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57篇
  免费   5336篇
  国内免费   23051篇
  2024年   263篇
  2023年   1316篇
  2022年   2179篇
  2021年   2269篇
  2020年   2285篇
  2019年   2617篇
  2018年   1674篇
  2017年   1633篇
  2016年   1760篇
  2015年   2335篇
  2014年   3273篇
  2013年   2802篇
  2012年   4028篇
  2011年   4107篇
  2010年   3398篇
  2009年   3495篇
  2008年   3735篇
  2007年   3511篇
  2006年   3306篇
  2005年   2793篇
  2004年   2176篇
  2003年   1831篇
  2002年   1655篇
  2001年   1617篇
  2000年   1519篇
  1999年   892篇
  1998年   502篇
  1997年   303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187篇
  1994年   145篇
  1993年   151篇
  1992年   147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111篇
  1987年   83篇
  1986年   76篇
  1985年   91篇
  1984年   62篇
  1983年   50篇
  1982年   85篇
  1981年   37篇
  1979年   14篇
  1964年   14篇
  1957年   22篇
  1954年   14篇
  1953年   13篇
  1950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乌拉坦麻醉的大鼠,研究了去甲肾上腺素(NE)在缰核(Hb)引起的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Hb内微量注射NE使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用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预处理Hb,可明显减弱NE在Hb引起的心血管效应,但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或生理盐水不引起任何影响。Hb内微量注射海人酸使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增加,但Hb内微量注射利多卡因则不能引起明显的心血管效应。上述结果表明,Hb内NE在调节心血管活动中起重要作用,而这种效应可能是通过激活α受体使Hb兴奋的结果。  相似文献   
72.
本文报道第三脑室注射组胺(0.25—2.0μg/5μl)对五肽促胃液素诱导的胃酸分泌的双重影响。雄性Wistar大鼠,重200—300g,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用37℃生理盐水通过恒流泵进行连续胃灌流。在静脉恒速灌注五肽促胃液素(7.5μg/kg·h)的基础上,第三脑室注射组胺(0.25μg/5μl)或H_1受体激动剂2-Pyridylethylamine(PEA,10μg/5μl),10min后总酸排出量即开始减少,90min仍未恢复。组胺剂量增至1.0μg或2.0μg时,出现双重效应。部份动物(分别占73%或50%)胃酸分泌减少,另一部分动物(27%或50%)胃酸分泌增多。H_2受体激动剂dimaprit(10μg/5μl)或impromidine(0.1μg/5μl)对胃酸分泌无明显影响。苯海拉明(16μg/0.2ml或32μg/0.2ml,i.m.)预处理可分别取消组胺和PEA的抑胃酸效应。这些结果提示:脑内组胺可能参与胃酸分泌中枢调节。其抑制效应似通过H_1受体介导;双重效应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3.
周小萍  蒋志根 《生理学报》1992,44(4):347-354
在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及其支配的结肠段联合标本上,对IMG细胞内电位与肠段纵肌或环肌舒缩活动进行了同步记录。实验结果表明:(1)肠段预置张力为零时,约50%IMG细胞有自发的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活动,切断结肠神经或以筒箭毒(50μmol/L)灌流IMG后消失;(2)筒箭毒或低钙高镁溶液阻断神经节传递时,环肌节律性收缩幅度增大,节律变慢,但对纵肌节律性收缩无明显影响,(3)串刺激节前神经,在IMG细胞引起一串快EPSP或动作电位并常跟随迟慢的EPSP,同时,纵肌在0.1-0.2s潜伏期后出现迅速的、时程基本与动作电位串一致的舒张波,后者在筒箭毒灌流IMG后消失,而环肌运动可见舒张、舒张波延长或收缩波增大。结果提示:IMG不仅中继经典的胆碱能传出功能,还参与以胆碱能传递为中介的肠-肠反射,该反射活动的传出效应主要在于抑制环肌收缩。  相似文献   
74.
人子宫内膜中存在组织型(tPA)及尿激酶型(uPA)两类纤蛋白溶酶元激活因子,其含量在增殖期高于分泌期。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证实uPA及tPA两类抗原存在于子宫内膜的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应用SDS-PAGE分高蛋白质,继而应用纤蛋白-琼脂糖铺盖技术测得离体培养下间质细胞仅释放tPA,腺体细胞仅释放uPA,但两种细胞均分泌PA的抑制因子(PAI)。培液中加入孕酮,明显抑制PA和刺激PAI生成。雌二醇作用与孕酮相反。某些肽类激素hCG、PRL、GnRH及cAMP作用基本与雌二醇相同。但福司克林(FK)则刺激间质、腺体两种细胞产生tPA及少量uPA,抑制PAI生成。本工作表明人子宫内膜中存在PA及PAI作用相反的酶,受激素调控,其生理意义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5.
脑室注射6-羟多巴胺对黄鼠冬眠入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脑室内注射化学去交感药物6-羟多巴胺(6-OHDA)的方法,观察了人为地降低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系统活动对达乌尔黄鼠入眠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室注射100-200μg6-OHDA使脑内NE含量减少50%以上,明显促进黄鼠入眠,平均入眠诱导期比自然冬眠动物明显缩短,整个冬眠季内冬眠时间延长,冬眠黄鼠仍具有正常的入眠觉醒周期。这些结果提示脑内NE系统活动水平降低是触发动物入眠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6.
刘治国  刘玉文 《昆虫学报》1992,35(1):125-128
趾钩是鳞翅目幼虫分类上常用的特征之一。从本世纪40年代起,神冈等对家蚕幼虫腹足趾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中岛(1956)对柞蚕幼虫腹足趾钩有过简短的报告。柞蚕幼虫腹足趾钩不但与地理品种分化有关,而且,由于柞蚕幼虫在野外山林中生活,柞蚕取食等活动,均靠趾钩把握柞枝,趾钩与柞蚕把握力有着密切关系。现将柞蚕幼虫腹足趾钩的形态特征扼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7.
78.
韦氏鳞(虫八)(Lepidocampa weberi)精子为细长的鞭毛精子,成束排列成精索。顶体由三层结构组成;核圆柱形,接于顶体后;鞭毛轴丝微管式为“9+9+2”,9条副微管排列不整齐,集中于轴丝的一侧;两条细长的线粒体衍生物位于顶体、核与轴丝之间,贯穿于精子中部;精子尾部围有大量片层结构。结果表明韦氏鳞(虫八)精子与康(虫八)精子较为接近,但可能比康(虫八)精子更为特化。  相似文献   
79.
王明 《昆虫学报》1992,35(3):358-361
作者曾于1986年首次报道了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地区发现的指虻属(Isshikia)一新种——汶川指虻。本文再次记述了在我国海南省发现的另一指虻属新种——海南指虻。另外同时记述在我国西藏地区发现的瘤虻属(Hybomitra)一新种——黑须瘤虻。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80.
大仓鼠肥满度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2,12(4):275-279
本文依公式K=100W/L~3计算了大仓鼠肥满度。统计结果表明,雌性肥满度大于雄性肥满度。肥满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小。不同作物类型样地中大仓鼠的肥满度变化不明显。不同季节肥满度有一定的变化,主要与繁殖和气候有关。肥满度与种群密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