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60篇
  免费   2385篇
  国内免费   2339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308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1510篇
  2020年   989篇
  2019年   1243篇
  2018年   1155篇
  2017年   828篇
  2016年   1202篇
  2015年   1867篇
  2014年   2149篇
  2013年   2367篇
  2012年   2770篇
  2011年   2454篇
  2010年   1495篇
  2009年   1354篇
  2008年   1637篇
  2007年   1372篇
  2006年   1310篇
  2005年   1132篇
  2004年   918篇
  2003年   804篇
  2002年   650篇
  2001年   559篇
  2000年   495篇
  1999年   484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64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242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156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03篇
  1986年   95篇
  1985年   90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42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9篇
  1974年   9篇
  1972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豚鼠冰水游泳应激3min后,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上腺髓质和脑内三个脑区组织的亮—脑啡肽(Leu-enkephalin,LEK,)含量和血浆的血管紧张肽Ⅱ(Angiotensin Ⅱ,ATⅡ)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在冰水中游泳应激组豚鼠的血浆、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和纹状体组织的LEK含量和血浆的ATⅡ浓度,均较对照组豚鼠明显升高(P值均<0.01)。提示:豚鼠在冰水中紧张、剧烈游泳后,可能激活了中枢神经和周围组织内的脑啡肽能神经元和血管紧张肽原酶—血管紧张肽Ⅱ系统,从而促进LEK和ATⅡ的释放增加。  相似文献   
92.
对浙江省1982~1984年注射了美国产浓缩Ⅶ因子制剂的18例血友病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TSA)检测了血清中淋巴腺病病毒/人T细胞Ⅲ型病毒(LAV/HTLV-Ⅲ)抗体,发现4例阳性,并经免疫荧光试验和Western印迹法证实。2例应用了国产浓缩Ⅷ因子者抗体阴性。一例从美国来华旅游死于艾滋病者,LAV/HTLV-Ⅲ抗体阳性。本研究证明,LAV/HTLVⅢ病毒巳通过美国生产的Ⅷ因子制剂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93.
我们将三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合成肽段在联结载体或不接载体的情况下,分别制备成4种免疫原对兔子进行了免疫。大部分兔子都产生了抗肽抗体。其中抗P_(122-48)(auw)与抗P_(122-148)(adw)都能与天然HBsAg反应,而抗P_(122-148)(adw)的抗HBs活力比文献报道的都高,通过结构分析表明:含有天然蛋白上免疫显性区域的免疫原是合成疫苗的理想选者。  相似文献   
94.
用~(14)C-Pro和~3H_2-Tyr离体暗培养黄瓜子叶,发现细胞质、SECW和RCW中的Hyp/Pro和Idt/Tyr都随时间呈线性增加。这两种比值后两者高于前者,而两种比值增加速度之比在胞质部分最大、RCW中最小。表明在胞质和胞壁中都有Pro羟化和Tyr异联化过程,但羟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胞质中,异联化主要在RCW中。 理化处理(高渗溶液和CHM)和放射性示踪证明胞质中存在HRGP库;它被分泌到胞壁后,先以离子键与壁结合,后转变为共价键与壁结合的伸展素。  相似文献   
95.
水分胁迫对植物线粒体结构和脯氨酸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分胁迫期间,小麦幼苗芽鞘和棉花幼苗胚轴细胞内游离脯氨酸浓度增加;但复水后又恢复正常。电镜观察发现线粒体肿大,嵴消失。胞质中出现脂肪滴。气相层析技术分析,发现水分胁迫使线粒体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有明显变化;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随着水分胁迫时间的延长,脯氨酸氧化酶活性也明显下降。设想水分胁迫使线粒体结构和组分发生了不利于脯氨酸氧化酶活性表达的变化,因而抑制了酶活性。  相似文献   
96.
97.
Gene structure and nucleotide sequence for rat cytochrome P-450c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wo clones from rat genomic libraries that contain the entire gene for rat cytochrome P-450c have been isolated. lambda MC4, the first clone isolated from an EcoR1 library, contained a 14-kb insert. A single 5.5-kb EcoR1 fragment from lambda MC4, the EcoR1 A fragment, hybridized to a partial cDNA clone for the 3' end of the cytochrome P-450c mRNA. This fragment was sequenced using the dideoxynucleotide chain termination methodology with recombinant M13 bacteriophage templates. Comparison of this sequence with the complete cDNA sequence of cytochrome P-450MC [Yabusaki et al. (1984) Nucleic. Acids Res. 12, 2929-2938] revealed that the EcoR1 A fragment contained the entire cytochrome P-450c gene with the exception of a 90-bp leader sequence. The gene sequence is in perfect agreement with the cDNA sequence except for two bases in exon 2. A second genomic clone, lambda MC10, which was isolated from a HaeIII library, contains the missing leading sequence as well as 5' regulatory sequences. The entire gene is about 6.1 kb in length with seven exons separated by six introns, all of the intron/exon junctions being defined by GT/AG. Amino- and carboxy-terminal information are contained in exons 2 and 7, respectively. These exons contain the highly conserved DNA sequences that have been observed in other cytochrome P-450 species. Potential regulatory sequences have been located both 5' to the gene as well as within intron I. A comparison of the coding information for cytochrome P-450c with the sequence of murine cytochrome P3-450 and rat cytochrome P-450d revealed a 70% homology in both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suggesting a common ancestral gene. Genomic blot analyses of rat DNA indicated that the 3-methylcholanthrene-inducible family of cytochrome P-450 isozymes is more limited in number compared to the phenobarbital-inducible isozymes. Cross-hybridization studies with human DNA suggest a high degree of conservation between rat cytochrome P-450c and its human homolog although gross structural differences do exist between the two genes.  相似文献   
98.
用逆行溃变(Kohnstamm,1902;Yagita,et al.,1909;Torvik,1957)局部电刺激中枢(Chatfield,1942;Magoun et al.,1942;Wang,1943)等方法进行唾液中枢的定位,所得到结果很不一致。近年Satomi(1979)等用辣根过氧化酶(HRP)浸泡猫中间一面神经或鼓索神经,观察了脑干中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但用HRP直接浸泡支配猫颌下腺的神经分支尚未见报道。此外,只见到关于鼓索神经纤维类别和数量的分析的光学显微镜研究(Foley,1945),用光镜和电镜相结合分析颌下腺神经支中的纤  相似文献   
99.
用标准的磷酸铅沉淀的细胞化学方法,对百合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期间及其前后三个时期中的腺苷三磷酸酶(ATP 酶)活性进行了超微结构的定位。结果表明:(1)在穿壁前,ATP 酶活性主要定位于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体和某些局部的基质(groundplasm)中,也表现有 ATP 酶活性反应的产物;但在染色质和核仁中,一般都没有这种反应。(2)在穿壁时,染色质从一个细胞穿壁转移到另一个相邻细胞,同时看到染色质和核仁内出现密集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腔内以及质体的片层上也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而在质膜、胞间连丝及细胞间隙内 ATP 酶活性明显降低,甚至看不到明显的活性反应。(3)在穿壁后,质膜及细胞间隙中又产生明显的 ATP 酶活性反应产物,但核内染色质上的 ATP 酶活性则显著降低,而核仁内则仍有较高的活性。同前二个时期一样,内质网、高尔基体和质体上的 ATP 酶仍表现明显的活性反应。最后讨论了三个不同发育时期 ATP 酶活性及其分布部位的改变与染色质胞间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
花椰菜下胚轴外植体在MS+6BA 5 ppm的培养基上能分化出芽,在MS+2,4-D2ppm的培养基上能脱分化而形成愈伤组织。用3种不同的酚类物质(咖啡酸、阿魏酸、愈创木酚及联苯胺)作氢供体发现分化过程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脱分化过程,其中以咖啡酸作氢供体显示的活性最高,阿魏酸及愈创木酚次之,而联苯胺最小。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阴极向及阳极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分化及脱分化培养过程中均不断出现新的酶带,前者有13条,后者为11条,两者的差别主要在阴极向酶带,在分化过程中多了两条酶带(C_1和C_3),同时C_2带活性也比脱分化的高。阳极向酶带也有差别,A_2和A_2两条酶带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加强,但是在脱分化过程中却逐渐消失。反映了两个过程生理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