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19篇
  免费   1960篇
  国内免费   8789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848篇
  2021年   950篇
  2020年   864篇
  2019年   976篇
  2018年   617篇
  2017年   653篇
  2016年   663篇
  2015年   1001篇
  2014年   1301篇
  2013年   1112篇
  2012年   1514篇
  2011年   1537篇
  2010年   1240篇
  2009年   1375篇
  2008年   1457篇
  2007年   1365篇
  2006年   1279篇
  2005年   1036篇
  2004年   743篇
  2003年   662篇
  2002年   616篇
  2001年   553篇
  2000年   487篇
  1999年   344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1955年   4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31.
双翅目长角亚目的极蚊科(Axymyiidae)为中国新记录科,是极罕见的昆虫,世界只记载过5种;现报道贵州梵净山的1个新种,模式标本藏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极蚊体型中等,粗壮而色暗,外貌象毛蚊类,Coquillett(1909)曾将北美种包括在毛蚊科的Eupeitenus属内。McAtee(1921)建立了Axymia furcata新属种,同时由Shannon(1921)讨论了其分类地位,作为殊蚊科(Anisopodida=Rhyphidae)的1个新  相似文献   
132.
隐粉蛉属Cryptoscenea在囊粉蛉亚科(Aleuropteryginae)中是比较特殊的,其前翅中脉上缺少一般均具有的2个脉鬃。Enderlein 1914年以其1906年所描述的Helicoconis australiensis作为模式种建立了此属,至今只记载有5个种,除1种在新几内亚外,其余均分布在澳洲,本文系此属在我国的首次纪录,并增加1新种。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33.
多数重要的功能基因属于多基因家族,这些家族成员间存在功能冗余,高效的多基因干扰体系对研究多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pCAMBIA1301载体改造,构建了适用于植物的多基因干扰体系pCAMBIA1301m和pCAMBIA1301s。使用该多基因干扰体系构建了四基因的干扰载体pCAMBIA1301m:35S∷SlPP2C1-2-3-4,4个目标基因为来源于番茄PP2C家族A组的PP2C1PP2C2PP2C3PP2C4,并通过遗传转化导入番茄,用GUS染色和PCR检测转基因阳性植株,再利用RT-qPCR技术检测T1和T2代转基因植株中目标基因的干扰效率,用T2代种子分析转基因番茄对ABA敏感性。结果表明,应用该干扰体系成功获得了四基因干扰的转基因植株35S∷SlPP2C1-2-3-4。在转基因番茄中4个目标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其干扰效率均高于70%,转基因番茄种子萌发具有强烈的ABA不敏感性。多基因干扰体系能高效地同时沉默多个目标基因。  相似文献   
134.
为了对‘金牡丹’茶树自然杂交后代进行遗传鉴定,利用EST-SSR毛细管电泳荧光标记技术对65个金牡丹自然杂交后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8对SSR标记共扩增出192个等位片段,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观测杂合度(Ho)及遗传多态信息量(PIC)分别为6.86、0.540、0.532。单亲基因型已知时的累积排除概率为0.999,说明选择的28对SSR标记位点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较高的排除概率,适用于遗传分析和个体的亲子鉴定。15个‘金牡丹’自然杂交后代的遗传鉴定结果表明,MD44、JMD45、JMD47、JMD32为早生绿茶类型;JMD51、JMD53为闽北肉桂乌龙茶类型;MD2、JMD56为闽南‘铁观音’乌龙茶类型;JMD24、JMD26、JMD29、JMD55、JMD59、JMD27、JMD61为‘黄棪’乌龙茶类型。  相似文献   
135.
为研究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根的抗HIV蛋白酶活性成分及其分子对接机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越南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采用HIV蛋白酶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HIV活性筛选,运用分子对接手段初步探究活性化合物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机制。结果表明,从越南槐中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三叶豆紫檀苷(1)、苦参碱(2)、N-acetylnicotinamide (3)、2′-O-甲基腺苷(4)、毛蕊异黄酮苷(5)、玫瑰花苷(6)、环广豆根素(7)、芒柄花苷(8),此外还分离得到塑化剂衍生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9)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0)。抗HIV蛋白酶活性测试显示化合物1和2的IC50分别为13.2和38.6μg/m L,分子对接表明其与HIV蛋白酶有一定的结合作用。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2显示中等的抗HIV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36.
为挖掘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松脂合成相关的基因,对不同采脂期的木质部和针叶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与火炬松(Pinus taeda)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共获得了68 211条unigenes,546 356 450条clean reads,平均比对率达90.21%。将不同时期木质部、木质部与针叶间进行两两对比,以P<0.05,|log2FoldChange|>1.0为标准来筛选差异基因,并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参与萜类物质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33个,其中大部分富集在MEP途径,从差异基因中挑选8个产脂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确定HMGR、DXS、TPS、ABC转运蛋白基因与产脂存在关联性。通过转录组测序与分析,挖掘出133个参与松脂萜类物质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其中萜烯合酶基因(TPS)和ABC转运基因在正调控萜类物质合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7.
为进一步解决感染酵母样真菌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我们采用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鉴定和分类酵母样真菌的方法——纸片法,同时对纸片法与传统的方法(生长图谱法)进行了比较。217株酵母样真菌的鉴定结果准确率达100%,其中白念珠菌检出率最高155株占71.42%,为最常见菌,其次是热带念珠20株占9.22%,其它四种念珠菌16株占7.37%,还有分类及种未定酵母菌26株占11.98%。以上观察结果其检出率和国内外报道的资料相似。我们认为用纸片法鉴定酵母样真菌,操作过程简单易行、费用低廉、准确快速,可尽早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38.
杨祝良 《菌物学报》2023,42(1):179-186
基于形态特征和此前发表的DNA序列数据,本文报道了地锤菌属Cudonia的2个新种,它们采自中国东喜马拉雅和横断山的亚高山地区。棒状地锤菌C. claviformis具子实层的部分鲜黄色、棒状,菌柄污白色至淡褐色、光滑。鳞柄地锤菌C. furfuracea具子实层的部分头状、鲜黄色,菌柄被污白色至淡褐色糠麸状鳞片。两种真菌都生长于杜鹃和柳树组成的矮灌丛下苔藓丛中。  相似文献   
139.
为了解珍稀濒危植物细果秤锤树(Sinojackia microcarpa)开花特征和有性繁殖,对其花部形态特征、开花动态、花粉胚珠比(P/O)、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套袋试验、访花昆虫及访花频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1)细果秤锤树的杂交指数(OCI)为4,单花期5~7 d,种群花期可持续20 d左右。花粉与胚珠比为4 093.21±498.56。开花后第3天的花粉活力最高(76.21%),而开花后第7天时花粉活力较低(18.37%)。细果秤锤树柱头最适可授期在开花后第2天。(2)套袋试验表明,细果秤锤树存在部分自交不亲和性,同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传粉昆虫是其完成生殖过程所必需的,且异株授粉能够提高其坐果率和结籽率。细果秤锤树的访花昆虫有3目5科7种,主要访花昆虫有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熊蜂(Bombus sp.)、胡蜂(Vespa sp.)、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其中熊蜂平均访花频率最高,达(8.67±0.21) 次·h-1。对该物种开花生物学特征与繁育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其濒危机制,为后续珍稀濒危植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0.
海甘蓝种子在成熟过程中,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的含量不断下降,而二十碳烯酸和芥酸的含量呈上升趋势。选用开花后25~27d的海甘蓝幼胚分别在含不同浓度的ABA或高渗透剂的培养基中培养1~3d,发现其各种脂肪酸的变化趋势和种子自然成熟过程中脂肪酸的变化相似,说明ABA或高渗透剂可能是种子成熟过程中各种脂肪酸合成和相互转化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