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8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1793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6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36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79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62篇
  2006年   253篇
  2005年   247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63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3篇
  1954年   4篇
  1952年   2篇
  194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51.
物种共存机制一直以来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了探讨异质生境条件下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群落功能多样性变化,找到其变化的主要环境驱动因子,该研究利用位于鼎湖山20 hm~2监测样地第2次群落调查数据并选择代表不同生境(海拔和地形)的27个样方(20 m×20 m),于2013年夏季在样地内所选样方中测定所有胸径≥1 cm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所测性状包括形态学性状(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叶面积以及叶片长宽比)和化学计量学性状(叶片碳、氮、磷的含量),结合地形和土壤数据并通过分析功能多样性随环境梯度的变化,探讨了环境过滤和竞争在鼎湖山群落物种共存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功能分歧度和群落权重平均值与环境因素关系密切,尤其是海拔、凹凸度和土壤养分。环境条件较好区域(微尺度高海拔、高凹凸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植物采取统一的养分有效保存(低SLA,高LDMC)的适应策略(功能分歧度低),环境过滤所起作用更强;植物在相反的环境条件下,采取快速生长策略(高SLA,低LDMC),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且性状变化是多样的(功能分歧度高),在该条件下竞争作用更为显著。叶面积和叶片氮含量的分歧度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增大,这与其他功能性状不一致,说明不同生态位轴(环境因素)影响不同性状的分歧度变化,并且在局域尺度上植物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采取了多样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2.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自然教育;景观感知  相似文献   
153.
燕麦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麦是一种主要生长在温带冷凉地区的粮饲兼用作物,近年来燕麦的营养价值和降低胆固醇特性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燕麦及其制品是一种健康食品,促进了燕麦产业发展,对燕麦品种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是满足这一需求的重要途经。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燕麦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进展:(1)我国燕麦种质资源的收集与遗传多样性研究。我国的燕麦种质资源收集工作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收集并保存了5282份燕麦种质资源。对这些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表明,国内的燕麦种质资源中内蒙古和山西的资源多样性最高;(2)利用各种分子标记构建燕麦遗传连锁图谱研究;(3)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研究以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包括产量、含油量、β-葡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抽穗期、抗病基因、抗冻性等重要农艺性状;(4)标记辅助基因组选择技术在燕麦中的应用;(5)燕麦遗传工程育种研究进展。同时,本文将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国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当前分子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今后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培育燕麦新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4.
目的:评价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痰瘀互结证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5月在上海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类风关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活动性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3例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甲氨蝶呤+青霉胺)。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各项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中医症候积分、血沉(ESR)、血清CRP水平,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状态自我VAS评分及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的情况,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复方雷公藤逐痛颗粒辅助治疗痰瘀互结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其有助于增强西医治疗对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5.
目的:观察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固定式宫内节育器(GyneFixPP IUD)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既往曾行1次剖宫产的疤痕子宫孕妇共316例,其中上环组156例受术者均为自愿选择再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对照组160例行常规再次剖宫产术,未上环或结扎。术后42d、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收集并分析两组术后出血、恶露及避孕环在位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出血量、血性恶露持续时间及恶露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出现经量增多、不规则出血、疼痛、白带增多及男方性交痛等副反应,但主诉不适逐渐减少,经相关处理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上环组S-S距离为1.4-2.2 cm的在42d占77.50%,在3月占72.41%,在6月占82.14%,在12月占81.25%,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环组随访的151例产妇有4例(占2.65%)避孕环1年内自行脱出,因症取出2例(占1.32%),续用率为96.04%。上环组2年内意外妊娠0例,对照组5例,约占3.1%,5例均选择行人工流产结束妊娠。结论:二次剖宫产术中放置吉娜环安全,脱落率低,续用率高,避孕效果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6.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对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10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n=55,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和宫腔镜组(n=52,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卵巢功能[促卵泡生长素(FSH)、雌二醇(E2)、黄体生成素(LH)、窦卵泡数量(AFC)]、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体液免疫指标(Ig G、Ig A、Ig M)水平;比较两组术前、术后7 d炎症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指标水平;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后下床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腹腔镜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E2、LH、AF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3个月FSH水平高于术前及宫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3个月细胞免疫指标低于术前及宫腔镜组(P0.05),但体液免疫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术后3个月各项免疫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7d IL-2、IL-6以及CRP水平均升高,但宫腔镜组低于腹腔镜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91%(6/55),与宫腔镜组的9.62%(5/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对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卵巢功能、免疫功能影响较轻,同时可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7.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蛋白激酶B(PI3K/PTEN/AKT)信号途径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48只,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模型组(SCI)、褪黑素组(MT)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组(LUZ),每组12只大鼠。对照组大鼠背部切口后缝合,余下各组大鼠使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T9水平的脊髓损伤模型。模型建立后,褪黑素组及褪黑素受体拮抗剂组每天腹腔注射褪黑素及褪黑素抑制剂,剂量为12.5 mg·kg~(-1)·d~(-1),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治疗后第3、7、14、21、28天进行BBB评分,实验结束处死大鼠取胸椎8-10节段脊髓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尼氏小体数量及Western Blot检测PTEN、Synapsin、PSD-95、Gap-43、Ak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CI模型大鼠相比,MT给药干预14 d后的SCI大鼠BBB评分及痛觉压力值均明显降低(P0.05),尼氏小体灰度值提高(P 0.05),PTEN、Synapsin、PSD-95、Gap-43、Akt蛋白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 0.05)。结论:MT可能通过激活PI3K/PTEN/Akt信号途径,上调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SCI大鼠突触修复。  相似文献   
158.
目的:探讨限制性补液复合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按照液体复苏策略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组)和常规液体复苏(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和比较复苏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氧代谢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低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2周病死率。结果: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CVP、MAP明显升高,HR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3 h、6 h,治疗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R、CV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3 h、6 h,两组患者PaCO_2、PaO_2、SaO_2、PaO_2/Fi O_2均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治疗后3 h、6 h PaO_2、PaO_2/Fi O_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 d,治疗组MOD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而两组低血压、ARDS、DIC及2周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合小剂量去甲肾上腺素对脓毒性休克患者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全身氧代谢,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9.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对面部凹陷自体脂肪移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6年3月-2017年11月收治的62例面部凹陷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患者仅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观察组3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73.33%,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身体脂肪吸收率明显高于术后1个月时(P0.05),且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时的身体脂肪吸收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满意度为87.55%,显著高于对照组(70.0%,P0.05)。结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应用于治疗面部凹陷能够有效提高自体脂肪移植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0.
目的 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免疫调节途径的重要因子,是抗肿瘤免疫疗法中重要的靶标之一。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构建PD-L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初步分析其表型。方法 构建Cas9和sgRNA载体,并转录获得RNA,通过显微注射方式将RNA注射到C57BL/6小鼠受精卵中,经过鉴定获得F0代阳性小鼠。F0代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交配获得F1代杂合子小鼠,再通过F1代小鼠自交获得F2代纯合子小鼠品系。随后通过Real-Time PCR和流式实验分别检测PD-L1基因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 Real-Time PCR和流式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型C57小鼠相比,PD-L1纯合子小鼠的PD-L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上的蛋白质表达均有显著性下降,仅测定到本底的信号,证实已成功构建PD-L1基因敲除小鼠品系,为PD-L1体内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