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乌贼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东部及非洲沿岸海域,是拖网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也是大西洋乌贼科最重要的商业种。本研究根据2015年7—8月西非沿岸采集的乌贼样本,测量了283 尾乌贼内壳外部形态参数,结合内壳日龄信息,对不同性别乌贼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性别乌贼胴长和体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读取内壳日龄,发现雌雄性优势日龄组均为80~100 d。内壳外部形态与日龄的拟合函数中,Logistic函数的拟合效果最佳。雌性个体内壳外部形态参数的最大似然估计值均大于雄性。雄性和雌性乌贼内壳长和内壳宽的绝对和瞬时相对生长率分别在110~120 d 和100~110 d 达到峰值。雄性和雌性的初次性成熟日龄分别为111 d和104 d。不同性别乌贼的生长差异可能与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2.
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11年5月—2012年4月对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9个航次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及黄河口水域共捕获鱼类62种,隶属于11目、34科、53属,主要由暖水种和暖温种组成,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37种),其次是鲉形目(7种)和鲽形目(6种)。春季优势种包括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鲱衔(Callionymus beniteguri)、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70.8%;夏季包括矛尾鰕虎鱼、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衔和短吻红舌鳎,占总渔获量的68.1%;秋季包括矛尾鰕虎鱼、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鳀(Engraulis japonicu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矛尾复鰕虎鱼,占总渔获量的87.1%。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以秋季最高(22.63kg/h),其次是夏季(16.75kg/h),春季最低(1.29kg/h)。春季(5月)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0.69kg/h,为1959年、2003年、2006年和2008年春季(5月)的0.3%、0.3%、1.7%和541.2%,鱼类资源量虽有所回升,但总体呈大幅下降的趋势。鱼类种类数、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夏季较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但是以渔获尾数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夏季最大,春季最小,以渔获量计算的均匀度指数则相反,且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表层盐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3.
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业资源的热点分析和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晓明  戴小杰  田思泉  朱国平 《生态学报》2014,34(13):3771-3778
中西太平洋是世界鲣鱼围网主要作业水域。基于我国渔船2005—2009年的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生产数据,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该水域鲣鱼资源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海洋环境特征分析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1)通过常规统计学计算获得鲣鱼资源的偏态Sk、峰态数Ku、变异值Cv、s2/m和全局空间自相关Geary c系数,发现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总体上是以低密度区域为主,高密度区域较少;鱼类资源密度值差异较大,资源表现出强烈集聚分布,总体的空间自相关性中等偏弱。(2)通过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热点分析方法计算,发现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较强,存在多个在统计学上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资源热点和冷点。(3)通过地统计方法研究鲣鱼资源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和方向变异时,空间自相关类型上最优模型是球形模型,鲣鱼资源密度各向同性,最大相关距离1000km左右。发现空间自相关引起的差异占整个差异的50%左右,为中等强度变异;在方向性变异上,主要体现在南北向上,其该向上结构性误差占67%,而东西向结构性误差占49%。这一结果和海洋环境的南北向上结构性远好于东西向结构性有关;从各方向的分维数看,数值介于1.876—1.9之间,数值较大,空间自相关较弱。(4)以资源热点区域作为区域性渔场,结合海洋温度和叶绿素场海洋环境特征,将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分为3个不同的局部渔场,即2个暖池渔场,1个冷舌渔场。冷舌渔场由中东太平洋赤道上升流引起,在锋面地带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初级生产力,便于鱼类获得丰富的食物;暖池渔场靠近岛屿和陆地区域,近岸上升流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初级生产力。(5)将热点分析和渔场重心方法及栖息地指数的优缺点做了对比,建议以后采用空间残差模型深入研究空间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44.
南极磷虾种群生物学研究进展III-摄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南极磷虾在南极食物网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其摄食活动对南大洋海洋生态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南极磷虾食物组成因季节、空间等不同而存在差异,且摄食对象的分类和鉴别也存在着较大困难,选食机制目前尚有不同意见。本文从摄食对象、摄食方式、选食机制及摄食率等方面对近百年来南极磷虾摄食生态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以期为国内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信息,并为进一步开展其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145.
公丕海  李娇  关长涛  李梦杰  刘超   《生态学杂志》2014,25(10):3032-3038
通过对莱州湾增殖型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取样调查,分析了礁体附着优势种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的季节变化及其随礁龄变化的差异,并对礁区的总固碳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增殖礁礁体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和总湿质量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P<0.01),4月最低,12月最高.增殖礁礁龄对附着褶牡蛎壳干质量、总湿质量和附着厚度影响显著(P<0.01),均随礁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莱州湾圆管型增殖礁5、4和3年礁龄的礁体附着牡蛎固碳量分别为17.61、16.33和10.45 kg·m-3.2009—2013年,莱州湾金城海域64.25 hm2海洋牧场圆管型增殖礁礁体上附着牡蛎总固碳量约为297.5 t C,相当于封存了1071 t CO2,而封存固定这些CO2所需费用约1.6×105~6.4×105美元.因此,增殖礁附着牡蛎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6.
应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评估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波  陈新军  西田勤 《生态学报》2010,30(13):3375-3384
利用年龄结构产量模型(Age structured production model,ASPM)评估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状况,同时结合亲体量-补充量曲线陡度系数和年龄组自然死亡系数的敏感性分析,描述了黄鳍金枪鱼资源的发展趋势、判断了开发状况。研究认为,陡度系数设在0.6-0.8才可能使亲体量产生出最大可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MSY)的水平。采用美洲热带金枪鱼委员会推荐的自然死亡系数值时,评估结果最接近渔业现状。研究发现,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加,总资源量和亲体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资源量自1990年后趋向稳定,维持在195.9-263.2万t,平均为221万t;亲体量在1994年后下降到100万t以下,1997年以后处在维持MSY所需亲体量的水平之下,目前仍呈下降趋势。补充量在渔业初期呈现大幅度波动,1978年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3258.36-6583.35×106尾,平均为4687.66×106尾。未成熟鱼的数量总体较为稳定,但成熟鱼的数量出现剧减,从渔业初期的246.51×106尾减少到2005年的19.02×106尾。模型估计的总捕捞死亡系数从渔业初期开始逐渐上升,1991年后出现大幅度上升,处于0.334-0.456间,2003年时超过FMSY,捕捞产量也于2003年超过MSY。分析认为,2003年以来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持续高产量被认为是不可持续,根据ASPM估算,2003-2006年均产量46.4万t,超过了MSY(36.4万t);S/SMSY为0.76;Fall/FMSY为1.39,由此判断现阶段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147.
鳞头犬牙南极鱼为南极最为重要的底层鱼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极高的商业价值,鱼类耳石形态随着生活史过程的推移有所差异,故耳石形态分析可用于推断鳞头犬牙南极鱼的生活史过程。本研究利用采集自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威德尔海及拉扎列夫海120尾分属4个生活史阶段的鳞头犬牙南极鱼耳石,结合传统测量分析与椭圆傅里叶分析两种形态学研究方法,对其各生活史阶段耳石形态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鳞头犬牙南极鱼各生活史阶段耳石形态存在差异,随着生活史过程的推移,耳石的变化趋势为整体上由轮廓平滑、复杂度较低向轮廓曲折、高度复杂化转变,且纵轴方向增长速度低于横轴方向,翼叶等特征部位变化显著。针对耳石形态的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椭圆傅里叶分析判别值较高,为85.4%,而传统测量分析判别值较低,为71.9%,表明相较于传统测量分析,椭圆傅里叶分析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