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18篇
  免费   1306篇
  国内免费   5741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492篇
  2021年   546篇
  2020年   539篇
  2019年   583篇
  2018年   346篇
  2017年   380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554篇
  2014年   811篇
  2013年   702篇
  2012年   920篇
  2011年   999篇
  2010年   793篇
  2009年   834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899篇
  2006年   896篇
  2005年   768篇
  2004年   621篇
  2003年   501篇
  2002年   482篇
  2001年   435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25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比较伤椎置钉联合短节段内固定与单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固定效果及其对患者炎症反应和脊髓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9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伤椎置钉组(40例)和短节段内固定组(44例)。短节段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单纯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伤椎置钉组采用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伤椎前沿高度比、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性因子指标、脊髓损伤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伤椎置钉组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置钉组的伤椎前沿高度比明显高于短节段内固定组,Cobb’s角、伤椎椎体楔形变角明显低于短节段内固定组(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血清中IL-1β、IL-6、IL-8、TNF-α和pNF-H、NSE、S100β、GFA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伤椎置钉联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有效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椎体高度、Cobb’s角和伤椎椎体楔形变角,并且不会增加脊髓损伤和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2.
目的:总结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尤其是重症患者治疗中全身及局部抗生素应用的经验、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例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其中3例为合并肺脓肿的重症败血症患者。对患者首先进行经验性全身抗生素治疗,并进行细菌学分析,然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系统抗生素调整,采用万古霉素负载的硫酸钙/磷酸钙复合物进行局部抗生素缓释治疗,分析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局部影像学变化。结果:细菌学培养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10例,人葡萄球菌1例,阴沟肠杆菌1例;平均随访56.6周;治疗后患者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红细胞沉降率(ESR)、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影像学显示患者病灶处骨重建及新骨形成良好,无感染复发迹象;12例患者中成功治愈11例,治愈率91.7%;1例转为慢性骨髓炎,二期手术后痊愈;其中3例骨髓炎合并重症败血症、肺脓肿患者经系统抗生素及外科治疗,全部治愈。结论: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致病菌主要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其治疗要在早诊断的前提下,率先经验性应用抗生素,然后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足量敏感抗生素。苯唑西林在3例合并败血症、肺脓肿的重症患者治疗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局部采用硫磷复合物负载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既可以实现局部抗感染作用,又可以促进新骨形成,有效控制全身感染、消除败血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反应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119例,将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60),对照组给予CRRT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炎症反应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28d内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治疗7 d后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 d后血清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7 d后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下降,氧合指数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7 d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血乳酸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28d内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抑制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4.
目的:探讨沐舒坦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6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沐舒坦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患儿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变化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发绀消失时间、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均显著较对照组短(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PaCO_2、FIO_2、OI均较治疗前降低,PaO_2均较治疗前上升,其中观察组PaCO_2、FIO_2、OI明显低于对照组,PaO_2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儿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布地奈德雾化治疗相比,沐舒坦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可以更有效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改善患儿肺功能及预后,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SGLT2i类药物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对高渗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衰老的影响。方法:将HUVECs分为空白组(Blank组)、高渗330组(M-330组)、高渗350组(M-350组)、达格列净+高渗组(DAPA+M-350组),高渗培养环境由甘露醇诱导。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GLT2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SGLT2、细胞衰老标志物p21的表达变化,JC-1染色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lank组,M-330组及M-350组细胞上均存在SGLT2受体蛋白表达,且Blank组,M-330组及M-350组的SGLT2表达依次显著增加。与Blank组相比,M-350组SA-β-Gal胞质蓝染、染色阳性率、衰老蛋白p21及SGLT2表达显著增加,并伴有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下降(P0.05);DAPA+M-350组与M-350组相比,SA-β-Gal胞质蓝染、染色阳性率和p21表达显著下降,并伴有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上升(P0.05)。结论:HUVECs上存在SGLT2受体蛋白,且在300-350 m Osm/L范围内随着渗透压的升高而增加,达格列净可改善高渗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达格列净改善高渗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3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及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疗干预,采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评分评估患者化疗前后生活质量,以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对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化疗后患者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化疗前(P0.05)。80例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出现46例抑郁症,抑郁症发生率为57.50%。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疼痛程度、知晓病情均与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女性、家庭月收入2500元、Ⅰ度及以上疼痛、知晓病情均是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7.295、1.692、3.952、4.015,P0.05)。结论:化疗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会增加患者抑郁症发生风险,女性、家庭月收入2500元、Ⅰ度及以上疼痛、知晓病情均是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发生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7.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抗凝治疗连续血液净化患儿的疗效及对凝血功能及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从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儿童重症医学科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治疗的患儿86例进行研究,将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研究组予以阿加曲班抗凝治疗。分别比较两组的28 d死亡率、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治疗过程中滤器与管路凝血程度、使用寿命以及穿刺部位出血情况的差异。结果:研究组28d死亡率(2.33%)比对照组(9.30%)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49,P=0.357)。治疗后研究组APTT(31.61±1.26)s、FIB水平(6.61±1.80)g/L较对照组的(27.92±1.44)s、(5.58±1.72)g/L明显更高(t=12.646、2.713,P=0.000、0.008)。研究组治疗过程中滤器与管路凝血程度0级人数占比(93.02%)相比对照组(76.74%)较高,而Ⅱ级人数占比(0.00%)相比对照组(9.30%)较低(x2=4.440、4.195,P=0.035,0.041)。研究组穿刺部位出血等级为0级人数占比(93.02%)高于对照组(74.42%),而Ⅱ级人数占比(0.00%)低于对照组(9.30%)(x2=5.460,4.195;P=0.019,0.041)。研究组管路、滤器使用寿命(18.73±7.74)h、(20.84±8.01)h相比对照组的(14.57±6.88)h、(16.20±7.15)h均较长(t=2.634、2.834,P=0.010,0.006)。治疗后研究组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为(4.72±1.39)、(3.22±0.82),均低于对照组的(8.30±1.44)、(5.11±0.94)(t=11.729、9.936,P=0.000、0.000)。结论:阿加曲班抗凝应用于连续血液净化患儿中的疗效相比普通肝素抗凝更佳,且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和单核细胞TLR2rMnX、TLR4rMnX表达水平,能够降低滤器或管路凝血发生风险,同时有效降低穿刺部位出血风险,增加管路、滤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8.
通过在人工气候箱内设定不同光周期和温度梯度单虫饲养观察个体发育史,研究了光周期和温度对虎斑蝶Danaus genutia幼期存活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高观赏价值蝶种的规模化养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长光照(L∶D=15∶9)条件下,17.5、20.0、22.5、25.0、27.5、30.0℃时虎斑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63.72%、71.67%、65.75%、75.00%、67.12%、59.56%,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85.67%、85.96%、91.19%、89.20%、80.86%、68.78%,蛹的存活率分别为82.76%、100.00%、96.00%、97.06%、100.00%、100.00%;在短光照(L∶D=9∶15)条件下,17.5、20.0、25.0、30.0℃时虎斑蝶卵的孵化率分别为86.36%、67.06%、75.00%、77.50%,幼虫的存活率分别为85.05%、84.59%、85.74%、80.78%,蛹的存活率分别为93.30%、94.12%、100.00%、100.00%。结果表明,17.5℃和30.0℃均不利于虎斑蝶幼期的存活,20.0~27.5℃是其幼期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范围。长光照利于幼虫的存活,短光照利于卵的孵化和蛹的羽化;在17.5~30.0℃内,较高的温度利于蛹的羽化,而较低的温度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存活;温度对虎斑蝶卵的孵化、幼虫的存活及蛹的羽化影响大于光周期;在养殖生产上,建议将幼期养殖温度控制在20.0~27.5℃,幼虫期饲养在长光照下为宜,卵和蛹期置于短光照下为宜。  相似文献   
139.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甘蓝蚜以及玉米蚜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龄期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玉米蚜最大理论日捕食量分别为120.48头、185.18头;黄玛草蛉2龄与3龄幼虫对甘蓝蚜最大理论日捕食量分别为60.60头、86.95头。在相同猎物种类下,黄玛草蛉3龄幼虫对2种蚜虫的捕食量均高于黄玛草蛉2龄幼虫;在相同猎物密度下,黄玛草蛉2龄幼虫与3龄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量均高于甘蓝蚜。  相似文献   
140.
该研究主要探讨了体外高浓度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SD大鼠骺软骨细胞生物学性状和功能的影响以及体内ATRA对SD大鼠胫骨生长板的影响。以SD大鼠骺软骨细胞为研究对象、ATRA为干预因素,采用CCK-8、细胞流式术、HE染色、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流式检测术、Hoechst染色、细胞划痕、Transwell实验分别评估ATRA处理后细胞的增殖、周期、形态、凋亡及迁移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聚糖、Ⅱ型胶原、X型胶原等相关功能蛋白的变化;以3周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60 mg/kg·d ATRA组、80 mg/kg·d ATRA组,进行10天连续ATRA灌胃处理,测量每只SD大鼠灌胃第1天、第10天的头尾长,处理10天后对胫骨生长板进行HE染色。结果表明,ATRA作用SD大鼠骺软骨细胞后,增殖能力减弱且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P<0.01),细胞形态由三角形、多边形变为长条状,凋亡的发生增多(P<0.01),迁移能力受到抑制(P<0.05)以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蛋白聚糖、Ⅱ型胶原、X型胶原等功能相关蛋白较对照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对SD大鼠进行ATRA灌胃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60 mg/kg·d ATRA组和80 mg/kg·d ATRA组的头尾长均变短(P<0.01);胫骨生长板HE染色显示,ATRA灌胃组的生长板变窄甚至闭合。该研究证实了体外高浓度ATRA能够对SD大鼠骺软骨细胞的增殖、迁移起抑制作用,同时能够诱导凋亡,降低相关功能蛋白的表达,在SD大鼠体内证实,过量ATRA可影响生长板软骨内成骨过程,最终使生长板部分或全部提前闭合,进而影响SD大鼠身长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