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07篇
  免费   1563篇
  国内免费   2129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276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1082篇
  2020年   810篇
  2019年   946篇
  2018年   848篇
  2017年   630篇
  2016年   861篇
  2015年   1233篇
  2014年   1431篇
  2013年   1460篇
  2012年   1826篇
  2011年   1554篇
  2010年   927篇
  2009年   863篇
  2008年   1013篇
  2007年   827篇
  2006年   777篇
  2005年   654篇
  2004年   591篇
  2003年   472篇
  2002年   428篇
  2001年   343篇
  2000年   286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196篇
  1997年   185篇
  1996年   151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99篇
  1989年   79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4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戊肝病毒活性肽的选择,合成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戊型肝炎病毒(HEV)编码蛋白序列进行了亲水性分析及二级结构预测,选择亲水性强、具有β-转角与β-折叠的区段,采用多肽固相合成法合成了HEV基因组3个开读框架(ORF1,ORF2和ORF3)中可能的抗原表位,以免疫学方法进行鉴定并选出了分别来自HEV3个ORF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与应用前景的3段肽(EH174、EH265、EH362)。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HEVELISA新型检测试剂盒的实验室研究及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戊肝抗体检测试剂盒特异性高、临床符合性好、具有可重复性,在戊肝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妥布霉素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以妥布霉素产生菌黑暗链霉菌(S.tenebrarius)ATCC1792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处理,获得一株产量较高且稳定的菌株UV-59,其抗生素效价比原株提高92.3%对UV_59菌株进行高温处理,得到一株T-541菌株,所产抗生素只有两个组分,比原出发株减少一个组份,不再含有出发株产生的氨甲酸卡那霉素;再对T-541菌株进行原生质体制备,分别用紫外线和紫外线加氯化锂以及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原生质体,获得四株高产菌株,效价比原株提高115~150%,且稳定。此外还研究了变异菌株的形态与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低棉酚棉籽为高蛋白含油的植物资源,适宜于水溶法制备油及蛋白粉,出油率一般可达95%。  相似文献   
104.
激光诱变选育AC10菜用大青豆的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性杂交和激光红宝石辐照交替进行,经10多年的研究、试验、选育出一个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特高的菜用大青豆-AC10。AC10菜用大青豆,系早熟、适应性广、抗逆性强、耐迟播、产量高、效益好的品种。全生育期110天、80-85天采摘青毛豆、单产鲜毛豆700公斤以上,老豆单产160公斤左右。据农业部谷物测试中心分析,蛋白质含量48.32%,脂肪含量21.36%,合计69.68%。查新结果表明,为国内  相似文献   
105.
生态蛇胆美容霜对治疗蠕形螨病及护肤美容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微生态制剂-生态蛇胆美容霜治疗蠕形螨病及其合并症的观察结果。用透明胶带定量计数法检查1131人,其中检出毛囊虫阳性者404例,定居率为35.7%,检出毛囊出共418只。对404例毛囊虫阳性分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实验组251例中只有2例仍为阳性,其余转为阴性。  相似文献   
106.
八角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依据八角科的系统分类和地理分布,结合古植物、古地理和古气候资料,分析和推论八角科的起源地点在劳亚古陆,很可能是在劳亚古陆中南部的温暖湿润山地。八角科的起源时间早于白垩纪末期,很可能在白垩纪中期。八角科的迁移扩散途径是沿山地进行,从西欧进入北美,从北往南,从内陆往沿海。世界现代八角科植物是以东亚成分为主,东亚的横断山至华东一带(20—30°N,98—123°E)为八角科的现代分布中心、现代分化中心和东亚八角科现代原始类群分布中心。八角科曾为古热带湿润山地分布型,现代为东亚-北美分布型;现代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在欧美是因为海浸和冰川作用,在亚洲则是寒化(冰川)和旱化的综合作用,而物种丰富程度则是由于东亚较北美有更多的地理隔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7.
构建了含有pGHcDNA的重组痘苗病毒,用ELISA证明该重组病毒在被感染的h143细胞中,可表达出猪生长激素并将之分泌到培养基中,表达量约为1.05μg/10 ̄6细胞(24h)。用定位免疫化学法进一步证明该病毒可感染小鼠并在小鼠体内表达pGHcDNA。同时还构建了含双拷贝pGHcDNA的重组痘苗病毒,并证明其pGH表达量比单拷贝重组病毒有明显提高,约为1.50μg/10 ̄6细胞(24h)。  相似文献   
108.
湿地松粉蚧夏季数量凋落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命表技术及其相应的控制指数分析方法,对新侵入害虫湿地松粉蚧Oraoellaa-cuta(Lobdell)夏季数量凋落的某些因子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广东南部的新侵入区,夏季高温引起的松梢迅速老化,上代为害以后引起的营养质量的变化、拥挤以及煤污病的严重发生等,均对湿地松粉蚧夏季种群数量的凋落有着明显的影响,其总的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46.89,如果排除这几个因子的作用,下代种群的数量将为当代的46.89倍。  相似文献   
109.
午间强光胁迫下SOD对大豆叶片光合机构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晴天田间大豆叶片Pn与Pr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Pn日变化曲线里双峰型,中午前后降低。Pr随日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至上午11时左右达最大值,然后缓慢下降。普通空气及低氧空气中的AQY均在中午前后降低。SOD活性也有明显的日变化,最高值出现在下午16时左右。强光下喷施SOD抑制剂DDTC明显降低Pn及低氧空气中的AQY;而在低于叶片光合作用饱和光强下喷施同样浓度DDTC则对Pn及低氧空气中的AQY无明显影响。中午前后SOD活性及Pr的增加对于保护光合机构免受强光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