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8篇
  免费   602篇
  国内免费   152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81篇
  2020年   240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238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362篇
  2014年   426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73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13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25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3篇
  1969年   4篇
  196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31.
AxenicTrentepohlia odorata was cultured at three different NH4Cl levels (3.5 × 10–2, 3.5 × 10–3, 3.5 × 10–4 M) and three different light intensities (48, 76, 122 µmol m–2 s–1). Chloride had no effect on growth over this range of concentration. High light intensity and high NH4Cl concentration enhanced the specific growth rate. The carotenoid content increased under a combination of high light intensity and low N concentration. WhenD. bardawil was exposed to the same combination of growth conditions,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its carotenoid content. The light saturation and the light inhibition constants (K s andK i, respectively) for growth, and the saturation constant (K m) for NH4Cl were determined. TheK s andK i values were higher inT. odorata (66.7 and> 122 mol m–2 s–1, respectively) than inD. bardawil (5.1 and 14.7 µmol m–2 s–1, respectively). TheK m value determined at 122 µmol m–2 s–1, however, was lower inT. odorata (0.048 µM) than inD. bardawil (0.062 µM).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相似文献   
32.
基于此前辽宁省爬行动物调查资料和分类学研究,结合近年来野外调查进展,对辽宁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区系进行修订,并报道辽宁省蛇类新记录二种——乌梢蛇(Ptyasdhumnades)和黑头剑蛇(Sibynophischinensis)。根据从辽宁省凌源市野外获得的影像资料进一步确认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在辽宁省的分布。另依据采集自葫芦岛市的1号王锦蛇(E. carinata)标本对该种在辽宁省的分布予以补充描述。截至2023年5月,辽宁省记录爬行动物2目11科21属37种,其中,龟鳖目3科4属5种,有鳞目蜥蜴亚目3科5属10种,蛇亚目5科12属22种。爬行动物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此外,有15个物种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第三卷爬行动物》评估为受威胁物种。根据辽宁省爬行动物最新分布信息,将辽宁省划分为6个动物地理省,分别为辽东山地丘陵省、辽东半岛山地丘陵省、辽河平原省、努鲁儿虎山北麓丘陵台地及西辽河沙地省、辽西山地丘陵省和冀辽山地省,其中,冀辽山地省为本研究中新增动物地理省。扩大原辽东半岛丘陵省涵盖范围,并将其名称修订为“辽...  相似文献   
33.
生物脱氮是由微生物主导的地球氮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主要包括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等过程。在微生物联合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氮及氨氮经一系列作用转化为氮气,这种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的处理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以信号分子为媒介通过改变菌群密度和周围环境变化来调节微生物的各种行为。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调控QS信号分子在生物脱氮中具有应用潜力。本文介绍了各种信号分子类型,从基因组学、实际应用等方面综述了各类信号分子以及检测方法,同时针对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 homoserine lactones,AHLs)类信号分子在生物脱氮中的作用进行详细介绍。然而不足之处在于信号分子研究只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仅仅研究了单一信号分子对生物脱氮的影响。未来可将信号分子应用于实际污水,研究多种信号分子共同作用以及多种微生物之间的QS现象。  相似文献   
34.
【背景】甲烷氧化菌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湖高寒湿地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但目前有关该地区甲烷氧化菌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究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特征与驱动因素。【方法】以青海湖流域内的小泊湖沼泽湿地、鸟岛湖滨湿地、瓦颜山河源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甲烷氧化菌进行检测。【结果】3种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甲烷氧化菌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鸟岛湖滨湿地与瓦颜山河源湿地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小泊湖沼泽湿地与二者的甲烷氧化菌α多样性的差异不显著(P>0.05)。LEfSe分析表明,不同类型高寒湿地共存在40个差异菌群,尤以瓦颜山河源湿地差异菌群数量最多,从门到属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甲烷氧化菌菌群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电导率。【结论】整体而言,青海湖3种类型高寒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甲烷氧化菌群落多样性均存在差异,且部分菌群的相对丰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35.
【背景】粮食在生长和收储期极易受到病原真菌或产毒真菌的污染,造成严重的损失。众多实践证明木霉属(Trichoderma)可以有效防治植物病原真菌。【目的】鉴定和筛选能有效抑制粮食常见危害真菌的木霉生防菌株,开发生防菌剂,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方法】从粮食上分离筛选出35株木霉,通过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形态学观察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利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对粮食常见危害真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结果】35株木霉分属于8个种,分别为非洲哈茨木霉(Trichodermaafroharzianum)、类棘孢木霉(Trichodermaasperelloides)、 Trichoderma amoenum、近深绿木霉(Trichoderma paratroviride)、Trichoderma obovatum、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东方木霉(Trichodermaorientale)和深绿木霉(Trichodermaatroviride)。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8种木霉对于粮食上分离到的10种危害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非洲哈茨木霉(T.afroharzi...  相似文献   
36.
L-甲硫氨酸又名L-蛋氨酸,是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之一,在饲料、医药、食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M2(Escherichia coli W3110?IJAHFEBC/PAM)为出发菌株,以模块化代谢工程策略构建了一株L-甲硫氨酸高产菌株。首先通过过表达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etF)和筛选不同来源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hydroxymethyltransferase,GlyA),增强了一碳模块甲基供体的生成,优化了一碳模块。随后针对一碳模块的前体供应,过表达了胱醚裂解酶(cysteamine lyase,MalY)和半胱氨酸内运基因(fliY),有效地提高了L-高半胱氨酸和L-半胱氨酸的供应。最终摇瓶发酵L-甲硫氨酸的产量由2.8 g/L提高至4.05 g/L,5 L发酵罐中达到18.26 g/L。研究结果表明,一碳模块对L-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细胞内通过优化一碳模块,可以实现L-甲硫氨酸的高效生物合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发酵生产L-甲硫氨酸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7.
汉族ABO血型的皮纹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对芜湖地区382例(男220人;女162人)汉族ABO血型的皮纹特征进行了分析,其中O型130人,A型113人,B型101人,AB型38人。分析比较了指纹类型、指纹组合格局、指嵴纹计数、掌嵴纹计数、atd角,掌部真实花纹,掌褶纹和拇趾球纹等项参数,结果表明,ABO各血型的皮纹参数间有若干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38.
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是川中盆地森林主要类型,林下植物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采取典型抽样法,调查分析云顶山柏木人工林现存密度[1 100株·hm-2(A)、950株·hm-2(B)、800株·hm-2(C)、650株·hm-2(D)、500株·hm-2(E)]的林下灌、草优势种群Shannon生态位宽度(Bsw)、Levins生态位重叠值(Oik)以及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均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从生态位特征探究林下植物优势种群对不同林分密度的响应,明确相对适宜的林分密度,分析不同林分密度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群落与环境的关系,筛选出现存相对最优林分密度,为柏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保育和森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草本植物38科72属94种,灌木42科65属99种,物种数量随柏木密度的减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在柏木密度为650株·hm-2时达到峰值。(2...  相似文献   
39.
天然产物抗氧化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简介了近十年来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概况,讨论了天然产物抗争氧化活性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0.
胀果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继前文工作,本文报道从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根及根茎用95%乙醇渗滤后的提取部分中获得的另外五个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经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胡萝卜甙(Daucosterol)、甘草查尔酮甲(Licochalcone A)、β-谷甾醇(β-Sitosterol),异芒柄花甙(Isoononin)和4',7一二羟基黄酮(4',7-Dihydroxy-flavone)。其中胡萝卜甙和异芒柄花甙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药理实验表明,甘草查尔酮甲对H_2O_2诱异的溶血有极好的抑制作用(97.3%),但甘草甙在三个体外氧化体系中都没有明显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