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8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61.
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远新  章守宇  王伟定  吴祖立 《生态学报》2014,34(17):4931-4937
以枸杞岛铜藻垂直分布特征为基础,并通过现场实验分析了环境因子(沉积物、暴波强度(wave exposure)、光照强度)对铜藻幼苗阶段垂直分布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藻的主要繁殖群体集中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121—240 cm的水深范围内,水深大于480 cm没有发现成藻植株;光照对铜藻的生长起重要作用,低光照强度可能不会导致铜藻的大量死亡,但明显抑制了铜藻的生长,248μmol m-2s-1的光照强度为铜藻快速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并没有导致铜藻幼苗大量死亡;低暴波强度虽降低了铜藻被移除的风险,但为沉积物和附生生物在铜藻附着基上的积累创造了条件,进而影响了铜藻早期定居阶段的存活;随着水深的增加,沉积物在附着基上的沉积水平显著增多(P0.01),沉积物长时间的覆盖导致了铜藻幼苗大量死亡。因此说,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62.
金施  孙岳  徐兆礼  毕亚梅  孙鲁峰 《生态学报》2014,34(19):5425-5433
滨海电厂和液化天然气(LNG)工程排出的余氯水可能对周边海域浮游植物造成不利的影响,从而成为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余氯对浮游植物的抑制作用和造成的损失。余氯抑制试验用小球藻(Chlorella sp.)进行,依据工程余氯排放工况,余氯实验浓度设计为0、0.02、0.05、0.10和0.20 mg/L 5个水平;实验温度为27℃,代表夏季;观察时间分别为0、24、48、72和96h。结果表明:高浓度(0.20mg/L)余氯对小球藻生长有抑制作用,最大值出现在48h时,48h之后抑制作用基本维持在同一水平;低浓度(0.02mg/L)对小球藻有促进作用;0.05mg/L组与0.10mg/L组在实验时间24、48h和72h时表现出余氯对小球藻生长抑制作用,在96h时与对照组藻类生长情况差异不显著。采用积分方程计算累计损失率,参考上海LNG工程2009年9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值,计算得出工程余氯排放在72h内所造成的藻类理论损失量为1.97×1012个。  相似文献   
263.
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水产动物中鉴定出了大量的功能基因,并通过建立基因多态性与重要经济性状之间的关联,挖掘出了与经济性状连锁的优势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对基因资源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经济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而且将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综述了近年来水产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解析功能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和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基础理据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64.
养殖史氏鲟不同部位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史氏鲟不同部位中17种氨基酸的含量,并对它们的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史氏鲟各部位中常见氨基酸种类较为齐全,但不同部位中氨基酸总量和组成差异极其显著,氨基酸总量范围在3.26~105.0 mg.g-1,平均氨基酸含量52.2±36.9 mg.g-1。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略低于其他主要经济鱼类,但呈味氨基酸百分比介于鲷科鱼类和石首科鱼类之间。除了肌肉外,心脏、食道和鳔等部位中必需氨基酸和营养等级较高,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65.
黄海南部黄鮟鱇摄食生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学健  程家骅  沈伟  刘尊雷 《生态学报》2010,30(12):3117-3125
根据对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所捕获的黄鮟鱇胃含物的分析,对其摄食生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南部黄鮟鱇主要摄食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细条天竺鲷(Apogonichthys lineatus)、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等饵料生物。鱼类是黄鮟鱇最主要的摄食类群,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83.44%。黄鮟鱇的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体长变化,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小于100mm体长组最高,大于500mm体长组最低。在4个季节和6个体长组中,小黄鱼都是黄鮟鱇胃中重量百分比最高的饵料生物。矛尾鰕虎鱼和细条天竺鲷在黄鮟鱇幼鱼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较高,但在成鱼胃含物中所占比例较低。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黄鮟鱇在体长为100mm时发生食性转换。黄鮟鱇营养级为3.66,表明其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266.
对新鲜大黄鱼感官、化学、微生物品质和细菌菌群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细菌总数为5.51±0.25log10cfu/g,挥发性盐基氮为7.84±2.25mg/100g。分离获得279株细菌,84.2%是革兰氏阴性菌,少量革兰氏阳性菌被检出(6.1%)。优势菌群是肠杆菌科(14.7%)、气单胞菌属(12.5%)、不动杆菌属(11.5%)、摩氏杆菌属(11.1%),并出现了一定比例的假单胞菌属、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其他细菌。肠杆菌科出现较多,表明大黄鱼细菌污染主要来自养殖海区,受非原有菌污染较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67.
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摄食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蚯蚓与人工饲料分别投喂7月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研究不同饵料对中华鲟幼鱼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60 d生长,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平均体长分别从177.0、191.6 mm增至216.6、332.5 mm,体质量分别从32.73、44.39 g增至58.27、264.71 g;水蚯蚓组、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饵料转化率分别为6.67~39.33、0.89~1.26,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9%~2.33%、1.38%~3.94%.生长效率分别为2.54%~14.99%、79.56%~204.44%;人工饲料组中华鲟幼鱼的生长速度快于水蚯蚓组,肥满度大于水蚯蚓组;2个试验组中华鲟幼鱼的体长与体质量均呈幂函数关系,各阶段幂指数b值均小于3,表明中华鲟幼鱼为异速生长;水蚯蚓组中华鲟幼鱼肌肉的水分湿质量含量为82.23%±0.79%,蛋白干质量含量为62.79%±1.34%,均略比人工饲料组高;综合饵料转化效率与各项生长指标,表明人工饲料比水蚯蚓更适宜作为中华鲟幼鱼阶段的人工养殖饵料.  相似文献   
268.
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2004-2006年每年的5-8月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崇明东滩鱼类群落共有14目22科37属39种,以鲈形目最多,鲤形目次之,鱼类群落可分为4个生态类型,其中淡水鱼类13种、河口定居性鱼类6种、洄游性鱼类4种、近海鱼类16种,群落优势种为长蛇绚(Saurogobio dumerili)、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刀鲚(Coilia ectenes)、鮻(Liza haematochei-la)和鲻(Mugil cephalus)共6种;多样性特征值平均指标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R)为2.3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95,Wilhm多样性改进指数(H")为2.17,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Dn和Dw分别为0.60和0.45,Simpson单纯度指数(C)为0.22,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崇明东滩鱼类群落中体质量<50 g的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经济鱼类趋于小型化,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为了保护崇明东滩的鱼类资源,应加大重要种群和生境保护和恢复的力度.  相似文献   
269.
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根据2002年4~5月东海122°~123°30′E、29°~32°N水域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东海赤潮高发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共鉴定出饵料浮游动物128种[不含16种浮游幼虫(体)和仔鱼],分5门12大类,以桡足类占优势(40种,31.25%).浮游动物群落以广温广盐生态类群为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为最主要优势种(142.10ind·m-3,68.09%).总生物量均值为243.80mg-m3(55.53~773.92mg·m-3),最高密集区(>500mg·m-3)位于长江口30°45′~31°15′N、122°45′~123°15′E水域.饵料生物量均值为195.96mg·m13(55.53~496.09mg·m。),呈长江口(30°30′N以北)水域高于舟山岛东南水域、长江口外海(122°45′E以东)高于近海水域的分布趋势.多样性指数(H′)均值为2.12(1.09~3.73).长江口水域多样度、均匀度和丰富度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不够稳定.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本区春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值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硅藻和甲藻.  相似文献   
270.
环境因子对东海区帆式张网主要渔获物渔获量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帆式张网渔业是东海区重要的渔业捕捞方式之一.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s)定量研究了海表水温、渔场水深、渔场位置和潮汐(农历日期)等环境因子对东海区帆式张网主要渔获物渔获量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表水温和渔场水深是影响带鱼、小黄鱼和鲳鱼单位努力渔获量(CPUE)的主要因子,且各因子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多呈非线性相关关系.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海表水温对带鱼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水深,渔场位置和潮汐的影响很小.渔场水深对小黄鱼的影响最大,海表水温、渔场位置和潮汐的影响比较接近.渔场水深和海表水温是影响鲳鱼单位努力渔获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影响程度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