们的数量波动会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食物网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本方法对关键捕食者进行甄选,不仅考虑了物种间的摄食比例,还将捕捞量及物种的资源量作为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较大的改进,为关键捕食者的甄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还发现,物种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在维护食物网的结构与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关键捕食者的保护,有利于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在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时,要优先保护这些关键物种。星康吉鳗和小黄鱼作为重要的经济鱼种,承受的捕捞压力较高,尤其需要加强保护和管理。  相似文献   
59.
海洋溢油污染不仅关系到天然渔业资源、海鸟等生物、海域环境、海岸线生态的破坏,而且对渔业、捕捞业、旅游业都会造成巨大损失,甚至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类的健康。短期来看,一方面石油、燃料油等进入海洋后,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会危害附近海区的海洋环境,侵害海洋生物以及海鸟赖以生存和栖息的环境。长期来看,持续的海洋污染会导致的生态环境失衡,海洋的生产力也随之下降。溢油事故中的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作为追究污染事故责任,尽快恢复海域资源与环境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改进创新。为了定量确定海洋溢油事故发生后渔业资源的损失程度,将传统的评估模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海洋动力学、流体力学、海洋生物学、环境化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将流场风场模型、溢油模型、海域调查监测、卫星遥感技术、毒性效应和渔业资源的损失评估方法相结合,形成一种渔业资源损失评估的数值模拟评估模式,以完善溢油事故中渔业资源损失评估体系。在溢油事故现场监测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学计算理论选择相对应的溢油模型,结合具体溢油事故案例的潮流数据和风场数据,模拟海上溢油污染的时空分布情况。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根据不同油品在海水中不同的亮度表现,处理得到溢油油膜信息,与模拟得到的油膜信息进行比对验证,并对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模拟得出污染海域油浓度分布与溢油污染范围信息,结合溢油污染对不同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得到渔业资源的损失程度,为溢油事故的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提供一种思路,为溢油事故发生后的损失评估和事故处理起到一定的参考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0.
根据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采集的样品,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对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δ13C值平均值为(-17.79±1.00)‰,其范围在-20.75‰~-15.91‰;δ15N值平均值为(9.37±1.33)‰,其范围在5.98‰~12.02‰。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海州湾短吻红舌鳎δ13C值与体长呈显著负相关,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得出海州湾短吻红舌鳎的平均营养级为(3.43±0.97),且营养级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海州湾短吻红舌鳎摄食的饵料生物有鱼类、蟹类、虾类、软体动物、多毛类、浮游生物和颗粒有机物等,其中虾类的营养贡献率最高。秋季鱼类、蟹类、虾类对短吻红舌鳎的营养贡献率较春季有所增高。本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短吻红舌鳎在海州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