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08篇
  免费   1628篇
  国内免费   257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289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1041篇
  2020年   807篇
  2019年   986篇
  2018年   832篇
  2017年   660篇
  2016年   815篇
  2015年   1251篇
  2014年   1421篇
  2013年   1451篇
  2012年   1791篇
  2011年   1548篇
  2010年   949篇
  2009年   813篇
  2008年   959篇
  2007年   721篇
  2006年   665篇
  2005年   582篇
  2004年   524篇
  2003年   398篇
  2002年   369篇
  2001年   270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0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L Qi  M Cao  P Chen  W Li  D Liu 《Génome》1996,39(1):191-197
A new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designated Pm21, from Haynaldia villosa, a relative of wheat, has been identifi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wheat through an alien translocation line. Cytogenetic and biochemical analyses showed that chromosome arms 6VS and 6AL were involved in this translocation.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recipient wheat cultivar Yangmai 5, the translocation line, and H. villosa with 180 random primers. Eight of the 180 primers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in the translocation line, and the same results were obtained in four replications. Furthermore, RAPD analysis was reported for substitution line 6V, seven addition lines (1V-7V), and the F1, as well as F2 plants of (translocation line x 'Yangmai 5'), using two of the eight random primers. One RAPD marker, specific to chromosome arm 6VS, OPH17-1900, could be used as a molecular marker for the detection of gene Pm21 in breeding materials with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introduced from H. villosa. Key words : RAPD analysis, 6VS-specific marker, Pm21, Erysiphe graminis f.sp. tritici, Triticum aestivum - Haynaldia villosa translocation.  相似文献   
62.
Yiming Qi 《Insect Science》1995,2(2):125-129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larvae of Cerutophyllus farreni chaoi Smit and Allen, 1955 and a comparison is made with the larvae of C. gallinue tribulis Jordan, 1926.
The diagnostic characters of the larvae of the two subspecies are the shape of egg burster, number of mandibular teeth,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the sense organs and setae on the tergites of the thorax and abdomen and number of the setae of anal comb and the strut setae.  相似文献   
63.
张广骅  李杭萍 《遗传学报》1995,22(3):223-229
控制大豆白花亲本籽粒脐色的基因有带R与r之分,带R基因的白花产本与紫花亲本杂交,F1代籽料出现蓝脐性状,其基因型为I-R-W1-tt。当控制脐色的基因有两对相差时(R、r;W1、w1)F2代籽粒脐色分离蓝脐与无色脐之比为9∶7。  相似文献   
64.
大鹏湾反曲原甲藻种群动态机理模型辨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我国南海大鹏湾反曲原甲藻种群动态机理模型,在温度、盐度、溶解氧(DO)、可溶性无机磷(DIP)、可溶性亚硝态氮、可溶性硝态氮和酸碱度(PH值)等7个因子的分析中,辨识出温度为反曲原甲藻的限制因子;种群数量变动中引入自回归平稳随机模拟,并建立3个站位6个层面的6个自回归与非线性回归联立模型,以动态递阶的方式对反曲原甲藻种群动态进行回代,研究模型对实测值的拟合结果,拟合率达81.7%。  相似文献   
65.
用人工合成的丁型肝炎病毒抗原(HDV-Ag)肽建立了检测抗HDV-IgM抗体的ELISA方法,本法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特异性强,与抗HAV-IgM、抗Hk-IgM、抗HBs-IgM、抗HCV-IgI、抗CMV-IgM、抗RV-IgM、类风湿因子(RF)及抗核抗体(ANA)阳性血清均不起反应,且可被2-巯基乙醇阻断而不起反应。经初步临床应用,31例正常人血清抗HDV-IgM全部阴性,28例慢活肝患者检出率为32.1%(9/28),17例慢迁肝患者血清阳性率为11.8%(2/17)18例肝癌和肝硬化病人血清阳性率为22.2%(4/18)这三组病人与正常对照者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此外,抗HDV-IgM阳性血清的ALT值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提示在HDV感染过程中,患者肝细胞进一步受损。实验结果证明,抗HDV-IgM是诊断HDV感染的重要指标,对HDV感染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6.
戊肝病毒活性肽的选择,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戊型肝炎病毒(HEV)编码蛋白序列进行了亲水性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选择亲水性强、具有β-转角与β-折叠的区段,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了HEV基因组3个开读框架(ORF1,ORF2和ORF3)中可能的抗原表位,以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并选出了分别来自HEV3个ORF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与应用前景的3段肽(EH174、EH265、EH36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HEVELISA新型检测试剂盒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戊肝抗体检测试剂盒特异性高、临床符合性好、具有可重复性,在戊肝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妥布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S.tenebrarius)ATCC1792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处理,获得一株产量较高且稳定的菌株UV-59,其抗生素效价比原株提高92.3%对UV_59菌株进行高温处理,得到一株T-541菌株,所产抗生素只有两个组分,比原出发株减少一个组份,不再含有出发株产生的氨甲酸卡那霉素;再对T-541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分别用紫外线和紫外线加氯化锂以及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原生质体,获得四株高产菌株,效价比原株提高115~150%,且稳定。此外还研究了变异菌株的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低棉酚棉籽为高蛋白含油的植物资源,适宜于水溶法制备油及蛋白粉,出油率一般可达95%。  相似文献   
69.
激光诱变选育AC10菜用大青豆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性杂交和激光红宝石辐照交替进行,经10多年的研究、试验、选育出一个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特高的菜用大青豆-AC10。AC10菜用大青豆,系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迟播、产量高、效益好的品种。全生育期110天、80-85天采摘青毛豆、单产鲜毛豆700公斤以上,老豆单产160公斤左右。据农业部谷物测试中心分析,蛋白质含量48.32%,脂肪含量21.36%,合计69.68%。查新结果表明,为国内  相似文献   
70.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