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Notwithstanding the well-characterised roles of a number of oncogenes in neoplastic transformation, microRNAs (miRNAs) are increasingly implicated in several human cancers. Discovery of miRNAs in several oncogenic herpesviruses such as KSHV has further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of virus-encoded miRNAs to contribute to their oncogenic capabilities. Nevertheless, despite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possible cancer-related genes as their targets, the direct in vivo role of virus-encoded miRNAs in neoplastic diseases such as those induced by KSHV is difficult to demonstrate in the absence of suitable models. However, excellent natural disease models of rapid-onset Marek's disease (MD) lymphomas in chickens allow examination of the oncogenic potential of virus-encoded miRNAs. Using viruses modified by reverse genetics of the infectious BAC clone of the oncogenic RB-1B strain of MDV, we show that the deletion of the six-miRNA cluster 1 from the viral genome abolished the oncogenicity of the virus. This loss of oncogenicity appeared to be primarily due to the single miRNA within the cluster, miR-M4, the ortholog of cellular miR-155, since its deletion or a 2-nucleotide mutation within its seed region was sufficient to inhibit the induction of lymphomas. The definitive role of this miR-155 ortholog in oncogenicity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rescue of oncogenic phenotype by revertant viruses that expressed either the miR-M4 or the cellular homolog gga-miR-155. This is the first demonstration of the direct in vivo role of a virus-encoded miRNA in inducing tumors in a natural infection model. Furthermore, the use of viruses deleted in miRNAs as effective vaccines against virulent MDV challenge, enables the prospects of generating genetically defined attenuated vaccines.  相似文献   
42.
采用随机引物法标记苏芸金芽孢杆菌δ-内毒素cryIA(b)基因:从苏芸金芽孢杆菌HD-73质粒基因文库中筛选到了分别包含δ-内毒素cryIA(c)基因5’端和3’端的6.5kb和4.3kb两个片段,然后分别缺失其非编码区,重连得到全长3.92kb的crylA(c)基因,用穿梭载体pHT3101亚克隆后分别转化大肠杆菌NM522、枯草杆菌AS1176及苏芸金芽孢杆菌晶体缺陷型4D10(H3ab),得到了具有同一质粒的三种工程菌。SDS-PAGE电泳表明此基因在三个宿主系统中均表达了分子量为133300的原毒素,分子量大小与苏芸金芽孢杆菌HD-73晶体蛋白完全相同,免疫检测表明表达蛋白和天然晶体蛋白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用提取的粗表达产物对二龄小菜蛾幼虫作杀虫试验,证明三种细胞产生的表达蛋白均具有杀虫活性,测得它们的LD_(50)分别为0.311μg/cm~2、0.024μg/cm~2和0.017μg/cm~2。  相似文献   
43.
稀土尾矿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植被修复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熙  刘以珍  李金前  葛刚  吴兰  李永绣 《生态学报》2016,36(13):3943-3950
选用赣州-安远稀土弃废尾矿及其不同植被修复的堆浸田为研究对象,调查废弃尾矿及6种不同植被修复方案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并利用变性凝胶梯度电泳(DGGE)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植被修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与未修复尾矿土壤相比,经不同植被修复后的土壤理化性质均得到明显改良,其中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均比未修复尾矿土壤增加2—3倍。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植被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废弃尾矿土壤微生物群落亲缘度仅为0.21,表明植被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且微生物多样性、均匀度、丰富度与未修复尾矿土壤相比均有了明显的提高。而在不同植被修复方案中,以湿地松和山胡椒为优势群落的两种植被修复方案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明显,这两种修复方案不仅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固水性、有机质含量,并且对微生物群落的改善作用也最为显著。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废弃尾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受土壤p H影响最为显著,而植被修复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影响因子则转变为含水量、有机质、有机碳及总磷含量。进一步揭示了微生物在植被修复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矿山生态重建过程中的土壤改良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4.
惠兰(Cymbidium faberi)是中国兰属代表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对其内生细菌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植物内生细菌资源,还可以为探讨兰花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采用分离培养方法及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对天目山野生蕙兰、在温室培养1年后的蕙兰根内生细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野生蕙兰根内分离得到的97株细菌分属于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及厚壁菌门的13个属,其最优势类群为γ-变形菌纲(86.60%),Lelliottia(26.80%)为最优势菌属。从温室盆栽蕙兰根内分离得到的52株细菌分属于变形菌门的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及放线菌门的9个属,优势类群为β-变形菌纲(48.08%),优势菌属为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34.62%),其中菌株eh R17为潜在的新种。这些结果表明天目山野生蕙兰可培养根内生细菌多样性较其在温室培养1年后更为丰富,同时也说明植物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5.
刘世梁  董玉红  孙永秀  史芳宁 《生态学报》2019,39(23):8957-8965
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其生态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而且需要考虑生态系统本身脆弱性,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因此,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必须从整体统筹考虑,解决生态系统及要素分割管理的问题。研究以贵州省为案例区,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和景观脆弱度分析,得到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空间分布,确定需要生态修复的重点流域;进一步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角度,辨析保护与发展的冲突区。结果表明,贵州省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空间差异显著,水源涵养能力在贵州东部和东南较高;土壤保持能力东南和西北部较高;生物多样性服务在贵州省西南、东南、东北部较高。景观脆弱度在都柳江流域、赤水河流域最高,生态重要性高的区域主要在都柳江流域最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冲突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贵州省西北和东南部存在较多的冲突区,是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域。并以乌蒙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优先区为案例区,进一步分析生态功能、生态问题,修复措施和工程特点。本思路既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的完整性,又体现了生态恢复的优先性,为山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与决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昆虫病毒多角体蛋白对病毒粒子的异源包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7.
报道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联合一步程序,扩增大于1kb的拟南芥菜G蛋白α亚基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该程序中,当RNA模板和引物变性,并在同一管中加入PCR缓冲液、4种dNTP底物、逆转录酶和TaqDNA聚合酶之后,就不需其它手工操作步骤,因而可同时进行大批量样品的操作。实验结果证明AMV(鸟类骨髓性白血病病毒)逆转录酶对TaqDNA聚合酶的活性没有抑制作用。这种RT-PCR联合一步法可从0.5μg的总RNA中快速地扩增长于1.0kb的cDNA片段。  相似文献   
48.
两种杆状病毒的限制性消化和p10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5和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消化昆虫杆状病毒SeNPV和LsNPV DNA,求出它们的基因组平均长133kb和164kb.为了定位这两种杆状病毒的p10基因,构建了含有AcNPVp10基因序列的两个探针载体pAcHP106和pAcEP102.从探针载体回收0.18kb和0.42kb的AcNPV p10基因序列,制备探针,与SeNPV和LsNPV的酶切片段杂交,得到清晰的杂交图谱,准确的定位了这两种病毒的p10基因.  相似文献   
49.
银染色测定粘虫核多角体病毒多角体基因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sMNPV DNA用EcoRV酶切进行基因组克降,用AcMNPV的部分多角体基因顺序DNA片段作探针,菌落原位杂交法结合测序筛选到分别含LsMNPV部分多角体基因的重组质粒pLsEV1和pLsPH5。用银染色PCR线性扩增双脱氧法测序,发现LsMNPv的完整基因即位于这两个片段上。LsMNPV多角体基因长741bp,编码区碱基同源性与AcMNPV和MbMNPV分别为80.0%和97.0%,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9.8和97.5%。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谷氨酰胺和色氨酸含量最低。密码子选用以第三个碱基为嘧啶的密码子频率最高。多角体蛋白N端有一类似信号肽结构的26个氨基酸的疏水区。  相似文献   
50.
测定了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Leucaniaseparatanuclearpolyhedrosisvirus,LsNPV)两个EcoRV片段的共1201bp序列,发现了一个714bp的开放阅读框(ORF),根据其与多种NPV多角体蛋白基因(ocu)同源性的比较和5'端典型的14bp保守序列,说明此ORF即为LsNPV的ocu基因。根据核苷酸序列预测的多角体蛋白有246个氨基酸,其中酸性和碱性氨基酸数相等,疏水氨基酸含量很高,氨基酸组成中以谷氨酸(Glu)含量最高,谷氨酰胺和半胱氨酸含量最低。编码区碱基同源性与MbNPV最高,为97.0%;氨基酸同源性与MbNPV最高,为97.5%。密码子偏爱选用以第三个碱基为嘧啶的密码子。二级结构分析表明,α-螺旋(H)和β-折叠(S)相等,β-转角含量是H和S含量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