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5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黑曲霉X-1产木聚糖酶液体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黑曲霉X-1菌株液体发酵木聚糖酶的产量.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黑曲霉X-1菌株产木聚糖酶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通过正交试验找出最大影响因素为玉米芯和葡萄糖的供应,优化后的最佳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为:玉米芯粉3%,葡萄糖0.5%,蛋白胨1%,KH2PO4 0.5%,MgSO4·7HO 0.1%,Tween-80 0.‰,pH 6.5,30℃、200r/min摇瓶培养120h.结论:黑曲霉X-1菌株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木聚糖酶活力高达1 630.78U,比优化前木聚糖酶活力(724.63U)提高了125.05%.  相似文献   
42.
siRNA介导的NFBD1表达沉默对HeLa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FBD1,也称MDC1,是1个参与细胞内DNA损伤后细胞应答反应的重要分子.为探讨NFBD1在细胞增殖和凋亡中的作用及其作为分子靶点用于肿瘤治疗的潜在价值,本研究采用siRNA技术抑制NFBD1的表达,并观察了其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半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到的短链NFBD1 siRNA能有效抑制内源NFBD1的表达,抑制程度约100%.细胞生长曲线分析结果表明,siRNA介导的NFBD1表达沉默导致HeLa细胞生长增殖的显著抑制.FACS分析结果表明,NFBD1表达抑制导致sub-G1峰的出现,同时蛋白质印迹分析观察到了caspase 3和PARP(poly-ADP-ribose polymerase)的剪接激活,表明NFBD1表达抑制诱发了细胞凋亡.在该凋亡过程中,P-53及其下游靶分子Bax和Puma的表达水平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但Noxa的表达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均显著上调,强烈提示该凋亡过程很可能是1个不依赖P53的凋亡途径,且Noxa的转录激活在该凋亡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果表明,NFBD1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和凋亡的调节,是一个潜在的肿瘤治疗新靶点.  相似文献   
43.
白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和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特异性引物对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DNA进行PCR扩增,获得了白鱼线粒体DNA控制区基因全序列(930bp)。控制区T、C、A和G碱基组成为29.8%、22.5%、33.0%和14.7%。对照其他已报道的鱼类控制区结构,对白鱼控制区结构进行了分析,识别了其终止序列区、中央保守区和保守序列区,找到了终止相关的序列TAS以及保守序列(CSB-F、CSB-D、CSB-1、CSB-2、CSB-3)。同时运用DNA分析软件对白鱼一个驯养种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繁育中心)及两个自然地理种群(江川县明星鱼洞、江川县牛摩村)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个自然种群存在较强基因交流,未出现遗传分化;人工驯养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种群复壮程度较好。  相似文献   
44.
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前踝撞击征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对前踝撞击征的诊疗价值。方法:采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前踝撞击综合征33例,其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平均39岁(18~72岁)。左踝16例,右踝17例。病史6个月至20年,有运动损伤史13例,踝关节扭伤病史17例,踝关节骨折史3例。临床表现为踝关节肿胀、疼痛和下蹲活动受限。X线片显示胫骨前唇和距骨骨质增生,MRI显示距骨软骨损伤,踝关节腔内积液。采用局麻关节镜下骨赘磨削,滑膜切除,踝关节清理术。结果:随访33例,平均时间35个月(4个月-6年)。术后踝关节背伸活动功能正常,按照McGuire踝关节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术前平均55分,术后平均80分,术后提高了25分。优13例,良1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4.8%。结论:局麻下踝关节镜骨赘切除、滑膜刨削和软骨修整可有效解除踝关节撞击症状,手术创伤小、功能恢复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5.
特异性卵黄抗体(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异性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灭活的E.coli O111免疫产蛋母鸡,抗体经水稀释及盐析分离纯化.ELISA法检测大肠杆菌特异性IgY对大肠杆菌及LPS的结合活性.腹腔注射E.coli O111(1011cfu/mL)建立小鼠败血症模型,攻毒剂量为0.1mL/10g体重.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药保护:空白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非特异性IgY,20mg/mL)、阳性对照组(头孢哌酮20mg/mL)、高剂量组(特异性IgY,40mg/mL),低剂量组(特异性IgY,20mg/mL).给药剂量为:攻毒前,0.15mL/10g体重,每天一次,共两天;攻毒后,0.25mL/10g体重,每天一次,共七天.观察小鼠临床表现、体重变化、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数变化及各组小鼠的死亡率.结果:特异性IgY与E.coli O111和LPS均有体外结合活性.大肠杆菌攻毒后,小鼠体重下降,各组小鼠外周血中WBC和PLT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异性IgY保护组各项指标较快恢复到正常水平,其他组恢复缓慢.各组小鼠七天内的死亡率分别为:空白组与阴性对照组都为100%;阳性对照组60%;低剂量IgY组30%;高剂量IgY组10%.结论:特异性IgY对小鼠大肠杆菌败血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6.
The presence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proteins leads to changes in the cellular gene expression. As a consequence, the cellular signaling process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actions of HBV protein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HBV nucleocapsid protein and the amino-terminal part of polymerase termed as terminal protein (TP) could inhibit interferon signaling. Further, the global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differ in hepatoma cells with and without HBV gene expression and replication. The expression of interferon (IFN) stimulated genes (ISGs) was differently regulated in cells with HBV replication and could be modulated by antiviral treatments. The HBV TP has been found to modulate the ISG expression and enhance the HBV replication. The modulation of the cellular signaling processes by HBV may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pathogenesis.  相似文献   
47.
为了建立一种简便的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方法,本实验将PCV2 的ORF2 基因片段整合到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菌株X 33染色体上,构建了X 33(pPICZa ORF2)重组工程菌。经甲醇诱导后,成功的表达出ORF2基因片段。经过Bradford 蛋白质总含量测定和凝胶薄层扫描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占重组工程菌培养上清总蛋白的58%,表达量可达47mg/ L。间接ELISA结果初步表明重组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有效地区分PCV2型病毒标准阳性与阴性血清。  相似文献   
48.
两种农作体系施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寇长林  巨晓棠  高强  甄兰  张福锁 《生态学报》2004,24(11):2548-2556
不同农作体系施肥措施差异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 ,会进一步影响该体系的生产力并对大气和水体环境产生潜在影响。选取中国北方两种重要的集约化种植体系 (大棚蔬菜和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 ) ,研究了经过长期施肥后 ,0~ 3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微量元素与重金属的差异以及 0~ 90 cm土壤剖面的硝态氮、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p H和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 ,大棚菜地氮、磷、钾化肥投入量达 N 2 82 3、P 92 8和 K 92 5 kg/(hm2 · a) ,分别为小麦 -玉米轮作农田的 4 .7、10 .1和 2 3.4倍。大棚菜地还施用了大量的有机肥。菜地土壤养分大量积累 ,尤其是硝态氮和速效磷 ,0~ 90 cm土层二者分别达 1389.8kg N/hm2和 132 1.1kg P/hm2 ,为农田的 5 .6和 8.4倍。速效钾和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 1817.3kg K/hm2 和 10 0 .4 kg N/hm2 ,为农田的2 .2倍和 1.8倍。同时 ,大棚菜地土壤中的养分还存在严重的淋溶现象。大棚菜地有机质、全氮和有效铁、锰、铜、锌含量分别为农田的 1.3、1.4、1.2、1.3、1.3和 1.4倍。镉含量为农田的 3.8倍。镉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可见 ,磷肥的大量投入是镉在土壤中累积的主要原因。大棚菜地各层土壤 p H均明显低于农田相应土层 p H,而 0~ 30 cm和 30~ 6 0 cm土层的电导率则  相似文献   
49.
Type IV collagena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umor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through cleaving type IV collagen in the basement membrane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In this study a molecule-downsized immunoconjugate (Fab'-LDM) was constructed by linking lidamycin (LDM), a highly potent antitumor antibiotic, to the Fab' fragment of a monoclonal antibody directed against type IV collagenase and its antitumor effect was investigated. As assayed in 10% SDS-PAGE gel,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Fab'-LDM conjugate was 65 kD with a 1 : 1 molecular ratio of Fab' and LDM. The Fab'-LDM conjugate maintained most part of the immunoreactivity of Fab' fragment to both type IV collagense and mouse hepatoma 22 cells by ELISA. By MTT assay, Fab'-LDM conjugate showed more potent cytotoxicity to hepatoma 22 cells than that of LDM. 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 Fab'-LDM conjugate proved to be more effective against the growth of subcutaneously transplanted hepatoma 22 in mice than free LDM in two experiment settings. In Experiment  相似文献   
50.
佩妃延腹榕小蜂的产卵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榕树与传粉榕小蜂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榕树除了与传粉榕小蜂共生外,它还为许多非传粉榕小蜂提供食物和生境。佩妃延腹榕小蜂Philotrypesis pilosa Mayr腹部第8~9节背板极度延伸,形似长长的产卵鞘,其后更长的才是真正的产卵鞘。它将产卵针刺入榕果的果壁,产卵于果内。该蜂是对叶榕Ficus hispida L. 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yr)的盗食性寄生蜂。我们利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了佩妃延腹榕小蜂产卵的全过程,详细描述了其产卵行为。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下列行为特点: (1)当雌蜂找到合适的产卵位点时,身体呈倒立状,后足扶持产卵鞘到选定的产卵位点;2)从开始插入产卵针到产卵鞘向后弹出,腹部第8~9节背板延伸部分与产卵鞘之间有两次大幅度的靠拢与分开,第一次靠拢与分开是保证产卵针以最佳的垂直角度插入果内,第二次是使产卵鞘向后弹出,将暴露在外的产卵针顺利地插入果内;3)雌蜂产卵针沿榕果直径方向(最短距离)插入果壁;4)前足与后足比中足发达,与整个产卵过程中支撑身体的行为有关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