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通过探讨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表达与心功能的关系,为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共50例,分别于术前1 d、术后6 h、24 h、48 h和术后7 d测量患者血浆BNP水平,并观测患者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67,P0.05),心功能分级越高,血浆BNP水平越高;心脏功能IV级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Ⅲ级,Ⅲ级患者血浆BNP水平高于II级(P0.05)。术后LVEF50%和LVEF≥50%患者,术前1 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724.21±132.16)pg/m L和(428.64±149.31)p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28,P0.001)。不同时间点患者血浆BNP水平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03,P0.001)。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术后48 h和术后7 d时血浆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术后48h时BNP浓度最高,随后开始下降。术后呼吸机辅助使用时间24 h和≥24 h的患者,术前1 d血浆BNP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8,P=0.021)。结论:心脏瓣膜病患者围手术期血浆BNP水平的变化能够准确的反映患者心功能情况,对患者术前病情评估和术后临床处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患者B型脑钠钛(BNP)水平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间收治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80名,根据患者心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A组(45%)和B组(≤45%),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BNP水平,对比两患临床相关指标、及心房颤抖和心功能不全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血管活性物质使用量、呼吸机使用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心房颤抖和心功能不全发生率都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两组患者的BNP水平开始明显上升,在术后24h达到峰值,此后开始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段内BNP水平均明显小于B组,组间比较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围手术期BNP水平可以反应患者心脏功能状况,BNP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心脏越差。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D-二聚体(D-D)联合监测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212例行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追踪术后30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36例)和存活组(17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基线、手术和实验室相关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T-proBNP、D-D单独及联合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价值。结果:死亡组年龄≥60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血肌酐(Scr)、NT-proBNP、D-D,术前≥2个脏器灌注不良、联合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输血、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术后并发低心排、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人数占比,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均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2个脏器灌注不良、术后伴急性肾损伤、联合CABG、术后低心排、NT-proBNP、D-D是影响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NT-proBNP、D-D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728、0.720,联合NT-proBNP和D-D的曲线下面积为0.834,高于单独应用NT-proBNP、D-D。结论:术前脏器灌注不良、术后急性肾损伤、联合CABG手术、术后低心排、NT-proBNP、D-D是影响ATAAD患者住院30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联合NT-proBNP和D-D在ATAAD患者预后评估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深入研究了解巨噬细胞在心肌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探讨CD11bDTR新生小鼠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后消除巨噬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将1日龄CD11bDTR小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后注射白喉毒素(diphtheria toxin, DT)消除巨噬细胞,建立巨噬细胞消除的心肌梗死模型,进而探究巨噬细胞在心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 将出生1 d的CD11bDTR小鼠结扎心脏冠脉左前降支构建心梗模型后,注射DT无法实现巨噬细胞的显著消除;增加给药频率或给药浓度仍无法明显消除巨噬细胞;同时增加给药频率和浓度虽然取得了明显的巨噬细胞消除效果,但是DT组小鼠成活率明显下降,成活小鼠生存状态极差,无法用于后续实验。结论 CD11bDTR小鼠在生理情况下注射DT后能显著消除心脏中巨噬细胞;但是CD11bDTR小鼠进行冠状动脉结扎后,无法通过注射DT得到巨噬细胞消除的心梗模型小鼠,可能是冠状动脉结扎使DT无法正常输送至心脏,继而无法有效作用于心脏内的巨噬细胞的原因所导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