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6篇
  免费   224篇
  国内免费   108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87篇
  2008年   168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4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88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961.
【背景】豚草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草,在江西南昌地区普遍发生。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是很有利用前景的豚草天敌,而有关这2种天敌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尚不明确。【方法】2009年6月25日分别按广聚萤叶甲0.7头.株-1和豚草卷蛾0.4头.株-1的密度在江西南昌豚草入侵地同时释放2种天敌,并于8月4日~9月13日,每隔10d调查广聚萤叶甲各虫态的数量、豚草卷蛾虫瘿数、豚草的株高和死亡株数。【结果】释放前期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释放7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90.14%,天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释放80d后,豚草植株死亡率达到100%。此外,在整个调查期间,天敌释放区豚草株高增长缓慢,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区。【结论与意义】广聚萤叶甲和豚草卷蛾在江西南昌地区田间对豚草的联合控制效果显著,宜在江西大规模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62.
[目的]更好地发掘内生菌资源,建立有效的植物内生放线菌分离方法.[方法]比较不同消毒剂和消毒程序、样品预处理、选择性分离培养基等分离内生放线菌的效果,通过形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种鉴定.[结果]用5%的次氯酸钠处理样品4-7 min消毒效果最好;100℃处理样品15 min能较好地减少真菌和细菌的干扰.丙酸钠、琥珀酸钠等培养基分离放线菌出菌率较高且类群多样性丰富.[结论]植物样品表面消毒干燥后,100℃处理15 min,用无菌搅拌杯打碎,直接撒植物于分离培养基中的分离方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63.
以接种Glomus mosseae的滨梅幼苗为试材,研究了AM真菌对2.0%NaCl胁迫下滨梅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NaCl胁迫下滨梅幼苗叶片H2O2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接种菌幼苗叶片H2O2含量显著低于未接种苗的。NaCl胁迫下菌根苗叶片抗氧化酶(APX、DHAR和GR)活性、AsA和GSH含量、氧化还原力(AsA/DHA值和GSH/GSSG值)均显著高于未接种苗。这表明,NaCl胁迫下,AM真菌能促进滨梅叶AsA-GSH循环快速有效地运转,维持体内抗氧化物质较强的再生能力,从而提高抗氧化胁迫能力,菌根苗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64.
M/o基因家族是植物重要的抗病基因。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木薯基因组数据库,从中共鉴定出21个M/o成员,其中20个具有完整序列,1个只有部分序列。对其中20个具有完整序列的基因与其他物种的Mlo基因进行聚类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木薯Mlo基因家族分为6类(I~VI),其中4类都包括有来自拟南芥的Mlo基因,第vI类只包括2个木薯Mlo基因,可能是木薯中特有的一类Mlo;6个木薯Mlo与已知的抗病Mlo基因分别聚在第1V和第V类,这6个基因可能是木薯基因组中具有抗病功能的Mlo。对所有的木薯Mlo蛋白进行结构分析发现,除了MeMl020外,其他蛋白均具有6~8个跨膜结构,其中3个蛋白具有N端信号肽。  相似文献   
965.
化石植物中文名的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石植物的中文名, 即化石植物学名的中文译名, 在古植物学、植物演化生物学专业领域和科学普及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长期以来对化石植物中文名重视程度不够且拟订时缺乏统一的标准, 导致各种文本中化石植物的中文名比较混乱, 不利于古植物学知识的传播及科学普及。本文通过统计中文古植物学综合性文献和教材中的化石植物中文名, 梳理出化石植物中文名拟订方面出现的一些包括同物异中文名、中文名重名、音译拗口和存在生僻字的使用等常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提出应尽快制定出一套规范统一的化石植物中文名拟定方案, 编写和出版化石植物拉汉词典及相应网络查询系统等, 从而统一和规范化石植物的中文名, 同时也可为化石动物中文名的拟订方案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966.
为了揭示牡丹切花能量调控规律及其与切花瓶插品质的关系,以发育至二级状态的‘洛阳红’切花为试材,研究高能荷水平(大田自然生长,FNG)和低能荷水平(自然生长采后5~6 ℃贮藏15 d,PCS)状态下切花瓶插品质与能荷以及能量代谢的敏感基因SnRK1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FNG(高能荷)相比,PCS(低能荷)明显加快瓶插过程中牡丹切花开放和衰老进程,显著缩短瓶插寿命和减小最大花径,并提早呼吸跃变峰值,提高呼吸速率,加快蔗糖降解,导致花瓣琥珀酸脱氢酶(SDH)和线粒体复合体Ⅳ(CCO)活性下降加快,造成ATP和EC水平快速下降,引起PsSnRK1的表达水平上调时间提前,表达水平提高。(2)PsSnRK1 基因能够对牡丹花瓣能量匮乏快速响应,能荷水平下降可诱导 PsSnRK1基因表达上调。研究发现,冷藏后花瓣能荷水平下降是导致牡丹切花瓶插过程中花朵快速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花瓣能量状况在调控牡丹切花瓶插品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为通过调节牡丹切花能量水平提高切花瓶插品质提供一种新策略。  相似文献   
967.
968.
濒危物种价值评估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本文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翅果油树为例,从利益相关者视角作为切入点,基于选择实验法评价其偏好和支付意愿(WTP),进而探讨生态补偿机制。基于管理部门、企业和农户三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分析确定了5个翅果油树的物种属性,即种植面积、产品分类、树苗品种、保护投入和农户收益。运用随机参数Logit模型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对不同物种属性变量的偏好和支付意愿。结果表明: 受访者对“保护增加投入”偏好最强和支付意愿最高,每户为331.00 yuan·a-1;对产品开发的“高低端产品同时开发”和“高端产品开发为主”变量偏好次之,WTP分别为每户242.71和227.57 yuan·a-1;对“农户收益”、“保护投入不变”、“树苗品种”和“种植面积”由强到弱依次表现出一定的偏好及支付意愿;而对“保护不投入”和“低端产品开发为主”偏好最弱且WTP为负值。通过直接和间接补偿方式对补偿客体(翅果油树及其生境)实施生态补偿,得到的补偿剩余价值为每户每年285.62元。  相似文献   
969.
杀线虫芽孢杆菌发酵条件优化及大孔树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芽孢杆菌 SMrs28分离自草原毒草瑞香狼毒根际土壤,其代谢产物有明显的线虫触杀活性。为了确定该菌株的最优发酵条件及初步纯化活性成分的树脂类型,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试验对大孔树脂类型进行筛选。结果表明: SMrs28菌株的最优发酵条件为:以葡萄糖和酵母粉作为最佳碳源和氮源,发酵时间48 h,接种量10%,温度28 ℃,转速180 r·min-1,150 mL的三角瓶装液量30 mL,初始pH 7.2。静态吸附试验表明,大孔吸附树脂D101对发酵液中活性成分的吸附和解吸效果显著优于XAD-4、HP20和AB-8,其解吸液的杀线虫活性明显提高。发酵条件的优化和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明显提高了发酵液的杀线虫活性,为进一步分离纯化该菌株的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为微生物杀线虫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0.
张世雄  秦瑞敏  杨晓艳  温静  徐满厚 《广西植物》2020,40(12):1860-1868
山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究吕梁山草本群落不同尺度物种多样性(αβγ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法在吕梁山从北向南选取管涔山、关帝山、五鹿山,并对每个山地划分出高、中、低3个海拔梯度,对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 β多样性中Cody指数在1 900~2 000 m间出现峰值,而Bray-Curtis 指数出现最小值,表明1 900~2 000 m海拔带是草本群落物种更新速率和组成变化较快的过渡地带; γ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也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R2=0.406,P<0.01)。(2)海拔对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 海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物种的α多样性,其中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温度、湿度影响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吕梁山草本群落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多表现为 “中间膨胀”变化格局,海拔变化是影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