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马桑内酯对粘虫体内蛋白质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桑内酯分别对粘虫采用注射和饲喂处理,48 h后测定粘虫不同部位消化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以探讨马桑有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杀虫机理.结果显示:(1)注射羟基马桑毒素处理后粘虫组织中蛋白质含量(与丙酮处理比较)均降低,皮组织降低幅度最大为29.47%,饲喂处理后各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均升高,其中皮组织的升高幅度最大为56.87%;但该毒素对粘虫体内蛋白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不明显.(2)注射与饲喂马桑亭、马桑宁,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明显比对照处理升高,蛋白酶活性增强,其中饲喂马桑亭处理的粘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最大为511.49%,蛋白酶活性增强幅度最大为4 640.26%.马桑亭和马桑宁均可使粘虫组织中羧酸酯酶活性降低,其中饲喂马桑宁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82.94%.结果表明: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体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与用药方式有关,马桑亭和马桑宁处理后的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增高、蛋白酶活性增强及酯酶活性降低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真菌源激发子对采后葡萄果皮抗性产生的诱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关文强  李宁  段双科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2):2408-2412
利用细胞壁提取法从葡萄采后致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中提取出激发子。在采前一周用激发子处理葡萄,研究激发子诱导葡萄采后抗病效果。结果表明:葡萄经激发子处理后,果皮内与抗病有关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显著增强,酚类物质和木质素含量也显著提高,贮藏期自然发病率和发病指数降低,其中以125μg·mL-1处理效果最好,果实发病率和发病指数比对照降低500%左右。  相似文献   
3.
黄淮麦区重要小麦品种和种质资源材料的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苗期分小种和成株期混合优势小种法测定了黄淮麦区227份小麦品种和种质材料对小麦条锈菌的抗病性,结果表明,被测品种在苗期对4个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有很大的差异,抗条中27、30、31、29号小种的品种分别占被测品种总数的93.00%、72.69%、64.76%和61.67%。成株期用6个菌株混合接种测定选出抗病品种76个,占33.48%,其中免疫的为40个,占17.62%。通过对227份小麦品种资源材料的苗期分小种鉴定及与成株期混合优势小种鉴定结果比较,筛选出了成株期和苗期均抗病的品种48个,占被测品种总数的21.14%;成株期抗病苗期感病的品种30个,占被测品种总数的13.22%。  相似文献   
4.
小麦的比较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小麦是异源多倍体植物,具有大的染色体组,并且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所占比例较高,这些特征限制了小麦基因组研究的进展。比较基因组学方法为运用模式植物进行小麦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操作平台。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集中于基因组中转录表达的部分,基因功能的确定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对比较基因组学在小麦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DNA分子标记在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DNA分子标记在小麦抗条锈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潜力。内容涉及DNA分子标记在基因标记,基因克隆,遗传图谱构建和辅助选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并列举了代表性实例,展望了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条锈病研究上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类钙调磷酸酶亚基B蛋白(calcineurin B-1ike protein,CBL)作为一类钙离子结合蛋白,通过与一类蛋白激酶(CBL-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ClPK)结合,从而在钙信号依赖的生理生化过程中发挥作用。该研究在条锈菌诱导的小麦叶片中克隆获得CIPK家族中1个基因TaCIPK16,并利用qRT-PCR技术、酵母双杂交技术及亚细胞定位技术分析了其功能特性。序列分析表明,TaCIPK16编码447个氨基酸,包含保守的激酶催化结构域及调控结构域,与水稻、拟南芥CIPK蛋白具有高度相似性。酵母双杂交分析验证显示,TaCIPK16与TaCBL4和TaCBL9存在强烈互作。定量分析表明,TaCIPK16受到条锈菌的诱导表达,在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呈显著差异表达趋势。综上结果,TaCIPK16可能作为正调控因子参与了小麦对条锈菌的抗病防卫反应。  相似文献   
7.
一种改进的小麦吸浆虫淘土调查方法及其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多年调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mosettana(Gelin)淘土调查方法——袋筛箩瓷盘法,并通过试验比较了该方法与传统的箩筛法和近年提出的袋筛箩盐水法的淘捡效果。结果表明,袋筛箩瓷盘法淘捡幼虫多,时间花费少。袋筛箩瓷盘法与袋筛箩盐水法比较,两者的捡虫效果相当,袋筛箩瓷盘法花费时间略少,但不需用食盐调节水的比重,减少了经济支出;与箩筛法比较,箩筛法的捡虫效果仅是袋筛箩瓷盘法的83%,且花费时间比后者多1倍。建议在生产上及时大范围推广袋筛箩瓷盘法淘捡小麦吸浆虫技术。  相似文献   
8.
大麦抗白粉病基因Mlo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野生型Mlo基因是大麦抗白粉病的负调控因子,该基因突变,赋予大麦对白粉菌的广谱抗性。综述了Mlo基因结构、功能及Mlo突变的等位基因(mlo)的抗性特点;讨论了mlo基因可能的抗病机制。为mlo抗性在麦类白粉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植物病原真菌致病毒素草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景岚  康振生 《西北植物学报》2003,23(12):2223-2228
许多植物病原菌可以分泌草酸,草酸作为致病的关键因子在病原菌的侵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病原菌的致病性、毒性有密切关系。草酸可通过氧化和脱羧两条途径进行降解,因此可以将草酸降解酶基因导入植物,从而获得对这类病害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几种葫芦科蔬菜病毒病的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甘肃酒泉、陕西户县及临潼3地区蔬菜大田采集黄瓜、西葫芦、南瓜3种蔬菜上表现病毒病症状的毒原标样135个,采用鉴别寄主的生物学反应和双抗夹心ELISA法鉴定,结果表明引起上述地区黄瓜、西葫芦、南瓜3种蔬菜病毒病的毒原主要是黄瓜花叶病毒。3.9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防治3种蔬菜病毒病的结果表明,300倍、500倍的病毒必克预防效果可达到75%~78%,且治疗效果明显,药效持久。因此,认为病毒必克是目前理想的植物病毒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