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观察中药山茱萸的有效成分莫诺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莫诺苷小剂量组(30 mg/kg)、莫诺苷中剂量组(90 mg/kg)、莫诺苷大剂量组(270 mg/kg)、维生素E(VE)(35 mg/kg),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30 min后再灌注3 d,应用Zea Longa法、爬网格、平行木、吊绳、Ludmila Belayev 12分评分法,观察莫诺苷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作用。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给药组(小、中、大剂量)Zea Longa法评分均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给药组(小、中、大剂量)吊绳法评分均差异极显著(P〈0.01);Ludmila Belayev 12分评分法评分与模型组比较,莫诺苷大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01),中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莫诺苷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有改善行为学评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VEGF、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附睾及附睾精子上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及附睾表达的研究,探讨其在雄性生殖器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VEGFR2在SD大鼠睾丸和附睾的表达定位,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它们在大鼠附睾精子上的表达定位。结果VEGF及VEGFR2在青春期大鼠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睾丸中,VEGF主要表达于精原细胞胞质、精子细胞发育中的顶体、Sertoli细胞胞质及精子残余体内,Leydig细胞胞质也有阳性表达;VEGFR2主要表达于精子细胞发育中的顶体和间质细胞胞质。在附睾中,VEGF表达于附睾管上皮所有主细胞胞质内;而VEGFR2表达于附睾管头段和尾段上皮主细胞胞质内,体段免疫染色阴性。免疫荧光显示,VEGF与VEGFR2都与精子头部顶体、尾部颈段、中段和主段相结合,末段未见阳性荧光。结论VEGF及VEGFR2在大鼠的睾丸和附睾中均有表达,其表达定位具有细胞特异性和区域特异性,提示其可能在大鼠睾丸精子发生和附睾精子成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观察Ti2448合金表面不同纳米管径生物活性膜对成骨细胞早期黏附的影响,筛选出能够抵抗细菌在种植体表面黏附和定植的最适管径,为研制开发具有抗菌性能的种植体提供实验基础。采用阳极氧化法,设定不同氧化电压,在Ti2448合金表面生成具有不同纳米管径的生物活性膜。通过MTT实验检测不同管径纳米管表面在不同时间点黏附的MG-63细胞数量差异;通过免疫荧光法观察接种24h后不同管径纳米管表面黏附细胞形态学差异。结果显示,细胞接种3h和24h后,30nm组的O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实验组(P0.05);随着纳米管径的增加,细胞骨架蛋白的铺展范围逐渐减小,细胞由多角形渐变为梭形、椭圆形、圆形。研究结果表明,30nm管径生物活性膜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早期黏附,可能更能抵抗细菌在钛种植体上的黏附与定植。  相似文献   
54.
1株产紫杉醇内生真菌LNUF014的鉴定及产物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红豆杉的韧皮部组织中分离得到的360株内生真菌中,通过对发酵粗提的检测,共筛选到11株产紫杉醇的真菌。其中1株内生真菌LNUF014的发酵液采用有机试剂抽提紫杉醇,经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初步表明该菌株的紫杉醇类物质含量为53.68μg/L。根据形态学研究和真核生物18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镰刀菌属(Fusarium)。产紫杉醇内生真菌的研究将对紫杉醇类抗肿瘤药物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5.
The ligand-binding domain of Fbl (the fibrinogen binding protein from Staphylococcus lugdunensis) shares 60% sequence identity with ClfA (clumping factor A)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Recombinant Fbl corresponding to the minimum fibrinogen-binding region (subdomains N2N3) was compared with ClfA for binding to fibrinogen. Fbl and ClfA had very similar affinities for fibrinogen by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The binding site for Fbl in fibrinogen was localized to the extreme C terminus of the fibrinogen γ-chain at the same site recognized by ClfA. Isothermal titration calorimetry showed that Fbl and ClfA had very similar affinities for a peptide mimicking the C-terminal segment of the fibrinogen γ-chain. The peptide also inhibited binding of Fbl and ClfA to fibrinogen. A series of substituted γ-chain variant peptides behaved very similarly when used to inhibit ClfA and Fbl binding to immobilized fibrinogen. Both ClfA and Fbl bound to bovine fibrinogen with a lower affinity compared with human fibrinogen and did not bind detectably to ovine fibrinogen. The structure of the N2N3 subdomains of Fbl in complex with the fibrinogen γ-chain peptide was modeled based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N2N3 subdomains of the ClfA-γ-chain peptide complex. Residues in the putative binding trench likely to be involved in fibrinogen binding were identified. Fbl variant proteins with alanine substitutions in key residues had reduced affinities for fibrinogen. Thus Fbl and ClfA bind the same site in fibrinogen by similar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56.
贵州苏铁根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贵州苏铁(Cycas guizhouensis K.M.Lan et R.F.Zou)的根进行了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据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不同,贵州苏铁的根可分为正常根、珊瑚状根和肉质根三种类型。(2)正常根与肉质根的木栓形成层起源于表皮内方第1~2层皮层薄壁细胞,珊瑚状根的木栓形成层则起源于外方皮层的第2~3层细胞,而非中柱鞘。(3)首次发现肉质根一种新的增粗方式,是由周皮内方的皮层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持续或周期性产生新的皮层薄壁细胞,引起根的增粗。  相似文献   
57.
艾怀森 《动物学研究》2006,27(4):427-432
根据高黎贡山地形和气候变化,将其分为南、中、北三段。通过查阅文献、访谈和野外调查,在该地区共记录到21种雉类。分布在海拔2500m以上的仅有9种,占45%;在海拔2500m以下的地域分布有雉类17种,占85%。北段有雉类13种,中段有11种,南段有12种。其中北、中、南段均有分布的仅有3种,北段和中段共有种为9种,中段和南段共有种为5种,北段和南段共有种也是5种。结果表明雉类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北段高于南段。生境破坏与狩猎是该区雉类生存的主要威胁因子。加强管理,恢复和建立生境走廊,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以及开展观鸟旅游,可使该区雉类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58.
大花栀子植物挥发物成分测定及其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花栀子植物挥发物成分组成及其一天内早、中、晚的差异,采用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对其进行香气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全天从其花朵中共鉴定出62种成分,主要为萜烯类、酯类、醇类物质,且不同时间其成分差异显著,如早、中、晚3个时间段,β-蒎烯相对含量分别为1.93%、1.69%、8.81%,顺式-β-罗勒烯分别为28.22%、4.35%、16.47%。3-蒈烯(3.45%)、异丁子香酚(0.21%)等只在早上检出;月桂烯(0.38%)、伞花烃(2.46%)等只在晚上检出;芳樟醇、金合欢烯等在早上和午间两个时间段相对含量较高,而在晚上却未检测出。从植物VOCs角度结合其日变化动态,为大花栀子园林配置及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9.
以甘蓝型油菜晚熟品种RG-8的早熟突变体RG-8M为材料,通过同源克隆法得到1个LEAFY(LFY)同源基因,命名为BnLFY。该基因cDNA全长为1 310bp,包含1个长为1 248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含双子叶植物LFY类蛋白特有的N端脯氨酸富集区、中央酸性区、亮氨酸拉链结构以及富含赖氨酸与精氨酸的碱性区;且与几种十字花科植物LFY类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均在84%以上。转录表达分析表明,BnLFY基因在油菜中为组成型表达。  相似文献   
60.
研究了湘中丘陵区毛竹纯林、竹杉混交林土壤总有机碳及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总有机碳及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均高于毛竹纯林,SOC、MBC、HWC、WSOC和ROC平均储量分别是毛竹纯林的1.20、1.74、1.35、1.15和1.27倍,0~20 cm土层是土壤有机碳库的主要分布区;不同形式有机碳储量季节动态存在差异,表现为SOC以1月最高,10月最低,MBC 7月最高,1月份最低,ROC10月最高,4月最低,1月WSOC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竹杉混交林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储量所占比例均高于毛竹纯林,土壤碳库稳定性较差,土壤ROC储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最大,MBC次之,WSOC较低,HWC最低,分别为18.85% ~ 19.93%、0.34%~0.49%、0.24%~0.25%和0.19%~0.22%;SOC与不同形式活性有机碳均呈正相关,ROC与MBC、HWC,MBC与HWC,HWC与WSOC的正相关关系也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