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2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陕西省退耕还林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MODIS-NDVI数据和气象站点资料,通过GIS遥感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陕西省退耕还林后(2000—2012年)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两者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和湿润指数都呈现由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并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000—2012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呈现大幅增加的趋势,陕北地区增加最为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然而部分城市周边地区植被有退化的迹象。2000—2012年湿润指数年际变化波动较大,有上升的趋势,陕南地区增加显著。空间分布上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湿润指数呈指数变化趋势,相关性与植被覆盖度面积取值范围有关,范围取值越大相关系数越高。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受到气候和人为因素影响,陕南地区植被覆盖度与湿润指数的相关性较显著,而受到人为影响比较明显的陕北、关中地区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2.
为小麦旗叶早衰性状的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基础,该试验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宁春4号’和‘宁春27号’杂交得到的128个F10代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307对多态性SSR标记对小麦旗叶早衰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并通过构建整合图谱的方法进行了标记加密。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个控制旗叶早衰性状的加性QTL,位于2A染色体长臂的gwm526和gwm382标记区间内,可解释49.88%的表型变异。经遗传图谱整合后发现,gwm526和gwm382标记之间存在124个SNP标记。  相似文献   
103.
以中晚熟水稻品种"吉粳811"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和2014年在延吉市进行分期播种/移栽试验,分析了吉林省东部地区一季粳稻生长速度和产量对移栽期及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确定该品种在研究地区的适宜播种期和移栽期,以减免低温冷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移栽期的推迟提升了生长季平均气温,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加快,有效生育期缩短,主要生长季内平均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长速率提升19%,生育期缩短5 d左右;吉林省东部地区水稻的适宜移栽温度为日均气温13.0℃,移栽过早或偏晚均导致减产;中晚熟品种水稻在4月18日前后播种、5月26日前后移栽可保证在霜前成熟,且产量高;中晚熟品种水稻移栽至成熟适宜活动积温为2280℃·d左右,活动积温每减少100℃·d,水稻产量下降1095 kg·hm~(-2)(约减产13%);积温不足导致水稻冷害发生,因而减产。  相似文献   
104.
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aurita)的核型尚未见报道过,我们在1982年观察了1只雄性穿山甲核型,现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进行核型分析的穿山甲获自贵州,空运抵京饲养了数日,抽取其静脉血做淋巴细胞培养。培养液的配制是RPMI-1640和小牛血清按4:1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谷氨酰胺溶液。PHA选用Difco PHA M型。培养温度为36℃,培养时间为72个小时。与此同时,我们还取其骨髓细胞作体外短期培养,培养温度为室温,培养时间为2小时。无论是淋巴细胞培养还是骨髓细胞短期培养均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  相似文献   
105.
产铁载体菌株的分离、培养条件优化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背景]微生物菌肥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铁载体是由植物根际微生物产生的一类低分子量金属离子螯合物,可通过螯合Fe3+促进植物生长,因此,筛选具有高产铁载体功能的菌种意义重大.[目的]从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高产铁载体微生物,为开发植物根际促生菌提供种质资源.[方法]采用chrome azurol sulfonate(C...  相似文献   
106.
木姜子属生物碱的研究概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07.
To clarify the role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 and its receptors in hepatocyte growth, we studied the expression of TGF-β1 and its receptors and the sensitivity to growth inhibition by TGF-β1 protein in rat hepatocytes derived from resting and regenerating livers. In hepatocytes derived from resting livers, mRNAs for TGF-β type II receptor (TβR-I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mannose 6-phosphate receptor (IGF-II/M-6-PR), and TGF-β1 increased with time in primary culture. The cell surface TGF-β receptor proteins (TβR-I, II, and III), examined by the receptor affinity-labeling assay using 125I-TGF-β1, also increased, especially after 48 hr of culture. Hepatocyt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inhibition of DNA synthesis, when the TGF-β1 protein was added at later times in culture, corresponding to the presence of increased TGF-β receptors. In hepatocytes from regenerating livers after a partial hepatectomy (PH), an increase of TβR-I, TβR-II, TβR-III, IGF-II/M-6-PR, and TGF-β1 mRNAs was found, compared with hepatocytes from resting livers. Similarly, using TGF-β receptor affinity-labeling assay, hepatocytes from PH livers were found to have an increase in TβR-I, II, and III proteins, with a peak at 4 days post-PH, compared with hepatocytes from resting livers. When TGF-β1 protein was added for a short period (6 or 24 hr) after cell attachment to hepatocyte cultures, it inhibited DNA synthesis more effectively in hepatocytes from regenerating compared with resting livers. Our results show that hepatocyte TGF-β receptors and sensitivity to growth inhibition by TGF-β1 protein change together and are modulated during liver regeneration, as well as during the conditions of primary culture. J. Cell. Physiol. 176:612–623, 1998. © 1998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08.
为研究马醉木叶中的二萜成分及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该研究根据薄层色谱显色特征,使用硅胶、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与纯化,并通过波谱数据(NMR和MS)分析且结合文献报道数据进行对比,鉴定了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同时采用Ellman法首次对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马醉木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二萜化合物,分别是pierisformoside F (1)、3-epi-grayanotoxinⅩⅧ(2)、3-epi-grayanotoxin B (3)、asebotoxin-X (4)、pierisformosin B (5)、asebotoxinⅢ(6)、rhodojaponinⅢ(7)和pierisformosin C (8)。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表现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综上表明,马醉木中含有丰富的二萜成分和活性成分。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马醉木的化学成分多样性,为其后续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更多的活性成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9.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superoxide dismutase)是植物中一种主要的抗氧化酶,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及抗衰老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基因芯片数据中筛选获得小麦Cu/Zn-SOD基因的EST序列,通过序列比对后拼接得到小麦Cu/Zn-SOD的候选基因,利用PCR技术在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材料BS366中克隆并获得该基因。通过对Cu/Zn-SOD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拥有连续且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495bp,编码164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该蛋白具有保守的Cu/Zn-SOD功能结构域与典型的Cu/Zn-SOD三维结构,且定位于细胞质中。通过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L.)Beauv.)和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Cu/Zn-SOD蛋白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分别为89%和9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小麦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异性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根、茎、叶、雌蕊、雄蕊、颖壳中均有表达,属于组成型表达,且在小麦的地上部含叶绿体的组织中含量较高;同时受多种胁迫诱导,可能参与了多种胁迫诱导调控途径。通过对该基因在不同育性环境中BS366育性转换期花药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可育环境下,在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和减数分裂期的表达量分别约为对照的8倍与16倍;而不育环境下,该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因而推测,小麦Cu/Zn-SOD基因可能参与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BS366的育性调控。本研究为深入研究Cu/Zn-SOD基因在小麦中的作用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0.
鼩鼱类动物多样性丰富,但因体型小、外形相似使其物种鉴定比较难。本文利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对鼩形目鼩鼱科6 个物种背部针毛的鳞片和髓质微观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6 种鼩鼱鳞片结构类型分为花瓣型、椭圆型、斜长方型、长戟型、竹节型、草芽型、波浪型、平滑型、锯齿型9 种类型,具有种的特异性,能 够用来鉴定这6 个鼩鼱物种;而髓质结构类型多数表现为条纹型,不能单独用来鉴定物种。鼩鼱针毛的鳞片微观结构作为鼩鼱科动物的分类指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