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130篇
  免费   6348篇
  国内免费   25934篇
  2024年   235篇
  2023年   1463篇
  2022年   2590篇
  2021年   2979篇
  2020年   2761篇
  2019年   3163篇
  2018年   2192篇
  2017年   2151篇
  2016年   2183篇
  2015年   3024篇
  2014年   4266篇
  2013年   3785篇
  2012年   5313篇
  2011年   5039篇
  2010年   4087篇
  2009年   4353篇
  2008年   4580篇
  2007年   4373篇
  2006年   4077篇
  2005年   3475篇
  2004年   2687篇
  2003年   2318篇
  2002年   2065篇
  2001年   2010篇
  2000年   1758篇
  1999年   1115篇
  1998年   561篇
  1997年   410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88篇
  1994年   221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180篇
  1991年   151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96篇
  1985年   105篇
  1984年   80篇
  1983年   57篇
  1982年   105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10篇
  1959年   13篇
  1957年   11篇
  1954年   11篇
  1950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报道作者近年来在石家庄动物园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进行药物驱虫时采集的寄生线虫一新种,无齿奎隆线虫,新种Quilonia edentata sp.nov.,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92.
高翔蜉属一新种:蜉蝣目:扁蜉蝣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记述采自湖南省大庸市高翔蜉属一新种。该种以其阳茎叶外侧面具有一向前弯曲的钩状突起为显著特征,可区别于本属其他种类。  相似文献   
93.
蓝藻型富营养湖泊藻量的昼夜变化节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杭州西湖为蓝藻型富营养湖泊,根据1980年9月及11月二次昼夜分层采样调查,该湖浮游藻在一昼夜中有二次上下垂直移位,使近表层藻量形成规则或不规则的双峰型昼夜变化曲线,双峰分别出现在日照开始与日落后2h左右,认为昼夜光暗交替与其昼夜变化有一定相关关系,同时,双峰的形成与蓝藻门优势藻种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能相关。文中对其优势藻种的浮沉与日照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
对武汉东湖三个定点观测站和潜江市一深水机井中异养细菌群落的种群组成、对不同基质的反应、菌株和群落的生理特征和活力水平等方面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差异较小的东湖Ⅰ、Ⅱ、Ⅲ站异养细菌群落间的差异亦较小,具有类似的结构特征和生理活力水平,对特定基质表现了相似的作用模式;地下水中的异养细菌群落在上述几方面均显示了明显的差别。此外,在异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研究方法上亦是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5.
本文报道跃度蝗属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标本室。1.土们岭跃度蝗Podismopsis tumenlingensis,新种 雄性:体小型。头顶三角形,具中隆线,眼间距宽为触角间颜面隆起宽的2.00-2.26倍。缺头侧窝。颜面倾斜,颜面隆起侧缘近平行,中央具纵沟。触角丝状,  相似文献   
96.
云南松林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本文研究了云南省易门县海拔1600—1700m的云南松中幼龄林分的生物量。云南松林的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4年生林分的总生物量为9.985吨/公顷,11年生林分为27.874吨/公顷,23年生林分为69.852吨/公顷。乔木层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林龄而变化。针叶和树皮的分配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干材和根的比例则不断上升,其中以干材增加最快;树枝的分配比例以11年生林分最大,23年生林分次之,4年生林分最小。  相似文献   
97.
中国繁缕属的一些分类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36种中国产繁缕属(Stellaria)植物,根据模式材料或仅根据原描述,将已合格发表的1组、1系、12种、4变种和1变型首次归并到有关各类,依次列举入异名录中,其中有1移属。讨论了各种错误鉴定,同时对于选择性状、设想进化过程和分布记录均有讨论。  相似文献   
98.
Abstract.
  • 1 A case study is presented of the autumn migration of the brown planthopper, Nilaparvata lugens (Stål), in the area of Nanj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udy was made using a high frequency (8 mm wavelength) radar and a net suspended from a kytoon.
  • 2 The observations confirmed that long-distance return migrations occur in China in mid and late September, with N.lugens being carried on the prevailing north-easterly wind towards the autumn infestation and overwintering areas of the species.
  • 3 After mass take-off in the late afternoon or at dusk, the migrants flew for several hours during the evening, often in a dense layer which formed at heights between about 400 and 1000m above ground. These layers often had well-defined ceilings corresponding to an air temperature of about 16°C. The migration height was above the top of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nversion, i.e. the migrants did not fly at the height of the warmest air.
  • 4 The dense layer concentrations overflying the radar were backtracked to source areas up to 240 km away in the north-east of Jiangsu Province. Planthoppers observed emigrating from the Nanjing area would reach areas in south Anhui Province or north Jiangxi Province if they flew for 12 h.
  • 5 There was a second period of mass take-off at dawn. Insect layers sometimes formed but did not last longer than 1–2h.
  • 6 The present results were strikingly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iously observed in the dry season in the Philippines, where migratory flight durations were largely confined to periods of about 30min at dusk and dawn.
  • 7 Our observation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 equator-wards return migrations undertaken in autumn by other insect speci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migration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long-flying genotypes in the overwintering populations i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99.
躯体传入冲动抑制中枢性心肌缺血的脊髓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伟建  张荣宝 《生理学报》1991,43(2):141-148
本工作在58只尿酯-氯醛糖麻醉,三碘季铵酚制动,人工呼吸,切断迷走神经的兔上进行。结果显示:电刺激正中神经(MN)和腓深神经(DPN)均能抑制或部分抑制下丘脑背内侧核(DMH)诱发的缺血性心电 ST 段偏移,以刺激 MN 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蛛网膜下腔注射(ith)吗啡(40μg)也能抑制这种缺血性心电变化。ith 纳洛酮(20μg)则可阻断刺激 MN 对中枢性心肌缺血的抑制作用。完整兔在刺激左侧 MN 或 DPN 后,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得胸 2—5(T_2-5)节段两侧中间外侧柱(IML)中亮氨酸脑啡肽(LENK)含量明显增加。在颈1(C_1)水平横断脊髓,以同样参数刺激左侧 MN,同侧胸髓 IML 中 LENK 含量明显增加,而对侧胸髓 IML 中 LENK 含量无明显改变;刺激一侧 DPN,T_(2-5)的两侧 IML 中 LENK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刺激 MN 与 DPN 均能抑制 DMH 诱发的中枢性心肌缺血,但以MN 作用较明显。我们推测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通过脊上机制双侧性增加 IML 中 LENK 含量有关,MN 的抑制作用可能尚包括直接激活胸髓内的脑啡肽系统,增加同侧 IML 中 LENK含量,加强了对交感输出活动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神经节苷脂对6-OHDA损毁交感神经末梢的对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次6-OHDA (15mg/kg.i.p.)注射后24h,可使雌性成年小鼠颌下腺内儿茶酚胺荧光神经末梢几乎完全消失;同时用 HPLC 测得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NA)和多巴胺(DA)的含量下降至正常值的3—4%以下。随着受损交感神经末梢再生过程,NA 和 DA 水平有缓慢的恢复。在损毁2周时 NA 和 DA 含量分别达到正常水平的50%和28%,且在4周时完全恢复。在注射6-OHDA 的同时,和在损伤后12h 内给动物注射4次神经节苷脂(每次50mg/kg.i.p.)并在其后的一周內每天注射一次,可使颌下腺内 NA 含量维持在正常水平;在损毁后4h 及损毁前4d 开始施用神经节苷脂,也可不同程度地对抗交感神经末梢损伤,但作用强度不如前者。实验结果提示:(1)神经节苷脂通过减弱6-OHDA 及其代谢产物的损伤效应能够保护交感神经末梢膜,它可能还有促损伤末梢再生性长芽的作用;(2)损伤后神经节苷脂处理得越早,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