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制了基因工程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其中,XE为HIV/SIV辅助受体CXCR4的第二胞外域;TNFαm2是经突变改型的TNFα,其毒副作用已降低18倍,己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己有的研究表明XE-TNFαm2的功能之一是杀灭受HIV/SIV感染的细胞、但不杀伤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探讨XE-TNFαm2可否引起细胞的凋亡, 以阐明其杀伤细胞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XE-TNFαm2只能引起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凋亡,但不能引起未受HIV/SIV感染的正常细胞的凋亡。这一结果表明XE-TNFαm2是一种可特异杀灭受HIV/SIV感染细胞的准确靶向融合蛋白,其毒副作用己最小化。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工程化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其中,XE为HIV/SIV辅助受体CXCR4的第二胞外域。TNFαm2是经突变改型的TNFα,其毒副作用已降低18倍,己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本研究所用的整合有HIV的标准细胞株J-Lat Tat-GFP(H2/9855),为美国NIH艾滋病试剂中心所赠送。其中,一个经缺失突变后的HIV被整合在Jurkat细胞的染色体上,成为5’LTR-Tat-GFP-3’LTR。不同剂量的XE-TNFαm2加于一定量的JurkatH2/9855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荧光蛋白的表达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续而增加,并有XE-TNFαm2剂量的依赖关系。这一结果表明,XE-TNFαm2可强力激活潜伏于细胞染色体中的HIV,使之重新繁殖起来。鉴于己有的研究表明,XE-TNFαm2可杀灭受HIV/SIV感染的细胞。据此,当重新繁殖的HIV开始出芽时,其gp120必然出现在宿主细胞表面,且此gp120必然被XE-TNFαm2中的XE所结合,并其TNFαm2的杀伤信号将转导进入细胞。这样,这些宿主细胞将被杀灭。细胞的死亡导致未成熟HIV繁殖的中止。最后,在重新繁殖且成熟起来的HIV导致细胞破碎并释放出细胞之前,细胞内尚无感染力的未成熟HIV将同死亡的宿主细胞一起被清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基因工程大肠杆菌DH5α/pCW-PL-XE-TNFαm2所表达的靶向融合蛋白XE-TNFαm2已被初步证明具有用于清除艾滋病患者体内HIV病毒的前景。其目的蛋白表达水平为32%~36%细胞总蛋白。本研究旨在验证其遗传稳定性。方法工程菌株DH5α/pCW-PL-XE-TNFαm分别在LBAmp+与LBAmp-二种固体培养基上逐日单菌落划线传代,32℃培养过夜。每间隔十代运用一般温控表达技术,确定其XE-TNFαm2的蛋白含量,最后比较分析各代之间目的蛋白(20.3 kDa)表达水平的差异情况。结果该重组基因工程菌连续传100代后XE-TNFαm2的蛋白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只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传至100代后将其置于4℃保藏4、5、6个月,其目的蛋白表达水平有8%的下降。本载体质粒含有的CIts857序列、PL启动子与T1T2末端终止序列,是确保目的基因稳定高表达的3个关键元件。结论本研究结果证明该工程菌DH5α/pCW-PL-XE-TNFαm2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HER2/neu 基因在肿瘤中的过度表达使其成为许多肿瘤的标志分子 . 为了增加过度表达 HER2/neu 的肿瘤细胞对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敏感性和提高 HER2/neu 抗体的肿瘤杀伤效应,将抗 HER2/neu 单链抗体 C6.5 与人肿瘤坏死因子 hTNF-α融合,构建了 scFvC6.5-hTNF-α融合蛋白,完成了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产率为 400 μg/L 菌液 . 经过亲和层析和柱复性,融合蛋白的纯度达 95%以上 . ELISA 试验表明, scFvC6.5-hTNF-α能够特异结合 HER2/neu 阳性卵巢癌细胞 SKOV-3 和乳腺癌细胞 MCF-7 ,而不结合 HER2/neu 阴性的黑色素瘤细胞 A375. MTT 试验表明, scFvC6.5-hTNF-α能够选择性地杀伤 SKOV-3 和 MCF-7 细胞,而不影响 A375 细胞的生长 . 这种肿瘤细胞特异性杀伤作用提示该免疫毒素具有肿瘤靶向治疗的潜在应用价值 .  相似文献   

5.
IL 1 5及IL 1 5R阳性细胞在成人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TL)、多发性骨髓瘤及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应用基因重组技术 ,构建、表达靶向于IL 1 5受体的两种融合蛋白 ,为研制特异的可消除IL 1 5R高表达细胞的导向药物奠定基础 .将人IL 1 5成熟肽基因及IL 1 5R拮抗剂 (IL 1 5M)基因片段分别与人工改造的人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 (TNFαM)基因按正确的阅读框架融合 ,定向克隆在pET1 6b表达载体T7启动子的下游 ,得到质粒pET IL 1 5 TNFαM和pET IL 1 5M TNFαM .从大肠杆菌相应重组菌株中通过Ni2 + NTA亲和层析分别纯化出两种融合蛋白IL 1 5 TNFαM和IL 1 5M TNFαM .IL 1 5 TNFαM和IL 1 5M TNFαM对IL 1 5R阳性红白血病细胞K5 6 2的杀伤作用分别是TNFα的 4和 1 5倍 ,两种蛋白对IL 1 5R阴性细胞系Jurkat的杀伤作用则没有明显差异且均弱于TNFα .这些结果说明 ,两种融合蛋白特别是IL 1 5受体拮抗型蛋白IL 1 5M TNFαM对与IL 1 5 IL 1 5R异常表达相关的疾病可能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链亲合素标记的TNFα双功能融合蛋白,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24a-SA-TNFα和pET21a-TNFα-S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Ni-NTA亲合层析纯化后进行透析复性;流式细胞仪检测融合蛋白对生物素化MB49细胞的锚定活性,L929细胞杀伤实验检测融合蛋白的TNFα活性。结果:成功制备了两种链亲合素标记的TNFα双功能融合蛋白SA-TNFα和TNFα-SA;其表达量分别约占总蛋白的30%和23%,纯化效率均达90%以上;两种融合蛋白均能有效地锚定于生物素化的MB49细胞表面,其锚定效率分别为95%和92%;L929细胞杀伤实验显示SA-TNFα具备TNFα活性,但TNFα-SA不具备TNFα活性。结论:成功制备了具备双功能活性的链亲合素标记的TNFα融合蛋白,TNFα在该融合蛋白中的位置与其活性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探讨短期甲硫氨酸脑啡肽作用对SIV感染CEMx174细胞凋亡的可能作用 .用MTS法测定甲硫氨酸脑啡肽对感染CEMx174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分析SIV诱导细胞凋亡及其甲硫氨酸脑啡肽的作用 ,并测定了cAMP含量、PKA活性和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 .SIV能够显著减少CEMx174细胞数 ,甲硫氨酸脑啡肽可以提高感染细胞的存活率 .AnnexinⅤ结合实验显示 ,1μmol L甲硫氨酸脑啡肽可以增加存活细胞的比率 ,减少凋亡细胞数 .甲硫氨酸脑啡肽降低正常细胞和感染细胞cAMP的含量和PKA活性 ,但是在感染组较为明显 .在感染的情况下 ,磷酸化的组蛋白增加 ,甲硫氨酸脑啡肽可以减少其含量 .甲硫氨酸脑啡肽的作用可以被纳酪酮所拮抗 .研究结果提示 ,甲硫氨酸脑啡肽对SIV感染引起早期细胞凋亡的作用涉及cAMP PKA信号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9.
波士顿哈佛医学院免疫学家 Norman L .Letvin及其同事研制成功一种基于 DNA的疫苗来抵抗猕猴的艾滋病 .这种猕猴感染的艾滋病毒是猴免疫缺陷病毒 (SIV)与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融合物 .这种疫苗编码 2种蛋白质 ,一种在 SIV中找到 ,另一种在 HIV中找到 .疫苗吸引免疫系统注意 ,激发免疫反应 ,只形成少量抗体 ,主要是加强细胞免疫 ,即形成 T杀伤细胞 .为了加强该疫苗 ,研究者加入白细胞介素 - 2 (IL- 2 )以及免疫球蛋白 G(Ig G) ,或是加入编码它们的 DNA.IL- 2加速大量制造 T杀伤细胞 ,而 Ig G则延长 IL- 2的半衰期 .用该新疫…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引起多形核嗜中性白细胞(PMNs)凋亡的机理.实验用PCR技术扩增gag基因,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5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PMNs在被SIV感染后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存活率下降,在感染后24h可以从PMNs中扩增出gag基因.PMNs中p53基因的的表达在感染后24h增加.同时bcl-2基因的表达在对照组和SIV感染组都增加,但在SIV感染组bcl-2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揭示SⅣ能够感染PMNs,p53和bcl-2基因表达的改变可能是SⅣ感染PMNs引起细胞凋亡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