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高海拔山区气候条件恶劣, 资源匮乏, 探究同域分布的近缘物种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实现稳定共存, 对于了解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鸡形目鸟类飞行能力弱, 属于典型的地栖物种, 生态位空间相对狭窄, 可能面临更高的种间竞争压力。本研究旨在比较几种同域分布的鸡形目鸟类的时空生态位, 为了解高山生态系统同域物种的共存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案例。2020年4-9月, 研究人员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3,300-4,200 m的高山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 通过样线法和样方法对鸡形目鸟类群落优势物种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雉鹑(Tetraophasis obscurus)和雪鹑(Lerwa lerwa)繁殖期的微生境进行调查, 使用红外相机对其活动节律进行监测, 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从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两个生态维度进行了种间生态位比较。结果显示, 雪鹑在微生境利用和日活动节律上均与其他两个物种存在显著差异。绿尾虹雉与雉鹑在微生境的利用上具有相似偏好; 但绿尾虹雉的早活动高峰晚于雉鹑, 晚活动高峰早于雉鹑, 表现出显著的种间日活动节律差异; 然而, 整合两个维度后, 绿尾虹雉和雉鹑的整体生态位仍然高度重叠, 没有显著分化。本研究表明高山鸡形目物种间的生态位分化体现于多个不同的生态维度, 并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分化方式有所差异。在空间和时间生态位上的显著分化使雪鹑与同域物种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有利于其实现稳定共存。而绿尾虹雉与雉鹑的整体生态位高度重叠, 建议进一步对其食性开展研究, 探讨营养生态位上的潜在种间分化。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笼养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的繁殖能力,2018和2019年在四川蜂桶寨进行了笼养绿尾虹雉的人工繁育研究.8只(3(♂),5♀)成年绿尾虹雉分别饲养在4个笼舍中,其中,2个笼舍1雄1雌,1笼舍1雄2雌,1笼舍1雌鸟单养.两年笼养绿尾虹雉共产受精卵16枚,受精率44.44%,人工孵化出雏12...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水系松潘裸鲤Gymnocypris potanini的形态差异,采用常规形态学和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比较分析了采自这4个水系206尾样本的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各水系间松潘裸鲤的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和背鳍、胸鳍、腹鳍及臀鳍鳍条数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成分分析显示,头部(吻端至胸鳍起点/体长、吻端至头背部末端/体长、头长/体长)和尾部特征值(尾鳍背部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臀鳍起点至尾鳍腹部起点/体长)对形态影响最大;判别分析发现,岷江和雅砻江安宁河种群与其他种群明显分开;聚类分析显示,岷江水系种群聚为一支,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水系种群聚为另一支,金沙江水系种群聚在一起,大渡河和雅砻江水系种群未按水系聚在一起,而其聚类关系与种群间的地理距离基本一致;形态差异系数分析显示,可根据臀鳞行列长进行亚种的区分。大渡河和雅砻江水系的松潘裸鲤为硬刺松潘裸鲤亚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同域分布有蹄类在环境复杂的山地森林生境中以何种方式维持种间关系以实现稳定共存,基于物种分布模型与日活动模式分析了四川省岷山、邛崃、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五大山系同域分布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与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的时空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1)在四川省五大山系,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8006.07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6.18%,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015.90 km2,中华斑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1073.3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9.71%,其中高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396.22 km2;(2)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在生境因子选择上相似性高、栖息地重叠面积大,其空间生态位重叠度指数D=0.776,I=0.949,其适宜栖息地的主要重叠区域位于岷山和邛崃山系;(3)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重叠指数为0.812;(4)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属于同域分布的资源利用型竞争物种,中华鬣羚的存在会显著影响中华斑羚的日活动节律(P=0.016);二者同域分布时都会增加其昼间活动强度,并增加活动高峰期的强度及持续时间。本研究初步分析了中华鬣羚与中华斑羚的时空生态位特征,揭示了二者在空间、时间生态位上种群共存及种间竞争的耦合关系。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同域分布动物时空生态位特征、近缘物种的共存机制及种间竞争关系,为有蹄类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2021年5月在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到3号小狭口蛙标本,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云南小狭口蛙(Glyphoglossus yunnanensis),属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本文给出了这3号标本的17项外形特征测量值,并描述了其生境特征。对10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云南小狭口蛙种群相关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表明,重庆武隆标本与云南小狭口蛙产地标本序列聚在一起,且其间的遗传距离为0.6%,远远小于小狭口蛙属物种之间的遗传距离。重庆武隆的这一分布点,使得对云南小狭口蛙在我国分布的认知往东北延伸了超过350 km。云南小狭口蛙在重庆武隆的分布新记录能帮助理解该物种潜在分布区以及谱系地理。  相似文献   
6.
南广河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 为全面了解该河流的鱼类多样性, 作者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南广河干流及支流28个采样点进行了6次调查, 共采集鱼类64种, 隶属于5目13科48属, 其中四川省重点保护鱼类有鲈鲤(Percocypris pingi)和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 2种, 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7种, 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濒危和易危的鱼类有9种。南广河现有分布鱼类以小型种类为主, 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鲤(Cyprinus carpio)为优势种。南广河鱼类多样性总体较高, 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57、3.10、0.93、0.74; 中游河段的鱼类种类和数量较丰富, 分别占渔获物总种类和总数量的65.63%和28.98%; 支流镇舟河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也较丰富, 分别占37.50%和20.48%。南广河不同河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 大坝建设和过度捕捞可能影响了鱼类分布并导致其资源量下降。  相似文献   
7.
杨楠  马东源  钟雪  杨孔  周志强  周华龙  周材权  王彬 《生态学报》2020,40(19):7064-7072
明确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因子,是有效的栖息地管理和物种保护的基础。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2001至2018年间的野外调查记录,首次使用MaxEnt模型对蓝马鸡(Crossoptilon auritum)栖息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1)地形特征和极端时期的气候是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年最低温高于-14.4℃、海拔约2430-3100 m、坡度小于40°、靠近河流且最干月降水低于4.4 mm的区域属于蓝马鸡的适宜栖息地;(2)保护区内共有蓝马鸡栖息地102.28 km2,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适宜栖息地面积59.41 km2,次适宜栖息地面积42.87 km2,为该物种提供了面积巨大且连通性极好的栖息地;(3)在不适宜蓝马鸡分布的区域,海拔过高和最干月降水量较大是限制其栖息地适宜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目前保护区内主要的人为干扰类型是牦牛和马匹的放牧活动,并且放牧强度和区域有扩大趋势,潜在威胁着蓝马鸡种群及其栖息地。因此,基于模型结果和野外调查,为避免保护区内蓝马鸡栖息地的退化和破碎化,提出了控制放牧数量和面积、增强对放牧人员的宣传教育以及定期监测河流水质的保护建议,以期促进蓝马鸡的种群和栖息地保护。  相似文献   
8.
动物的生境选择具有空间尺度依赖性, 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影响生境选择的环境因素有所不同。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动物生境选择的关键影响因子及其季节性变化, 对于全面了解物种的生境资源需求和开展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绿尾虹雉(Lophophorus lhuysii)是中国特有的高山雉类,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然而, 目前尚未对其不同尺度和时期的生境选择进行过探究。本研究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 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羊角湾、魏家沟和文扎都3个区域共布设15条样线、303个样方, 并结合红外相机监测(176个红外相机位点), 对保护区内绿尾虹雉种群的生境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 使用主成分分析和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别从景观和微生境两个尺度对繁殖期(3‒8月)和非繁殖期(9月至翌年2月)的生境选择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在景观尺度上, 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都显著偏好海拔较高(3,700‒ 4,300 m)、坡度较小(27°‒33°)、靠近阳坡、草甸和流石滩比例较高而森林和灌丛比例较低的生境。在微生境尺度上, 绿尾虹雉在繁殖期显著偏好岩石盖度较高的生境; 而非繁殖期则显著偏好草本盖度较高、灌木盖度和落叶盖度较低的生境。研究表明, 绿尾虹雉在景观和微生境尺度上均对生境有明显的选择性, 并且其微生境选择还存在季节性变化, 反映了该物种在生活史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资源需求。本研究丰富了绿尾虹雉的基础生态学信息, 为卧龙及其他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的生境管理和种群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