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8篇
  免费   237篇
  国内免费   9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11.
基于SPEI指数的淮河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夏敏  孙鹏  张强  姚蕊  王友贞  温庆志 《生态学报》2019,39(10):3643-3654
运用淮河流域149个气象站1962—2016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历史旱情资料,基于SPEI、EOF和M-K等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的干旱时空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并揭示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SPEI得到的干旱频次与受灾、成灾面积的相关性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SPEI在淮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淮河流域干旱发生时间差异明显,干旱次数呈现波动变化,发生重旱和特旱次数占总干旱的比重是20.0%,其中重旱和特旱在1960s比重最大(24.8%),其次是2010s(15.8%),在1980s比重最低(10.0%);(3)干旱的空间分布差异大,淮河流域干旱频率在27.76%—36.04%之间,西北部和东南部发生干旱强度较西南部、东北部及中部低;(4)淮河流域总体呈干旱化的趋势,从中部到四周呈现由高到低递减的趋势变化,且空间模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南北相反型和东西相反型。  相似文献   
112.
米槁幼苗光合作用及光响应曲线模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阐明米槁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与适应机制,以一年生米槁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盆栽试验研究设置3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梯度,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干旱胁迫下的光合生理指标及光响应过程,光响应曲线模拟采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指数模型和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进行拟合并对比,以期选出适用于干旱环境下的光响应模型。结果表明(1)光响应曲线模型对干旱胁迫下米槁幼苗的光合作用拟合中直角双曲线、非直角双曲线和指数模型适用于低光合有效辐射(PAR),但拟合光响应参数与实测值相差大,只有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各个处理且拟合参数比较精确米槁幼苗。(2)光合作用的表观量子效率(Φ)小于一般植物的光合量子效率,则其对弱光的光能利用效率相对较低。(3)在较强的光合有效辐射条件下,严重干旱胁迫下的米槁净光合速率P_n显著下降,出现了明显的光抑制现象;中度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补偿点(LSP)最大,米槁具有较宽的抗旱适应范围,有一定的抗旱性;严重胁迫下P_n、P_(nmax)、LSP降低,蒸腾速率(T_r)与气孔导度(G_s)下降幅度更大,但仍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米槁在严重的干旱胁迫下光合机构受到一定的损伤,但自身可以通过生理调节来积极适应不良环境,减少光合机构伤害。(4)综合来看,在人工管理或种植米槁时,为了适应米槁生长发育,建议土壤含水量保持在23.05%到14.92%之间。  相似文献   
113.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能量代谢的重要细胞器,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生成ATP的主要场所.他参与完成细胞能量代谢、维持离子浓度梯度、传递细胞凋亡信号等生理功能.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心肌梗塞等疾病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近年来发现,由创伤或炎症造成脑、心脏、肺缺氧时在细胞间会发生线粒体转移.线粒体转移,作为一种进化上保守的现象可能与神经降解、心血管疾病等相关.  相似文献   
114.
在云南喀斯特地区,为提升退化灌木群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营造了不同树种的人工林分。这些人工林分如何影响土壤化学性质还未得到充分认识。以云南泸西县灌木群落及三种常见人工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赤杨(Alnus japonica)和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喀斯特地区在人工林建造后土壤的13种元素全量、可利用性含量和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异格局,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基于判别分析,四种群落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可以显著区分。土壤Fe、P、K、Mn全量及交换性Ca、交换性Mg和NH_4~+-N对区分四种群落土壤贡献最大。2)四种群落之间相比,侧柏林土壤C、N、S、Na全量和NO_3~--N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种群落,土壤肥力较低;赤杨林铵态氮含量最高;云南松林有效Fe、有效Cu含量/N、C素具有显著相关性,占所有元素对数的38.5%,说明该地土壤元素积累的相互依赖性。与灌木群落相比,人工林土壤元素全量和可利用性含量相关性比例均更高。这些研究结果对今后基于适地适树人工林营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和经营利用,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在甘肃引黄灌区灰钙土2015—2017年的田间试验,研究深松35 cm秸秆还田、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与传统旋耕秸秆不还田对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率和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深松35 cm秸秆不还田及旋耕秸秆不还田相比,深松35 cm秸秆还田使0~40 cm土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降低最明显,2017年收获后紧实度与容重较2015年试验前分别下降42.6%、7.0%,且2016和2017年播种前与收获后0~40 cm土层紧实度和容重的变幅最小,紧实度变异系数平均为6.1%,容重为3.2%,土壤入渗率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提高33.6%;深松35 cm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春秋两季0~100 cm土层剖面含水量,降低剖面水分变异,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旋耕秸秆不还田春季增加15.5%,秋季增加5.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2.4%;此外,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促进玉米生产,较旋耕秸秆不还田的经济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产25.6%,生物产量提升33.3%,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49.6%、51.5%和37.6%.综上,深松35 cm秸秆还田能改善物理土壤特性,稳定耕层物理性状,提高0~100 cm土层剖面水分含量及春秋两季土壤平均贮水量,降低水分变异,是促进玉米水肥高效利用,实现高产的最优措施,为甘肃引黄灌区耕层构建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6.
目的:观察复方扁咽宁对急性咽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氨水直接喷雾法复制大鼠急性咽炎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扁咽宁高、中、低剂量组,另取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每组10只,高、中、低剂量组剂量(g/kg)分别按28.8、14.4、7.2(生药量计)灌胃药物水提液,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症状表现;于末次给药24 h后,腹主动脉采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及TNF-α的含量,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及肺支气管组织形态,透射电镜法观察气管纤毛形态。结果:模型组急性咽炎表现明显:咽部红肿、充血,气管及肺组织出现病理改变,血清中IL-1β及TNF-α的含量显著升高(与正常组比较,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复方扁咽宁低、中、高剂量组急性咽炎的症状如咽部红肿、充血等现象得到明显缓解,肺组织及肺支气管组织形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血清中IL-1β及TNF-α的含量显著下降,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疗效更显著。结论:复方扁咽宁可加速急性咽炎的康复进程,改善支气管及肺的组织形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清IL-1β和 TNF-α的释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17.
目的:调查郑州市社区居民人体体质特征,比较其性别、年龄间的差异及左右侧功能的差异。方法:选取19岁以上健康的郑州社区居民600例,其中,男性283例,女性317例,男、女性别在19~34岁、35~44岁、45~59岁、60~70岁4个年龄组的人数分布分别为80、79、73、51和83、85、87、62。采用体质测量法、直观判定法收集其11项人体功能类表型基础数据,比较其体质特征的性别、年龄间的差异与左右侧差异。结果:从性别上来看,女性的肩关节、腕关节、髋关节屈伸度和膝关节屈曲度均大于男性(P<0.05);从不同年龄组来看,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其关节活动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左右侧来看,各年龄段的视力均为左侧好于右侧、握力右侧大于左侧(P<0.05),肩关节活动度和髋关节的活动度均为右侧大于左侧(P<0.05)。结论:郑州市社区居民的人体功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有着不同的体质特征,且一些指标存在左右侧的差异,可为国人体质特征的研究提供基线资料。  相似文献   
118.
散囊菌属真菌(Eurotium spp.)能赋予发酵茶独特的口感和香味。本研究利用前期从广西某六堡茶中筛选并鉴定的三株散囊菌属真菌Aspergillus chevalieri E2、Aspergillus chevalieri E3与Aspergillus cristatus E6,探讨在不同温度下以优化察氏液体培养基培养的生长状况,发酵前不同灭菌条件下的茶叶品质,以及所得茶汤中茶多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结果显示:三株真菌在优化的察氏液体培养基中31℃~34℃下都能良好生长。茶叶发酵温度为28℃,三株真菌在发酵初始含水量为20%以上生长良好,其中E3和混合发酵组的生长速度最快。E2在茶叶表面生长出大量金黄色子囊果以及大量浅绿色分生孢子梗; E3几乎只有浅绿色分生孢子梗; E6几乎只有金黄色子囊果。发酵茶叶制作的茶汤内茶多酚含量比未发酵低,抗氧化性指标也有所下降,说明本实验真菌发酵促进了茶内抗氧化物质的氧化。本研究对源于六堡茶不同散囊菌属真菌的茶叶发酵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9.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2-喹诺酮类Polo样激酶1(Plk1)抑制剂。方法:以Plk1抑制剂ON 01910为先导化合物,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设计一系列2-喹诺酮类衍生物,用Autodock软件将该类化合物与Plk1进行分子对接和虚拟筛选,计算结合自由能;以取代的氯(溴)苄为起始原料,先后经巯基乙酸取代、双氧水氧化、与(对甲氧基)苯胺酰化,再经环合、水解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设计的化合物大多数与Plk1的结合自由能均比ON 01910的低,结合强度高、稳定性好;合成了16个2-喹诺酮类衍生物,产物结构经1H-NMR确证。结论:所得化合物中有15个为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结构设计科学合理,虚拟筛选结果良好,为后续实体筛选和化合物结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0.
We isolated 20 anonymous nuclear loci (8556 bp in total) from the Taiwan Hwamei (Garrulax taewanus), an endemic songbird of Taiwan. A panel of nine to 15 individuals with unknown relationship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polymorphism of these loci. We identified 46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c sites (SNPs) in 15 polymorphic loci. Frequency of SNPs was one per every 186 bp in average. Nucleotide diversity, θ, ranged from 0.00054 to 0.00371 per locus. We also tested cross‐species applicability of these loci on 17 species from eight different passerine families. All 20 loci could b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ranged from one to 16 species, mean = 7.9 spe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