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早期发育特征研究,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技术支撑。结果显示: 双须叶须鱼卵径3.7—3.9 mm, 吸水后的卵径可达5.1—5.3 mm。在水温10℃左右的条件下, 经历336.02h孵化出膜。根据胚胎的外部形态特征可将胚胎发育分为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孵化阶段共7个阶段34个时期。初孵仔鱼全长12.4 mm, 第1天体色素出现, 胸鳍上翘, 鳃盖骨出现, 下颌原基出现; 第2天鳃弓原基出现; 第3天消化道出现, 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出现, 体表色素细胞带出现; 第5天口凹形成, 鳃丝形成; 第6天胸鳍褶, 背鳍褶, 腹鳍褶出现; 第7天鼻凹出现, 星芒状色素团出现; 第9天鳔前原基出现; 第11天尾鳍鳍条开始出现, 胸鳍开始颤动; 第13天鳔1室出现, 半规管形成; 第17天背鳍分化出来; 第21天腹部鳍褶变大, 舌颌骨清晰可见; 第28天脾脏出现; 第33天出现腹鳍鳍条; 第34天鳞片出现; 第85天稚鱼的形态与成鱼无异。双须叶须鱼是已报道裂腹鱼类卵径最大, 较四大家鱼卵周隙小, 是对高原隆起所导致的高寒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2.
西藏双须叶须鱼八种年龄鉴定材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耳石、星耳石、脊椎骨、鳃盖骨、臀鳞、胸鳞、侧线鳞和背鳞等8种年龄鉴定材料识别和鉴定西藏双须叶须鱼的年龄特征并进行比较分析, 以确定适宜的年龄鉴定材料。结果显示: 臀鳞形态特化严重, 胸鳞、侧线鳞、背鳞的年轮特征不明显, 与微耳石比较的平均百分比误差(IAPE)分别为41.63%、51.26%、50.50%和51.26%, 其他4种年龄材料与微耳石比较的IAPE相差不大, 依次为: 星耳石(12.28%)、脊椎骨(15.67%)、鳃盖骨(17.81%); 低于23龄时, 微耳石鉴定的平均年龄与耳石和脊椎骨鉴定的平均年龄较为接近(P>0.05), 分别为14.39龄、13.13龄和13.20龄, 显著高于鳃盖骨和4种鳞片(P<0.05); 高于23龄时, 7种年龄鉴定材料都显著低于微耳石所鉴定的平均年龄(P<0.05)。用微耳石鉴定所得的最大年龄为49龄, 星耳石鉴定所得的最大年龄为35龄, 脊椎骨鉴定所得最大年龄为34龄, 鳃盖骨为34龄, 臀鳞为22龄, 胸鳞为19龄, 侧线鳞为16龄, 背鳞为17龄。微耳石年龄鉴定的年龄读数与体长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P<0.01)。综合分析认为, 微耳石最适宜作为双须叶须鱼的年龄鉴定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索亚东鲑(Salmon trutta)多元化养殖模式,以初始体质量(100.05±1.12) g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循环水和开放流水模式养殖比较,试验周期180d,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在开放流水模式下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P<0.05),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循环水模式下补体C4、总蛋白和生长激素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但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反(P<0.05),补体C3、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在两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开放流水模式高于循环水模式,氨基酸组成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中油酸、α-亚麻酸、C20:1、C20:2和MUFA含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P<0.05),而EPA+DHA、SAFA和PUFA含量相反,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矿物质镁含量循环水模式显著高于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西藏羊卓雍错Yamdrok Lake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生态,探索寄生虫与西藏高原环境和独特的鱼类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肠道寄生蠕虫为对象,于2020年7月对180尾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 [雌性120尾,雄性60尾,全长22.20—49.20 cm,平均全长(36.76±4.18) cm,体重77.3—896.7 g,平均体重(425.92±148.27) g]进行了剖检,对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等群落生态进行了分析。羊卓雍错高原裸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由5个物种构成,分别为聂氏似短节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eudyptulae、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和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新棘吻虫未定种、聂氏似短节绦虫、异肉吸虫未定种、对盲囊线虫和束首线虫未定种。平均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聂氏似短节绦虫、新棘吻虫未定种、束首线虫未定种、异肉吸虫未定种和对盲囊线虫。群落的Marga...  相似文献   
5.
麻黄(Ephedrae Herba)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麻黄对治疗支气管、哮喘有疗效。藏麻黄(Ephedra saxatilis)为西藏特有的麻黄属植物,其根、茎具有特殊香气,且目前其挥发性成分未有报道。为评价挥发性成分对支气管炎作用,用气质联用仪测定分析藏麻黄根、茎挥发性成分,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分析挥发性成分治疗支气管炎的关键靶点。分析检测到67个挥发性化合物,茎中含有挥发性主要成分为2,3,5,6-四甲基吡嗪(10.92%)、Z-9-十五烯醇(9.15%)、二羟基苯乙酮(7.92%);根含有的挥发性主要成分为亚油酸(7.81%)、红没药醇(7.1%)、Z-9-十五烯醇(5.98%)。有34个挥发性成分能够作用32个支气管炎疾病靶点。蛋白互作网络分析预测IL6、TNF、PTGS2、CXCL8为藏麻黄挥发性成分治疗支气管可能的潜在靶点。这些靶点与挥发性成分丁子香酚、月桂酸、反式法尼醇、α-萜品醇、榄香醇和棕榈酸6种化合物靶点相互结合程度高,且分子对接效果好。本研究推测藏麻黄挥发性成分对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菌作用参与炎症反应,并通过抑制TNF、IL-17、Toll样受体等炎症与免疫信号通路中IL6、TNF、PTGS2、CXCL8的表达,从而起到治疗支气管炎的作用。研究结果为挖掘藏麻黄挥发性成分中治疗支气管炎靶标分子及其产品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7年7月—2018年5月,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浪错采集268尾兰格湖裸鲤Gymnocypris chui开展种群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雌、雄鱼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分别为W♀=2.03×10-2L2.822(n=134,R2=0.969)、W♂=2.52×10-2L2.738(n=105,R2=0.966)。通过观察微耳石,发现样本由1~23龄组成;采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雌、雄鱼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Lt♀=34.239[1-e-0.136(t+0.11)]、Wt♀=434.42[1-e-0.136(t+0.11)]2.822;Lt♂=32.201[1-e-0.136(t+0.287)]、Wt♂=338.8[1-e-0.136(t+0.287)]2.738;拐点年龄分别为7.52龄和7.12龄,对应体长分别为22.12cm和20.45cm,体质量分别为126.59g和97.71g。初步研究表明,兰格湖裸鲤生长慢、体型小,种群被破坏后不易恢复,亟待开展资源评估及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两性异形是指在同一种群内,雌雄间的形态特征产生分化,如在个体大小、局部形态构造、体色等方面呈现出差异的现象。为了解西藏黑斑原(Glyptosternum maculatum)雌雄间是否也存在两性异形,在其繁殖期对性成熟个体进行了形态学测量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西藏黑斑原繁殖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雌雄异形,一是雄性个体的体长、体重及特定体长下的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二是在特定体长下,雌性个体眼径、体高、躯干长以及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长度均显著大于雄性。16个形态参数的主成分分析表明,雌雄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体型特征(包括身体各部分长度、各鳍长度等)及头部形态特征引起的,贡献率达76.7%。对全长-体重方程中异速生长指数b的t检验表明,繁殖期黑斑原雌性个体呈等速生长而雄性个体呈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8.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和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是雅鲁藏布江特有的重要经济鱼类,具有多种人体必需脂肪酸,营养价值高,但其组织结构和内部性状可直接影响口感。为明确西藏2种裂腹鱼鱼肉的质构特征差异,保护西藏裂腹鱼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采用质地多面剖析法(TPA)分析了西藏雅鲁藏布江日喀则江段和林芝江段的2种裂腹鱼(巨须裂腹鱼、双须叶须鱼)的12项鱼肉质构特征指标,主成分分析(PCA)表明雅鲁藏布江林芝江段双须叶须鱼鱼肉质构特征较日喀则江段2种裂腹鱼及林芝江段巨须裂腹鱼存在较大差异。析因分析表明可将雅鲁藏布江2种裂腹鱼鱼肉质构特征归纳为硬度、克服鱼肉表面与接触物吸引力及收缩性等3大类4个主成分指标,前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472%,可将这3大类4个主成分指标作为雅鲁藏布江裂腹鱼鱼肉质构特征的主要判定参数。研究为后续合理开发利用雅鲁藏布江不同江段的裂腹鱼类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组织学方法对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除眼睛以外的黑色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异齿裂腹鱼孵化出膜后,黑色素在各个组织器官的出现顺序为: 脑颅外膜→围心腔、背部皮肤→腹腔内膜、脊髓腔。其中,出膜5 d时脑颅外膜处出现黑色素;7 d时围心腔和背部皮肤出现黑色素;10 d时腹腔内膜、脊髓腔出现黑色素。异齿裂腹鱼出膜10 d后,其皮肤和内脏器官(脑颅、围心腔、腹腔内膜、脊髓腔)均具有黑色素,且主要分布在背侧。黑色素在异齿裂腹鱼仔鱼发育过程中的出现时序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所处的强紫外辐射环境有关。本研究可为研究鱼类黑色素的紫外防护机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高原鱼类仔鱼的培育条件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 Regan)隶属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叶须鱼属(Ptychobarbus),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2016年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必须加快推动该鱼的养护工作。2013年2~3月份及2014年2~6月份,在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段与支流拉萨河上游段采集1 030尾双须叶须鱼样本,以脊椎骨作为年龄鉴定材料进行年龄与生长特点研究,以期分析和评价该类群鱼类资源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双须叶须鱼样本中最大年龄为49龄,最小年龄为4龄;体重与体长关系是样本总体W=4.4×10-5?SL2.7688、雌鱼W=5.0×10-4?SL2.3474、雄鱼W=2.8×10-5?SL2.8414;体长生长方程为雌鱼Lt(♀)=431.8[1-e-0.19t+1.19)],渐进体长L(♀)=431.8 mm,拐点年龄为3.3龄,雄鱼Lt(♂)=367.6[1-e-0.42t+3.37)],渐进体长L(♂)=367.7 mm;体重生长方程为雌鱼Wt(♀)=767.40[1-e-0.19t+1.19)]2.3474,雄鱼Wt(♂)=545.02[1-e-0.42t+3.37)]2.8414;群体异速生长指数b=2.768 8与匀速生长指数3存在显著性差异,即P<0.05。研究表明双须叶须鱼体趋向低龄化,应当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