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1篇
  免费   395篇
  国内免费   1509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79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281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190篇
  2015年   279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93篇
  2012年   380篇
  2011年   322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228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背景】限制性内切酶Mlu I是一种常用的工具酶,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三维结构尚未被解析。【目的】在大肠杆菌中克隆表达、纯化重组Mlu I蛋白及其硒代蛋白,并进行结晶条件的研究。【方法】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b-Mlu I,在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中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重组Mlu I蛋白和硒代Mlu I蛋白。对蛋白进行质谱检测、圆二色谱检测以及酶活检测,利用坐滴法进行结晶条件的筛选。【结果】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ET28b-Mlu I并纯化获得达到结晶纯度的蛋白,通过质谱检测确定硒代Mlu I蛋白中的8个甲硫氨酸全部被取代,结合酶活测试及圆二色谱检测确定了硒代对Mlu I蛋白的活性、结构无明显影响。采用坐滴法进行初步的晶体生长研究,重组蛋白目前已在1种条件下获得针状晶体并进行初步衍射,获得分辨率在0.32 nm左右的衍射数据。【结论】Mlu I蛋白及硒代Mlu I蛋白纯化体系的构建和结晶条件的研究,可为下一步解析Mlu I三维结构、作用机制的探讨及定向改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2.
【目的】了解河野脂螨Lardoglyphus konoi各发育阶段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室内培养获得的不同发育阶段的河野脂螨个体样本,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各发育阶段(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河野脂螨卵呈椭圆形;幼螨足3对,未见生殖器官生长痕迹,生殖毛和肛毛缺如;若螨足4对,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有生殖毛和肛毛,但发育亦不完全。休眠体前端尖细,后端钝圆,呈梨形状。在末体区有吸盘板,其上有13个吸盘,呈2-2-4-5分布。成螨螯肢细长,剪刀状,其上的定趾和动趾上有几个小齿;顶外毛长度约为顶内毛的50%,与顶内毛处同一水平线上。雄成螨第3对足的跗节末端为2个粗钝的齿所替代;腹面有1个生殖区和带有1对肛门吸盘的肛区。雌成螨所有的爪均分叉;腹面生殖孔为1个纵向裂缝;肛门不伸达后缘。【结论】通过电镜扫描对河野脂螨不同发育阶段外部形态和超微结构的观察,更加详细地了解了该螨的形态结构,从而为脂螨科螨类的分类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3.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是荔枝和龙眼生产中的重要害虫,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危害严重。该虫以若虫及成虫吸食寄主植物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成虫和3龄以上若虫是传播龙眼鬼帚病病原体的传病介体昆虫。本文综述了近60年来国内荔枝蝽的研究情况,旨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更详尽的荔枝蝽研究现状,以期为该虫的深入研究及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荔枝蝽为不完全变态昆虫,一年发生1代,若虫期80 d左右,成虫寿命为203~371 d,单雌产卵总量190粒左右,在习性上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性、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嫩梢性。近年来,通过荔枝蝽触角感受器分类及分布观察,触角转录组数据测定和分析,臭腺解剖观察以及臭腺分泌物组分分析,对该虫触角和臭腺两大器官组织已有较深入研究及了解。目前,荔枝蝽的发生期主要通过卵巢发育分级法进行预测预报,对该虫的防治仍然是以化学防治为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辅的策略。其中,荔枝蝽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报道最多,主要集中在天敌的保护利用和生物源农药的应用。由于荔枝蝽虫源的季节性制约和发生为害地域限制,对该虫的研究进展缓慢,深层次的研究较少,且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也比较窄。从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角度探明荔枝蝽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机制,与寄主植物、天敌及共生菌间的互作关系,以及抗药性机理等,将为荔枝蝽绿色防治技术带来新思路。  相似文献   
84.
The plant hormone auxi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roo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s or specific roles of cell-type auxin signals in roo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Here, we mapped tissue and cell type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auxin-mediated roo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y manipulating the local response and synthesis of auxin. Repressing auxin signaling in the epidermis, cortex, endodermis, pericycle or stele strongly inhibited root growth, with the largest effect observed in the endodermis. Enhancing auxin signaling in the epidermis, cortex, endodermis, pericycle or stele also caused reduced root growth, albeit to a lesser extent. Moreover, we established that root growth was inhibited by enhancement of auxin synthesis in specific cell types of the epidermis, cortex and endodermis, whereas increased auxin synthesis in the pericycle and stele had only minor effects on root growth. Our study thus establishe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ellular identity and cell type-specific auxin signaling that guides roo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85.
Pathogens secrete a large number of effectors that manipulate host processes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conducive to pathogen colonization. However,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by which Plasmopara viticola effectors manipulate host plant cells remain largely unclear. In this study, we reported that RXLR31154, a P. viticola RXLR effector, was highly expressed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P. viticola infection. In our study, stable expression of RXLR31154 in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and Nicotiana benthamiana promoted leaf colonization by P. viticola and Phytophthora capsici, respectively. By yeast two-hybrid screening, the 23-kDa oxygen-evolving enhancer 2 (VpOEE2 or VpPsbP), encoded by the PsbP gene, in Vitis piasezkii accession Liuba-8 was identified as a host target of RXLR31154. Overexpression of VpPsbP enhanced susceptibility to P. viticola in grapevine and P. capsici in N. benthamiana, and silencing of NbPsbPs, the homologs of PsbP in N. benthamiana, reduced P. capcisi colonization, indicating that PsbP is a susceptibility factor. RXLR31154 and VpPsbP protein were co-localized in the chloroplast. Moreover, VpPsbP reduced H2O2 accumulation and activated the 1O2 signaling pathway in grapevine. RXLR31154 could stabilize PsbP. Together, our data revealed that RXLR31154 reduces H2O2 accumulation and activates the 1O2 signaling pathway through stabilizing PsbP, thereby promoting disease.  相似文献   
86.
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与CH4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尤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排放强度可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小型景观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面积小、数量大以及人类干扰强的特征,其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尚不清楚。选择重庆市大学城8个景观水体和周边2个自然水体为对象,于2019年1、4、7、10月,利用漂浮箱和顶空法分析了水体CO2与CH4的溶存浓度及排放通量,旨在揭示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与CH4排放强度、时空变异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个小型水体CO2、CH4的溶存浓度范围分别为10.75-116.25 μmol/L和0.09-3.61 μmol/L(均值分别为(47.6±29.3)μmol/L、(1.13±0.56)μmol/L),均为过饱和状态;漂浮箱法实测的8个景观水体CO2和CH4排放通量均值分别为(72.7±65.9)mmol m-2 d-1和(2.31±3.48)mmol m-2 d-1(顶空法估算值为(69.7±82.0)mmol m-2 d-1和(3.69±2.92)mmol m-2 d-1),是2个自然水体的3.5-6.1和2.0-4.5倍,呈较强的CO2、CH4排放源;居民区景观水体CO2和CH4排放略高于校园区,均显著高于对照的自然水体;CO2排放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最低,CH4呈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季节模式,温度和水体初级生产共同影响CO2和CH4排放的季节模式;水生植物分布对景观水体CO2、CH4排放有显著影响,有植物分布的水域比无植物水域平均高1.97和2.94倍;漂浮箱法和顶空法测得气体通量线性关系较好,但顶空法测得CO2通量在春季明显偏低,而CH4则普遍偏高。相关分析表明,景观水体碳、氮浓度、pH值以及DO等对CO2排放具有较好的指示性,CH4排放通量主要与水体中碳、磷浓度有关。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CH4排放通量远高于大部分已有自然水体的研究结果,呈一种较强的大气温室气体排放源,在区域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具有重要贡献,未来研究中应给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7.
李龙  王亮  温阿敏  闫世伟  姚晓军 《生态学报》2021,41(24):9932-9940
明晰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北山羊的分布格局,并阐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北山羊的影响,对今后北山羊生境管理和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北山羊实测分布点记录和环境变量数据,结合MaxEnt模型和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利用CMIP6的8个气候模式均值预测中度发展路径(SSP2-4.5)下,基准期(1970-2000年)和未来气候(2041-2060年、2081-2100年)变化情景下,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山羊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及变化,并综合贡献率和置换重要性值对北山羊生境选择关键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三种气候条件下ROC曲线下面积(AUC,Area Under Curve)>0.97,且真实技巧统计(TSS,True Skill Statistic)>0.90,模拟结果可靠。(2)影响北山羊生境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候条件(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和等温性)、海拔和人为干扰(距泉和居名点距离)。水是保护区北山羊生存的最基本要素,气候条件共同控制北山羊生境条件。此外,北山羊习性决定其生境宜选择高海拔和远离人类活动影响地区。(3)基准期保护区北山羊主要分布在北片和南片高海拔山区,面积365.77 km2(占整个保护区的4.31%),北山羊适生区面积北片>南片、中高等适生区主要位于保护区北片。(4) CMIP6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随着保护区生态环境改善和濒危物种保护措施的实施,北山羊潜在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但是受北山羊近亲繁殖的影响,整体上北山羊数量和适生区面积增加并不显著且有向南部及高海拔地区转移趋势。  相似文献   
88.
淡水生态系统是大气中N2O的重要排放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城市小型景观水体作为区域淡水系统的重要组成,具有环境容量小,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其N2O排放特征及影响机制并不清楚。选择重庆大学城8个典型景观水体和2个城市外围的自然水体(对照)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顶空法和漂浮箱法对水体溶存N2O浓度及排放通量进行季节性监测,并通过分析生境特征及水环境特征,探究城市小型景观水体N2O排放特征及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小型景观水体TN、NO3--N、NH4+-N、NO2--N含量总体偏低但变异性极强(变化范围分别为0.31-1.47 mg/L、0.05-0.79 mg/L、0.03-0.14 mg/L、0.00-0.04 mg/L),硝态氮是主要的氮形态;景观水体氮丰度远高于外围的自然水体;2)10个小型水体N2O浓度范围为16.51-158.96 nmol/L,平均为(47.60±21.47) nmol/L,均处于过饱和状态;漂浮箱法实测8个景观水体N2O排放通量均值为(0.13±0.05)mmol m-2 d-1,是对照水体的1.3-5.2倍,高于大部分已有研究结果,是大气N2O的排放热源;3)景观水体N2O排放通量与水体各形态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较高的N负荷和强烈的氮转化过程是导致景观水体成为N2O排放热源的主要因子,水体N含量可以作为景观水体N2O排放强度的有效指示因子;同时水生植物分布对水体N2O排放影响显著,有植物分布的水域比开敞水域高1.4倍;4)漂浮箱法和边界层模型法对小型景观水体N2O排放通量的监测结果呈较好的线性关系,但不同季节仍存在着一定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模型估算方法;5)水体N2O排放通量对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较为敏感,呈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季节模式。本研究强调,城市小型景观水体具有较高的N2O排放速率,在区域氮循环及全球淡水系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未来研究中应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89.
朱玉鑫  姚顺波 《生态学报》2021,41(9):3331-3342
为探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程度,选取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的陕西省107个县(区)数据,利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人均GDP构建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从时间上看,陕西省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整体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从空间上看,大部分县(区)已处于基本协调和中度协调状态,并形成了陕北地区优于陕南地区,陕南地区优于关中地区的空间格局。(2)陕西省环境经济协调度指数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效果比较明显。(3)退耕还林工程、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降水量是提升协调度指数的关键因素,气温则是制约协调度发展的约束要素。未来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0.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因素控制的花型多态性现象,其适应意义在于提高不同花型间传粉精确性,从而促进异交。为检验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Luculia pinceana)是如何促进异交并确定有效传粉者的类型,实验统计自然种群中长、短柱型的植株数量,测量花部特征,统计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的型间花粉落置的数量和比例,比较型内、型间花粉的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比较不同人工授粉处理结实情况,观察传粉昆虫类型并测量虫体特征。结果表明(1)滇丁香自然居群中长、短柱型植株的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长柱型的筒深、筒直径、开口直径、雄蕊长和柱头长均显著小于短柱型,而长柱型的叶片长和宽、雌蕊长、花药体积、花粉粒体积、柱头厚均显著大于短柱型。(2)自然种群植株柱头上型间花粉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型内花粉的比例。(3)型间授粉的花粉萌发率以及花粉管长度均大于型内授粉和混合授粉。(4)型间授粉的结实率显著高于型内授粉的结实率,型内授粉具有一定的结实。(5)夜行性长喙条背天蛾(Cechenena lineosa)是滇丁香的有效传粉者,其吻长和滇丁香的花筒深相适应。本研究表明二型花柱植物滇丁香主要是通过与其花部特征相匹配的长喙天蛾实现有效的传粉,通过促进型间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而有利于型间授粉结实,提高传粉精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