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6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6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5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23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究不同温度刺激与大气PM2.5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的交互毒性作用。方法:提取大鼠肺泡巨噬细胞,分别在18℃、24℃、30℃、37℃、43℃下培养,每个温度组下设置不同浓度PM2.5处理,依次为100μg/ml、50μg/ml、25μg/ml、0μg/ml。处理8 h后,观察两因素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组织形态学、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同一温度下,不同剂量PM2.5组的相对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剂量越高,毒性作用越强,吞噬功能越弱。而在各温度组间,37℃组相对细胞存活率和吞噬功能最高,而随着温度的升高或降低,相对细胞存活率降低,吞噬功能下降。结论:不同温度刺激和大气PM2.5处理均会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使其吞噬能力降低,并且温度与37℃差距越大、PM2.5浓度越高时毒性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观察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对心衰大鼠心脏MicroRNAs表达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冠脉左前降支结扎造成心衰模型,假手术大鼠只穿线不结扎。造模成功大鼠再随机分为:心衰组(CHF control group)和心衰+SR 59230A组(CHF+SR group);假手术大鼠也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和假手术+SR 59230A组(Sham+SR group)。Sham+SR组和CHF+SR组每天两次腹腔注射SR (85 mmol/L,1 ml),连续注射7周。结果:①miScript miRNA PCR Arrays显示,在体阻断β3-AR后,假手术组与心衰组有18种MicroRNAs共同表达下调;经文献比对,与NF-κB相关的MicroRNAs有6种,分别为miR-125b-5p,miR-143-3p,miR-145-5p,miR-26a-5p,miR-30a-5p和miR-320-5p。②大鼠心脏组织切片观察到NF-κB在心衰大鼠心肌细胞核与细胞质中均有分布,而p53在心肌细胞质分布较多,NF-κB和p53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阻断β3-AR后,心衰组心脏NF-κB和p53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假手术组NF-κB和p53表达略增加(P<0.05)。③Western blot结果发现心衰大鼠NF-κB p65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给予β3-AR阻断剂后,心衰组心脏NF-κB p65和p53-Phospho-Serine 15表达均下降(P<0.05),而假手术组心脏阻断β3-AR后,NF-κB、p53和p53-Phospho-Serine 15表达均增加(P<0.05)。结论:阻断β3肾上腺素受体有利于缓解心衰大鼠心脏的损伤;β3-AR可引起MicroRNAs表达变化且与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93.
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不仅能引起动物伤寒、霍乱,还会导致人类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严重威胁人、畜的生命健康,由其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高居所有食源性致病菌之首。食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准确检测是预防与控制沙门氏菌传播蔓延的重要手段。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沙门氏菌的检测技术已从传统的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发展到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电化学、传感器、生物芯片等快速、高通量检测,尤其是近年来与纳米技术、光谱学、质谱学以及代谢组学等的结合使用,为沙门氏菌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参阅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的基础上,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阐述,并对沙门氏菌未来检测技术的发展动向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994.
研究由安徽大学ADF实验室以拟规模化环保型循环工艺生产流程分离、提取、纯化制得的生物多糖-酵母甘露聚糖(Yeast Mannan,简称Man),在对其结构、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结构进行硫酸酯化修饰,制得新产品硫酸酯化酵母甘露聚糖(Man-Sulfated),并探索Man、Man-Sulfated对HIV-1病毒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Man对宿主细胞C8166无毒性;2)实验用HIV-1病毒细胞对宿主细胞C8166有毒性,TCID50为1.1×10~6Cells/m L;3)用氯磺酸∶吡啶(2∶1)甲酰胺法制得的Man-Sulfated对宿主细胞C8166也无毒性,并具有抑制HIV-1病毒细胞生长的功能,而Man则无此新功能;4)Man-Sulfated具有抑制HIV-1生长的效能,其与硫酸酯化修饰Man结构时使用的硫酸酯化试剂类别、方法及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引起对Man结构、构象的修饰变化程度不同密切相关。浓硫酸酯化法对Man结构修饰太强烈,构象变化过大,影响其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995.
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效率的定向打靶技术,被认为是遗传领域的革命性技术。Titin-Cap基因是本实验室已初步鉴定的斑马鱼心脏发育候选基因,且国内外目前尚无斑马鱼Titin-Cap基因的敲除品系。为了研究Titin-Cap基因在心脏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利用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建立斑马鱼Titin-Cap基因的敲除品系。测序结果显示,注射了CRISPR/Cas9 gRNA的胚胎出现双峰,说明在打靶位点附近出现了碱基缺失或插入,证明我们设计的gRNA是有效的。对F0代突变体成鱼的筛选中,测序结果同样显示有阳性结果。这些结果说明用CRISPR/Cas9基因打靶技术成功敲除了斑马鱼Titin-Cap基因,获得了Titin-Cap基因敲除的嵌合体斑马鱼。  相似文献   
996.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至关重要的细胞器,参与机体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线粒体还参与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的调节。线粒体不仅可以作为病毒免疫反应的载体,还可以通过产生ROS参与抗菌反应。线粒体受到损伤、刺激后,可释放mtDNA,TFAM,ROS,ATP,心磷脂和甲酰肽等内容物。这些分子可以作为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s)被模式识别受体识别,从而参与宿主的免疫调节。研究表明,线粒体已成为内源性DAMPs的重要来源,在先天性免疫应答以及疾病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线粒体来源的损伤相关模式分子在机体免疫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7.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优化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常规食品中感染性痢疾志贺氏菌的方法。【方法】在NCBI数据库中搜索获取志贺氏菌的特异性基因高度保守区,设计3对LAMP反应引物,建立、优化该LAMP可视化检测方法,并评价其特异性、灵敏度,同时与PCR检测方法和传统检测方法对比,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结果】5株志贺氏菌标准菌株样品均检测为阳性,11株非志贺氏菌标准菌株样品均检测为阴性,无交叉反应。最低检验限为1.6×101 CFU/反应(或1.6×101 CFU/m L),且经比较,LAMP检测灵敏度比PCR检测高出1个数量级。通过对161份实际样品和人工污染样品进行检测,LAMP检测与传统方法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LAMP具有检测过程快速简便、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的特点,适用于对常规食品中感染性痢疾志贺氏菌的高效、快速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明上海某养殖场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发生死亡的病因,研究致病菌分类地位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通过病原菌的筛查和回感试验,确定发病原因,对16S rRNA基因、gyrB和rpoB管家基因测序,建立病原菌系统进化树,结合API-32E细菌鉴定系统对菌株的生理生化进行鉴定,综合判定致病菌的种类及其分类地位;根据已报道的7个毒力基因fimA、citC、gadB、mukF、katB、esrB和sodB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研究病原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致病菌GY15是导致异育银鲫发病的原因,GY15的16S rRNA、gyrB和rpoB基因与已报道的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相似性在99%以上,构建系统进化树和API鉴定确定该菌株为E.tarda,腹腔注射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半致死浓度(LD_(50))为4.26×105 CFU/m L;已报道的7种毒力基因在该致病菌中均能被检测到;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氧氟沙星等15种药物敏感,对新霉素、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18种药物表现为耐药。【结论】首次报道E.tarda可感染异育银鲫,它对异育银鲫的养殖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000.
祁连山青海云杉树干液流密度的优势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优势木、亚优势木、中等木和被压木各3—5株,2015年6月16日至10月14日应用热扩散技术对不同优势度青海云杉树干液流密度进行测定,并同步测定相关的林外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液流密度呈昼高夜低趋势,晴天液流密度变化幅度较大,而阴雨天变化幅度较小。(2)晴天树木优势度越大,其液流在日内的启动越早,结束越晚,峰值也越大;优势木的平均液流密度为(0.0758±0.0475)m L cm~(-2)min~(-1),是亚优势木的1.5倍,是中等木和被压木的1.68倍。(3)青海云杉平均液流密度基本呈现6月份最大,其次是8月份,9、10月份明显减小,且优势木亚优势木中等木被压木。(4)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表明,青海云杉日均液流密度与太阳辐射强度、饱和水气压差和空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影响优势木、亚优势木和中等木液流密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是太阳辐射强度,被压木液流密度主要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