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昆明小鼠亚群蛋白质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史顺娣  王汉荣 《遗传学报》1990,17(6):422-429
本文报道采用电泳技术对北京、上海、长春3市的4个中国昆明小鼠(简称KM)实验群体中24个蛋白质标志研究的结果,与我国1981年从美国引进的NIH小鼠进行比较,显示出:(1)KM小鼠亚群间等位基因组成无明显差异,它们间遗传距离为0.008—0.027,与群体封闭时间成正相关;(2)4个KM小鼠群体间聚类分析发现S:KM群体为特殊一类,该结果与KM亚群间下颌骨分析结果相符;(3)KM与Swiss来源的NIH小鼠群体间在E(?)-3、Es-10、Got-2、Glo-1、Gpt-1、和Mpi-1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131±0.011,证实中国KM小鼠为非Swiss来源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2.
生物工程这个词来自国外(Biotcchnology)一词。也有人把它译成生物工艺学或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正在兴起的第三次浪潮,第四次产业革命(我们国家提出的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研究成果与进展为世人所瞩目。  相似文献   
3.
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最为有效的治疗应采用抗病毒和抗炎症的联合治疗.本试验用流感病毒H5N1感染不同细胞株(A549细胞和MDCK细胞),采用不同浓度格尔德霉素对病毒感染细胞培养物作用不同时长,检测流感病毒滴度;ELISA检测格尔德霉素作用于流感病毒H5N1感染A549细胞12 h、24 h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α、TNF-α和IL-6水平.结果显示,流感病毒H5N1感染A549细胞和MDCK细胞,格尔德霉素极显著地抑制了流感病毒H5N1在细胞培养物的增殖(P < 0.01),而在病毒感染36 h和48 h,格尔德霉素并没有显著抑制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增殖(P > 0.05).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格尔德霉素在流感病毒感染A549细胞12 h和24 h均显著降低了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α、TNF-α和IL-6的分泌(P < 0.05).上述实验结果显示,格尔德霉素具有抑制流感病毒H5N1增殖及其所介导的炎性反应的双重效应,为格尔德霉素成为应对流感病毒流行的备选药物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体系。方法以雄性长爪沙鼠为供体,采用组织消化法和Seglen两步灌流法分离肝细胞,以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得率和活率,过碘酸-希夫氏反应(PAS)鉴定肝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肝细胞形态变化,并使用含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培养基维持培养。结果组织消化法和Seglen两步灌流法平均每只长爪沙鼠可分别获得肝细胞(1.33±0.34)×107个、(3.97±1.15)×107个,细胞活率分别为(29.4±6.05)%、(80.3±4.56)%,这两种方法在细胞得率及活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肝细胞内因有大量的糖原颗粒,经PAS染色后被染成红色。结果表明肝细胞在贴壁后72 h内,肝细胞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结论采用胶原酶经肝门静脉灌流分离肝细胞是一种高效获得肝细胞的方法。各种细胞因子有利于维持肝细胞在体外的生长分化,长爪沙鼠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体系的建立将为肝脏相关疾病研究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Ash2l(absent, small, or homeotic 2-like, Ash2l)对小鼠大脑皮质神经祖细胞(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本研究利用NPCs标志物PAX6和TBR2,检测NPCs数量和分布的改变情况。结果显示,Ash2l敲除导致NPCs数量显著减少(P<0.05),且分布紊乱。对E16.5小鼠进行在体30 min EdU标记实验,检测NPCs 增殖能力,Ash2l敲除导致30 min EdU几乎无法进入NPCs(P<0.001)。结果表示,NPCs增殖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用细胞周期M期标志物pH3,检测大脑皮质中处于M期的NPCs分布情况,同时提取了E16.5小鼠大脑皮质蛋白质,检测细胞周期蛋白 A的表达量。Ash2l敲除的NPCs的 M期细胞核分布紊乱,G2期标志蛋白质细胞周期蛋白 A表达量减少。利用EdU和BrdU双标记法,计算NPCs的S期长度。Ash2l敲除后的NPCs的S期长度缩短(P<0.05)。因此,Ash2l调控NPCs细胞周期进程,进而影响NPCs的增殖能力,敲除小鼠大脑皮质发育异常。本研究强调了表观遗传调控对胚胎期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作用,并对表型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小鼠基因组研究进展李善如1,2王冬平1陈永福2(1.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北京100071)(2.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北京100094)TheDevelopmentofMouseGenomeResearchLIShanru1,2WANGDon...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市一实验动物生产单位购入近交系C57BL/6J(B6)和封闭群ICR(3周龄)小鼠,分别以高脂饲料、高脂饲料-3%果糖饮水(实验组)和常规饲料(对照组)喂养6周,实验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100mg/kg体重),然后以相应饲料继续喂养4周。每周测定小鼠体重,于注射STZ前和注射后每周测定非空腹血糖浓度。研究显示,无论是否补充果糖饮水,B6对照组体重显著高于实验组,而相应周龄的ICR小鼠,实验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两品系小鼠实验组间体重无差异。注射STZ后,B6实验组血糖浓度均没有达到糖尿病小鼠非空腹血糖浓度的成模标准(11mmol/L),而ICR实验组血糖浓度均达到并超过糖尿病小鼠非空腹血糖浓度的成模标准。研究表明,无论补充果糖与否,ICR小鼠均能成功建模,而B6小鼠建模均失败。因此,ICR小鼠仍是目前应用高脂饲料-STZ联合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中经济、有效的候选动物,而B6小鼠在体重和血糖浓度上的异常表现很可能是其遗传背景变化的结果,这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水平探索小鼠生化标记基因Hbb多态性的形成机理。方法从DNA、RNA和蛋白多肽3个方面分析研究Hbb基因的多态性。结果基因组DNA中有4个SNP位点与Hbbd/s多态性相关:分别为外显子1中的2个T(G),外显子2中的G(A)和外显子3中的A(G);RNA水平有4个SNP位点与Hbbd/s多态性相关:分别对应为外显子1中的2个T(G),外显子2中的G(A)和外显子3中的A(G);蛋白多肽水平第13、20和139位氨基酸残基,即Cys/Gly、Ser/Ala和Thr/Ala间的转换与Hbb/s多态性相关,分别对应于外显子1中的2个T(G)和外显子3中的A(G)。结论第13、20和139位氨基酸残基,即Cys/Gly、Ser/Ala和Thr/Ala间的转换可能是Hbbd/s多态性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乳鼠成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方法用出生1~3 d乳鼠颅骨,采用多次胶原酶消化法进行细胞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对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矿化能力进行鉴定,并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结果原代培养24 h后,大量细胞贴壁生长,细胞呈圆形,48 h后,贴壁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多边形,并且贴壁细胞伸出2~3个突起,胞质透亮、饱满,7 d后细胞铺满整个平皿底面。经鉴定,培养细胞具有体内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细胞接种后第1与第2个24 h为细胞的潜伏适应期,第3与第7个24 h生长曲线基本为线性曲线,是细胞的对数生长期。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0.
虽然实验鼠种群的总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还是有很多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体在实验鼠群中流行.实验鼠群的健康状况对于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甚或人类健康都很重要.所以必须要对实验鼠群进行健康监测.笔者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经验,对鼠群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的内容:鼠群健康监测的必要性、健康检测规程的建立、哨兵鼠、常用的监测力法、样本采集原则、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应对.相信读者在了解这些基本的原理后,能设定出符合自身设施实际的鼠群健康监测计划并逐步在实践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