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56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2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环境因子对养殖条件下出蛰的东北林蛙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通过在设施环境下和控制条件下,研究出蛰温度、湿度及风速3种环境因素对林蛙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索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适宜的出蛰环境。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东北林蛙出蛰存活和生长的重要因素,当出蛰温度低于16℃,东北林蛙有较高的成活率,而出蛰温度高于20℃,则会引起70%以上的东北林蛙死亡,出蛰期间温度缓慢提高有利于东北林蛙生长和存活。东北林蛙出蛰期间适宜的湿度在80%以上,湿度低于60%则对东北林蛙不利。出蛰环境以无风为好,有风会造成东北林蛙的死亡。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可依据当地、当年的气候来进行出蛰。出蛰当日平均温度宜在15℃以下。  相似文献   
992.
实验以聚天冬氨酸(PASP)为载体,以甲硝唑为模型药物,用较温和简便的方法制备了新型聚天冬氨酸-甲硝唑(PASP-MTI)纳米前药.采用红外光谱及核磁氢谱分析、透射电镜观察、激光粒度、透析和紫外分光光度测定、MTT比色、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到甲硝唑以酯键方式键合于聚天冬氨酸高分子链上.PASP-MTI纳米前药呈球型,平均粒径404.8 nm,载药量30%,体外释药明显延缓;MTT结果显示,PASP-MTI显著提高甲硝唑对滴虫的抑杀作用,经纳米甲硝唑作用后,部分滴虫胞核出现染色质浓集、核固缩、核碎裂等一系列凋亡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凋亡峰,凋亡率由对照组的11.5%上升到纳米前药组的35.69%.上述实验结果表明:PASP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前药载体,制得的新型PASP-MTI纳米前药具有载药量高、缓释和杀虫作用强等特点,可能的杀虫机制除与高聚物纳米前药促吞噬作用有关外,还与诱导滴虫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93.
众所周知,从单细胞生物到人,几乎所有生物体在生理和行为上都表现出昼夜节律。内源性生物钟是产生昼夜节律的物质基础,由母钟和子钟组成,母钟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子钟位于各个外周组织(肝脏、心脏等)。随着机体的逐渐衰老,反应生物钟输出信号的生理昼夜节律在振荡幅度、振荡周期和表达时相等方面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生物钟控制的生理昼夜节律影响衰老的进程,生物钟功能紊乱会严重加速机体的衰老。本文概述了衰老与生物钟之间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进一步认识衰老机制及其对机体的影响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4.
The skuas (Aves: Charadriiformes, Stercorariidae) consist of two assemblages. On the basis of size, plumage, and distributional similarities, each of the two assemblages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monophyletic, and this traditional hypothesis has commonly been manifested in the recognition of two genera, Stercorarius and Catharacta; conversely, more recently collected molecular and ectoparasite evidence yields an alternative hypothesis, in which one member of Stercorarius, Stercorarius pomarinus, i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forms in Catharacta than to the other Stercorarius sp. In this study we used skeletal morphology to test the competing hypotheses of skua phylogeny. Cladistic analysis of 141 osteological characters provided strong support for the molecular/ectoparasite hypothesis. However, those skeletal data did not support a sister‐tax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 pomarinus and Catharacta skua, as inferred from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 data; instead, they resolved pomarinus as the sister of a monophyletic Catharacta. Additionally, our skeletal evidence did not support a sister‐group relationship between skuas and auks, as constraining skua/auk monophyly increased the tree length by nearly 5%. © 2009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09, 157 , 612–621.  相似文献   
995.
研制了基因工程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其中,XE为HIV/SIV辅助受体CXCR4的第二胞外域;TNFαm2是经突变改型的TNFα,其毒副作用已降低18倍,已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已有的研究表明XE-TNFαm2的功能之一是杀灭受HIV/SIV感染的细胞、但不杀伤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探讨XE-TNFαm2可否引起细胞的凋亡,以阐明其杀伤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XE-TNFαm2只能引起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凋亡,但不能引起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的凋亡.这一结果表明XE-TNFαm2是一种可特异杀灭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准确靶向融合蛋白,其毒副作用己最小化.  相似文献   
996.
伊曲康唑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3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国产伊曲康唑(商品名“美扶”)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收集38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为治疗组,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连续7d,以后每次月经第1天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连续6个月经周期停药,而对照组20例则单子硝酸咪康唑栓200mg阴道外用,方法同前。两组完成冲击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评价疗效。结果1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1%,对照组为9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个月、6个月后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2%、6.7%,对照组为28.6%、38.5%,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伊曲康唑短程冲击治疗加长期间断给药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预防复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7.
离子液体的性能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离子液体不仅可用作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而且在生物合成和有机反应中能表现出特殊的催化、促进效应。在介绍离子液体种类、性质、合成方法的基础上,重点综述离子液体功能化方法、离子液体/超临界CO2体系和其在生物催化反应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8.
茄病镰刀菌致皮肤透明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报告1例茄病镰刀霉引起的皮肤透明丝孢霉病。方法从患者皮损取材作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切片均发现真菌菌丝,3次培养均为同一菌株生长。镜下可见大分生孢子基部细胞短、钝圆,小分生孢子呈假头状着生,可见厚壁孢子。根据以上形态学特征鉴定为茄病镰刀菌。结论对于透明丝孢霉病应早期诊断,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明确并有效控制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脱钙对鼠颅骨标本中肥大细胞组织化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影响.方法:用不同脱钙液处理小鼠颅骨标本,组织切片后进行苏木素一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醛品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经过不同脱钙液处理后的颅骨组织切片组织结构保存完好,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甲苯胺蓝和醛品红染色),及肥大细胞中胰蛋白酶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清晰.结论:不同脱钙液(8%盐酸脱钙液、EDTA脱钙液、混合酸脱钙液)处理不影响鼻腔粘膜中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提高靶区剂量与减少正常组织受量方面的价值.方法:4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均给予全程IMRT 1.8~2.2 Gy/次,每周4次外照射和1次内照射,外照射的处方剂量为50~55 Gy,中位剂量为53.5 Gy,内照射共给6次,每次5 Gy.同时拟设计该40例患者2野和4野的放疗计划,拟给予相同的处方剂量,比较危险器官(OAR)直肠、小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结果:4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的IMRT,放射治疗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为54.5 Gy,90%的等剂量曲线(中位剂量53.5 Gy)可以覆盖99%以上的肉眼靶区(GTV)体积.IMRT与普通2野和4野放疗组比较,小肠、直肠、膀胱和骨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急慢性放射反应明显减轻.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MRT放疗技术可以使患者的放疗靶区获得较为理想的剂量分布,邻近危险器官得到很好的保护,从而减小了急慢性放疗反应,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但未能提高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