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诊疗路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为瘢痕妊娠的孕妇临床和影像检查资料,记录MRI上妊娠囊位置、大小、T1、T2信号强度、妊娠囊类型、妊娠囊与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及膀胱的关系,分析MR特征对临床诊疗路径的应用价值。结果:24例妊娠囊均位于子宫下段,为圆形或卵圆形,11例妊娠囊为单纯囊性,12例妊娠囊为混杂包块型,1例因清宫术后行MR,未见明确妊娠囊,仅见子宫下段混杂信号。10例妊娠囊附着处子宫肌厚度不可测量,余14例妊娠囊附着处子宫肌厚度约0.9~5.0 mm,平均2.5±1.1 mm。据此,CSP分型为I型5例,II型7例,III型12例。结论:MRI能较好的评估CSP, 在CSP诊疗路径中的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孕酮与β-HCG联合检测在预测早期先兆流产预后及其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4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血清P与β-HCG进行检测,并与追踪到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血清P值>25 ng/ml、血β-HCG>50 mIU/ml患者66例占19.4%,经绝对卧床休息,未用药治疗,均胚胎发育正常;血清P值在15.94~25ng/ml、血β-HCG 10~50 mIU/ml患者170例占50%,经口服黄体酮与HCG针保胎治疗后均胚胎发育正常;血清P值<15.94 ng/ml、血β-HCG<10mIU/ml患者78例占22.9%,终止妊娠者均可见清除宫内组织物中几乎不见新鲜绒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陈旧性出血;血清孕酮与β-HCG上升不同步患者26例占7.6%,均最终难免流产。结论:联合检测血清孕酮与β-HCG可以预测先兆流产患者妊娠结局,对于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既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预及经济负担,又能起到提高保胎治疗的成功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配伍口服天然黄体酮治疗由黄体功能不全引发的早期先兆流产,均能改善先兆流产患者的预后,且对母儿无不良影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CR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上皮性卵巢癌组织、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以及正常卵巢组织标本各30例,采用多聚腺苷酸加尾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oly(A)-RT-qPCR]检测其CCR3的表达,并分析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3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3的表达显著高于良性卵巢肿瘤组和正常卵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CCR3的表达与患者的分期、组织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结论:CCR3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宫颈癌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漂移情况。方法:选以IL-2和IFN-γ代表Th1类细胞因子,IL-4和IL-6代表Th2类细胞因子,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5例宫颈癌癌组织中Th1/Th2类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IIIB期宫颈癌组织中,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低于IB期、IIA期、IIB期,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高于IB期、IIA期、IIB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和Ⅱ期宫颈癌以Th1型细胞因子表达为主。25例宫颈癌组织中,13例呈典型的Th1类细胞因子的强势表达,7例为Th2型,5例为Th0型,随着宫颈癌分期的增高,由Th1向Th2漂移(P0.05)。结论:IB期、IIA期、IIB期宫颈癌患者组织中细胞因子呈Th1状态,IIIA期呈Th0状态,IIIB期呈Th2状态,随着宫颈癌分期的增高,由Th1向Th2漂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RHI和P130 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状况,同时分析两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关联性。方法:收集80 例子 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80 例及同时期因子宫肌瘤切除的40 例正常的子宫内膜的详细病例及高质量切片,设计分组 并使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RHI 蛋白和pRb2/P130的表达状况,并探究此两因子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性。结果:ARHI蛋白阳 性表达率在正常子宫内膜组(97.5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组(53.75%)和子宫内膜癌组中(38.75%)三组中依次递减,组间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RHI蛋白阳性表达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的恶性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有关(P<0.05),与子宫内膜 癌的类型无关(P>0.05)。Rb2/p130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三组中逐渐降低,在正常子宫内膜组(100%),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型组 (56.25 %)及子宫内膜癌组(36.25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b2/P130 的阳性表达率降低或缺失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 恶性程度,手术病理级别和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同时Spearman 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ARHI蛋白和Rb2/p130 蛋白表达在子 宫内膜癌中为正相关,r=0.435。结论:ARHI蛋白和Rb2/p130 的阳性表达率降低或缺失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子宫内膜癌的产生 和恶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培养后分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以125μg/m L浓度的莪术油作用48 h,对照组细胞不进行任何处置。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莪术油对Hela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0 h处理后实验组、对照组划痕宽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48 h后实验组划痕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的划痕宽度(4.33±0.58 m vs 2.17±0.29 m,P0.05)。实验组48 h后的穿透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26.2±1.3个vs 62.2±2.3个,P0.05)。结论:莪术油可抑制宫颈癌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中miR-23a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转归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宫颈癌患者为观察组,120例宫颈活检结果正常者为对照组。观察手术前及手术后患者血清中miR-23a的表达,肿瘤标志物及炎性因子含量变化,并分析miR-23a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血清中miR-23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miR-23a的相对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术后观察组血清中miR-23a的相对量明显降低,肿瘤标志物癌抗原125(Cancer antigen 125, CA125)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 SCCA)含量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C反应白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含量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0例宫颈癌患者有74例miR-23a高表达,46例为miR-23a低表达。观察组患者血清中高表达miR-23a含量变化与妇科疾病史,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iR-23a高表达患者生存期明显少于miR-23a低表达患者(P<0.05)。结论:血清中miR-23a高表达可能是判断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飞蓟宾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HO-8910细胞分为四组:(1)对照组;(2)水飞蓟宾低浓度组;(3)水飞蓟宾中浓度组;(4)水飞蓟宾高浓度组。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值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Hoechst染色观查细胞核凋亡,Western-blot检测bax及bcl-2表达。结果: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低、中、高浓度组的抑制率(83.00±5.51%、65.33±3.48%、56.67±4.37%)与对照组(97.33±4.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低、中、高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6.93±2.34%、26.20±2.21%和37.93±1.98%,与对照组(1.43±0.72%)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oechst染色结果显示,水飞蓟宾低、中、高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分别为12.56±2.55%、25.73±2.05%和39.14±3.69%,与对照组(0.54±0.6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水飞蓟宾可以升高bax基因表达水平,降低bcl-2基因表达平。结论:水飞蓟宾能明显抑制HO-8910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通过改变凋亡因子表达诱导卵巢癌HO-8910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D(PDGF-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探讨二者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为探讨宫颈鳞癌的发病机制和宫颈鳞癌的早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宫颈鳞癌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鳞癌组织中PDGF-D和VEGF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5);PDGF-D和VEGF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PDGF-D与VEGF表达程度呈正相关(r=0.346,P0.05)。结论:1.PDGF-D和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与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2.PDGF-D和VEGF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年龄及临床分期无关,提示它们可能在宫颈鳞癌的浸润和转移及预后方面有重要的监测意义。3.PDGF-D和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对PDGF-D和VEGF的联合检查,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常阴道内有需氧菌和厌氧菌寄居形成阴道正常菌群.阴道与这些菌群之间形成生态平衡.因此并不致病。一旦生态平衡被打破或外源性病原体侵入,即可导致炎症的发生。长期应用抗生素抑制乳酸杆菌的生长或机体免疫力低下亦可使其他致病菌成为优势菌,引起炎症。大量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曾被命名为嗜血杆菌性阴道炎)已成为生育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阴道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