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21.
对广东内伶仃岛群落受薇甘菊危害的植物种类分析表明,58种乔木、小乔木和灌木种不同程度地受薇甘菊的影响,约占样地中木本种类的67%;其中受薇甘菊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小乔木和阳生性灌木.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类型的关系表现为,由5、6个优势种组成的结构复杂的具有较大郁蔽度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轻微,而仅由2个优势种组成结构简单且郁蔽度很小的群落受薇甘菊的危害较严重.薇甘菊危害与群落结构的相关分析表明,群落垂直高度越大、片层越丰富,群落中薇甘菊的盖度越小;群落物种越丰富,群落密度越大,个体受害比例越小;群落中其他藤本盖度越大,个体受薇甘菊危害的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22.
全球氮沉降持续增加导致的氮沉降量上升,已成为森林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生态因子。为探讨氮沉降增加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的影响,对长期人工添加无机氮(NH4NO3)和未添加无机氮的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分为2个处理,分别为对照处理(CK:0kg·N·hm^-2·a^-1)和无机氮处理(IN:10kg·N·hm^-2·a^-1),每个处理含3个重复。结果表明,在连续8年添加无机氮的情况下,β-1,4-糖苷酶(BG)、酸性磷酸酶(AP)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上升(5.56%、8.66%和0.61%);纤维素二糖水解酶(CBH)、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多酚氧化酶(POX)活性下降(10.71%、3.85%和12.30%)。与之相对应的土壤碳、氮和磷元素含量也有变化(0.80%、12.66%和-2.25%)。因此,在氮沉降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土壤酶活性变化,能更好的解释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性,理解生物地球物质循环机理并预测未来土壤碳库变化。  相似文献   
123.
地黄属和崖白菜属等位酶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薄平板微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地黄属Rehmannia 6种植物和崖白菜属Triaenophora 2种植物共52份材料进行了7个酶系统的等位酶分析。在7个酶系中共检测到18个清晰位点和45个等位基因,多态位点为17个;并将遗传学数据用软件Biosys-1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种内个体间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同质性,而不同种的个体则表现出明显的趋异性。除高地黄R.elata和裂叶地黄R.piasezkii外,其余6种植物之间遗传分化较明显,8个种按聚类结果分为两支,崖白菜属的崖白菜T.rupestris和神农架崖白菜T.shennongjiaensis聚为一支,位于分支树的基部;地黄属的地黄R.glutinosa、茄叶地黄R.solanifolia、天目地黄R.chingii、湖北地黄R.henryi、高地黄和裂叶地黄为另一支。在地黄属中,高地黄和裂叶地黄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地黄和裂叶地黄关系最远。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把高地黄和裂叶地黄作为两个独立的种。地黄属与崖白菜属在遗传上具有较高水平的相似性,它们在生活史和形态学上仍然保留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说明它们之间分化的时间可能不长。  相似文献   
124.
为了解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的药理活性化学基础,从其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7S,8R)-蛇菰脂醛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1)、4β,10α-香木兰烷二醇(2)、原儿茶酸(3)、3′-甲氧基-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β-D-芸香糖苷(7)和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8)。这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幌伞枫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5.
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巴东木莲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分布于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和重庆市,是中国特有的稀有濒危物种。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是巴东木莲分布面积最大且最集中的地区。对巴东木莲群落乔木层结构及优势树种径级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优势树种为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 bar form osana)和常绿树种巴东木莲;第二亚层以利川润楠(Machilus lichuanensis)为优势树种;第三亚层的优势树种是长叶石栎(Lithocarpus henryi);优势树种径级组成表明,巴东木莲在该群落中与其它优势树种形成稳定的共存群落;巴东木莲在群落中呈聚集分布格局。本研究为正处于生境消失、群落结构被破坏的巴东木莲群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小溪自然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对巴东木莲种子的采收,禁止在林下采挖巴东木莲的幼苗,确保巴东木莲在自然状态下得以保持其种群和个体数量的自然增长。  相似文献   
126.
为研究核基质结合区 (MAR)序列不同插入位置对转基因表达作用的影响,PCR扩增人β 珠蛋白MAR分别插入到含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报告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ATG表达盒两侧、5′端及3′端.酶切鉴定后,用阳离子聚合物转染CHO细胞,G418筛选出阳性细胞克隆,ELISA分析CAT基因的表达水平,半定量PCR分析CAT基因相对拷贝数.结果表明,表达盒两侧含MAR序列的载体能提高介导的转基因表达水平平均提高10.4倍,5′端含MAR序列的载体表达水平平均提高3.9倍,3′端含MAR序列的载体反而降低转基因表达水平.5′端含MAR序列的表达载体其转基因相对拷贝数高于其它两组载体的基因拷贝数,转基因表达量与基因拷贝数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127.
初级三体是非整倍休的变异类型之一,它是指植物细胞核内多了1条额外的同源染色体,即2n+1。对大麦来说,2n+1=15,意味着某一个同源组的染色体有3条。自1915年 Blakeslee3)第一次在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 发现三体以来,在自然界陆续发现了约10种植物的三体。同时通过射线或快速中子处理,或从人工三倍体中分离得到三体。在大麦方面, Smith"和Kattermann[5]最初报道了自然发生的三体,Kerberidl和Tsuchiya[10]报道了人工获得的初级三体。  相似文献   
128.
薇甘菊在广东的传播及危害状况调查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薇甘菊在广东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以深圳为中心向东部、北部和西部逐渐传播开来。薇甘菊多定居在开旷和具有丰富有机质的潮湿环境,富含有机质的生活垃圾、堆积淤泥的水沟边及肥沃的弃耕地常为侵入薇甘菊的分布中心,大量的种子和快速的营养繁殖使其由定居地向外扩散和蔓延。长途交通运输等人为因素是造成薇甘菊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对灌木的危害最大,受人为干扰的次生林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危害,果园的人工除草和施肥加速了薇甘菊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9.
入侵杂草薇甘菊的化学防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广东内伶仃岛选择薇甘菊危害较严重的地段,采用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森草净进行了化学防除试验.持续两年半的试验结果表明,0.01~0.1g·m-2(有效成分)的森草净对样地薇甘菊有极好的杀灭效果.试验还表明,森草净对岛上的大多数木本、藤本和草本植物都较安全,对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无不良影响.因此,森草净是防治薇甘菊的首选除草剂.  相似文献   
130.
采用 2× 2列联表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对黑石顶森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各阶段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群落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在演替恢复初期表现为无相关性 ,针阔叶混交林阶段为总体的正关联 ,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呈总体负关联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总体呈显著正关联。在演替初期主要种对间尚未形成一定的种间关系 ,演替至混交林和阳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 ,种间关系开始形成 ,但大多表现为直接的竞争关系 ,中生性常绿阔叶林阶段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种间关系 ,表现为同层树种间的种间结合或竞争和不同层种间的结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