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篇
  免费   216篇
  国内免费   90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64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52.
砀山酥梨不同程度缺铁叶片生长素抑制蛋白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砀山酥梨’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叶片中内源IAA的含量.依据已构建的缺铁叶片SSH文库中生长素抑制蛋白(ARP)基因片段的序列信息,应用RACE技术克隆其cDNA全长,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AR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ARP基因cDNA全长为70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351 bp,编码116个氨基酸,推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2.82 kD;该蛋白可能定位于微体,属于非分泌型、非跨膜蛋白类,并具有ARP基因家族的保守结构域.(2)在不同程度缺铁叶片中ARP基因的表达量存在差异,随着缺铁程度的增加,表达量显著升高,同时叶片中内源IAA含量逐渐降低.据此推测,ARP基因可能负反馈调节缺铁黄化叶片中IAA的水平,从而调控叶片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3.
广西拟水龟和艾氏拟水龟的分类和系统发生多年来存在争议。通过测定广西拟水龟、艾氏拟水龟和黄喉拟水龟线粒体ND4基因和核c-mos基因部分序列,合并GenBank中拟水龟属其他物种的ND4基因和c-mos基因部分序列进行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广西拟水龟和艾氏拟水龟的系统发生。ND4基因数据分析发现NJ、MP和BI树中广西拟水龟与安南拟水龟的聚类分支相互交织聚为一支,二者种内遗传距离均为0.002~0.017,种间遗传距离为0.000~0.035,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小于同属内其他种间0.056~0.109的遗传距离,表明广西拟水龟与安南拟水龟可能为同一物种,可能是安南拟水龟的同种异名,或是作为安南拟水龟的一个亚种;NJ树、MP树和BI树均显示,艾氏拟水龟与黄喉拟水龟的位置和关系最为相近,二者间的遗传距离为0.020~0.035,明显小于拟水龟属其他物种间遗传距离,而明显大于同属各物种内遗传距离,艾氏拟水龟与黄喉拟水龟之间系统分类关系是介于种内与种间之间;乌龟、中华花龟、安南拟水龟等物种都是与拟水龟属中其他物种先聚成一支后再与同科的地龟属的地龟形成姐妹支,支持将乌龟属、花龟属和安南龟属并入拟水龟属的分类。c-mos基因数据分析发现,拟水龟属各物种间不存在明显的遗传距离,NJ树和MP树也未能对属中各物种的分子系统发生位置进行有效的界定,但在属及属以上阶元的分子分类系统中c-mos基因可以作为分类依据,并与线粒体基因数据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4.
采用分解网袋法研究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桤木(Alnus cremastogyne)、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lanopsis glauca)等树种凋落叶在21年生杉木人工林内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过程。经过13个月的分解实验,4种供试凋落叶以青冈分解最快,质量失重率为33.5%,其次为桤木和木荷,马尾松分解最慢,其质量失重率仅为29.9%。4种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要的时间分别为21~26个月和94~112个月。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除桤木凋落叶中氮含量下降外,其他3种凋落叶的氮含量均增加,但凋落叶的C/N均降低;在凋落叶分解的前3个月,凋落物中磷含量快速下降,此后变化很小,C/P呈增加趋势。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马尾松凋落叶对氮素表现为固持作用,而其他3种凋落叶对氮素表现为净释放,4种凋落叶的磷素均表现为净释放。4种供试材料中桤木较适合与杉木混交种植。  相似文献   
55.
尤溪天然米槠林植物碳氮磷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建尤溪的天然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Hemsl.) Hayata]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26个主要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及其比值的差异及相关性,并对不同器官C、N和P含量在不同层次间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同一器官中均为C平均含量最高、P平均含量最低;其中,叶片中C、N和P含量分别为344.95 ~ 486.15、6.26 ~ 19.50和0.18 ~0.62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22.52 ~61.21、696.64~2 589.72和11.38 ~58.94;根系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277.95 ~458.30、1.41 ~12.73和0.13 ~0.44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34.63 ~296.17、731.45 ~3 372.69和8.81 ~34.41;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枝条中C、N和P含量分别为407.75 ~473.75、3.10 ~7.39和0.09~0.6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57.43 ~148.15、776.64~5 054.44和7.05 ~48.11;乔木层植物树干中的C、N和P含量分别为432.56 ~463.32、2.67 ~6.35和0.16 ~0.31 mg·g-1,C/N、C/P和N/P比分别为68.12 ~167.73、1 494.58 ~2 860.63和11.35 ~29.06.乔木层植物的不同器官按C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树干、根系,按N和P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排序为叶片、枝条、根系、树干;灌木层植物的C含量在枝条中最高、根系中最低,N和P含量在叶片中最高、枝条中最低;而草本层植物地上部分的C、N和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除根系中的N含量与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同一器官的C、N和P含量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C/N、C/P和N/P比值间大多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器官的C、N和P含量也因植物所处层次的不同而异,其中乔木层植物叶片中均最高、草本层植物叶片中均最低;乔木层植物全株的C含量最高、N含量最低,草本层植物全株的N含量最高、C含量最低,各层植物全株的P含量比较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尤溪天然米槠林内植物叶片的C、N和P含量均偏低,P缺乏很可能是限制该林分植物生产力的最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56.
目的:对牦牛CAPN2基因进行电子克隆和序列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研究牦牛该基因与其肉质性状相关性以及基因结构和表达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人的CAPNA2基因cDNA序列为探针,在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性筛选,运用CAP3进行拼接得到完整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牦牛CAPN2基因全长3 200bp,包含一个2 103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700个氨基酸;牦牛CAPN2的核苷酸序列与普通牛、羊、马、猪、小鼠、鸡、人相应序列间的一致性分别为99%、97%、90%、87%、85%、79%、90%。经聚类分析,牦牛首先与普通牛聚在一起,然后与羊、猪聚为一类;人与小鼠聚为一类;这两类相聚为一大类后,再依次与马、鸡相聚,其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学分类结果一致。牦牛CAPN2基因编码蛋白的分子式为C3569H5503N255O1082S26,相对分子质量为79 935.2,理论等电点PI为4.86。结论:牦牛与普通牛、羊、马、猪、小鼠、鸡、人在CAPN2基因的编码序列具有较高有一致性。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为位于细胞质中的水溶性蛋白。  相似文献   
57.
采用粗纤维法、凯氏定氮法、斐林试剂法、索氏浸提法、干灰化法和重量法等多种化学分析方法对云南翠雀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翠雀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质元素以及异亮氨酸、蛋氨酸、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其中粗纤维、VB2和蛋氨酸含量尤为丰富,分别为32.83%、3.26 mg·g-1、3.27 mg· g-1.  相似文献   
58.
59.
植物体和植物根际均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内栖息着关系复杂的共生微生物,共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为探讨混合接种真菌与细菌对兰科植物生长的影响,筛选出真菌与细菌的优势促生组合,本研究选取经分离、筛选获得的4株促生内生真菌(铁皮石斛内生真菌C22、C35,美花石斛内生真菌L12、L28)和3株促生内生细菌(铁皮石斛菌内生细菌TX-7、TX-16、TX-19),以"真菌+细菌"的方式混合接种于铁皮石斛无菌组培苗中,共培养120 d.结果获得了3组优势组合:C22+TX-19、L28+TX-16和L28+TX-19,它们对铁皮石斛组培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正效应,其中C22+TX-19和L28+TX-19对促进组培苗生物量的增长具有协同效应,L28+TX-19对提高组培苗的根分枝率具有协同效应,3个组合对增加组培苗的分蘖数和根尖数均表现为累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与内生细菌的共同作用可显著促进铁皮石斛的生长,混合接种有可能更大地发挥微生物的效能.  相似文献   
60.
目的:比较化疗敏感性不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蛋白质表达差异,寻找可反映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敏感性的标志物。方法:通过肿瘤药物敏感试验选取化疗高敏感性和低敏感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比较研究后得出差异表达蛋白;对在高敏感组中高表达的埃兹蛋白(Ezrin)进一步行免疫印迹验证,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在临床病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建立了化疗高敏感和低敏感大B细胞淋巴瘤差异表达蛋白质凝胶2D图谱,鉴定了28种差异表达蛋白,发现Ezrin蛋白在化疗高敏感组表达高于低敏感组,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Ezrin的这一表达状态。结论:Ezrin蛋白表达在化疗敏感性不同大B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差别,可能作为预测淋巴瘤化疗敏感性的候选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