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6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14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268篇
  2011年   229篇
  2010年   233篇
  2009年   248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200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0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3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4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4篇
  195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用不同比生长速率μ的毕赤酵母探讨其表达外源重组蛋白的差异性,通过起始pH值、甲醇诱导浓度和周期、菌体浓度、装液量等实验,优化具有较高μ的对数生长期毕赤酵母表达rhIFNω的摇瓶条件。结果表明,μ对毕赤酵母表达rhIFNω有显著影响。μ为0.1612h-1的毕赤酵母表达rhIFNω最高为558mg/L,较μ为0.1321、0.0505和0.0052h-1的毕赤酵母分别提高50%、68%和99%。对数生长期的毕赤酵母表达rhIFNω的最适摇瓶表达条件为:250mL摇瓶装入30mL BMMY,控制菌体浓度达到200~300g/L(WCW),起始pH值自然,每24h添加甲醇15g/L一次,诱导表达周期为4d。通过表达条件的优化,rhIFNω的表达量达到1070mg/L,较优化前提高149%。  相似文献   
992.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得到预测为几丁二糖脱乙酰酶的基因(Dacph,PH0499),将其克隆入表达质粒pET15b,并在E.coliBL21_codonPlus(DE3)_RIL中表达获得可溶的Dacph重组蛋白(31.6kDa),TLC分析证明Dacph能够脱去N_乙酰氨基葡萄糖及几丁二糖的一个乙酰基,并与氨基葡萄糖苷酶(BglAPh)共同作用水解几丁二糖生成氨基葡萄糖,从而被命名为一种几丁二糖脱乙酰酶。与Pyrococcus horikoshii中外切氨基葡萄糖苷酶等共同作用,Dacph可能在嗜热球古菌独特的几丁质降解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拟南芥中PLC4基因的超表达对花粉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salk库中取得1种PLC4基因突变体,PCR检测表明其T—DNA插入位点比网上的位置有235bp的偏差,在PLC4基因的3’非翻译区,位点的插入造成该基因的超表达。表型分析表明,该突变株的花粉形态与野生型有差异。推测该基因的超表达对花粉发育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寄主对豆野螟的药剂敏感性和体内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MarucatestulalisGeyer幼虫对3种药剂敏感性的差异,及其体内4种解毒酶活性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的敏感性差异显著,豇豆>四季豆>扁豆;对茚虫威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豆野螟体内4种酶活性都发生了变化,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活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豇豆>四季豆>扁豆;但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之间不具有显著差异。推测:取食扁豆的豆野螟体内产生对高效顺反氯氰菊酯和灭多威具有一定解毒作用的物质;而取食豇豆的豆野螟产生的某种物质对茚虫威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4种酶在其对茚虫威的解毒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潘科  黄炳球  侯学文 《昆虫知识》2006,43(5):728-730
采用经修改的半纯人工饲料配制营养液及自制饲养装置来人工饲养豆蚜Aphis craccivoraKoch。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营养液及自制饲养装置饲养豆蚜)存活率高,且操作简单、饲养装置、条件容易达到,能满足对蚜虫等同翅目昆虫生物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996.
基于生理生态过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期模拟模型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测试研究I 模型BarleyGrow,采用4个生态区(南京、扬州、武汉、昆明)、10个大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顶端发育和物候期资料,对BarleyGrow、YDmodel和SUCROS模型进行对比检验和评价.利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确定各品种的遗传参数,提高了应用程序求算参数的精度.从模型的整体预测效果来看,BarleyGrow对不同地区、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的各顶端发育和物候期预测准确而稳定,均方差RMSE在1.06~7.94d之间,而YDmodel为6.26~13.35d,SUCROS为11.22~20.28d.各参试品种对BarleyGrow中灌浆期基点温度、生理春化时间、临界日长、最短苗穗期4参数反应敏感.经改进的生理发育时间(PDT)模拟模型(BarleyGrow)对中国广大地区不同温光条件下的大麦顶端发育和物候发育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尤其对药隔期、二裂期、毛状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的模拟精度高而稳定,表现出较强的机理性以及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997.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的动态和损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土壤可溶性有机N(SON)的动态和损失,及其与土壤微生物量N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土壤SON是稻田土壤主要的可溶性N,其中处理CK,RD和RF土壤SON库分别为121.16, 109 30 和113.71 kg/hm2,高于土壤无机N库.(2)土壤SON与土壤可溶性无机N显著正相关(p<0.01);在水稻生育期间,土壤SON含量随水稻的生长而逐渐降低;同时由于鸭和鱼的存在,处理RD和RF土壤SON含量显著低于处理CK;土壤SON与水稻累积吸N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水稻生长强烈影响着土壤SON.(3)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水各形态N含量最大;溶解性有机N(DON)是稻田渗漏水N素的主要形态;同时,统计分析显示,相对于处理CK,RF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显著降低,RD土壤SON的下渗淋失量则略为降低.(4)水稻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N不断地变化着,此外,由于鸭和鱼的存在,相对与处理CK,处理RD和RF土壤显著的提高了土壤MBN.同时,由于水稻吸收和N的淋失,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SON不相关.总之,在水稻生长期间,土壤可溶性有机N受水稻吸N、微生物吸N与分解和N淋失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8.
鹄沼枝额虫是一种淡水小型甲壳动物,主要以细菌、有机碎屑和单胞藻等为食.用豆腐、虾片、米糠、大豆、面粉、小球藻6种饵料培养鹄沼枝额虫幼体,经11d培育,结果显示,不同饵料对鹄沼枝额虫生长、成活率有显著影响.方差分析表明,虾片组的鹄沼枝额虫体长增长显著优于其他5种饵料组(P<0.05);小球藻组的鹄沼枝额虫成活率显著高于米糠、豆腐和面粉组(P<0.05),但与虾片和大豆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虾片培养的鹄沼枝额虫较其他5种饵料提早1-2d产卵,且初次产卵量和卵径均为最大.用虾片、大豆、米糠、虾片+米糠、大豆+米糠5种饵料投喂性腺刚开始发育的鹄沼枝额虫,经27d培育,结果表明,不同饵料组间的鹄沼枝额虫生殖力差异显著.虾片+米糠培育的鹄沼枝额虫生殖总量显著高于米糠和大豆(P<0.05),而与虾片和大豆+米糠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虾片和虾片+米糠是培养鹄沼枝额虫的优质饵料,对其生长和种群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石爬鮡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爬铫(Euchiloglanis spp.)属Euchiloglanis Regan,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铫科(Sisoridae),是在高山峡谷,陡坡急流,枯洪流量悬殊的环境中底栖生活的小型冷水性淡水鱼类,是鰋鮡鱼类中除原鮡(Glyptosternum)外最原始的种类,主要分布于青海、四川、云南、西藏的金沙江、岷江水系干支流,海拔1800-3600m处.  相似文献   
1000.
WSSV对锯缘青蟹的致病性及血清酶指标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俗称青蟹,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蟹类.近年来,浙江、福建、广东等青蟹主要养殖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青蟹病害.对浙江省养殖青蟹的发病原因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us,WSSV)与青蟹发病存在较大相关性.为进一步研究WSSV对青蟹的致病性和发病机理,作者采用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除菌过滤液,以1:10-1:10000稀释度注射感染青蟹,结果表明1:10、1:100感染组的青蟹死亡率达100%,1:1000感染组死亡率为66.7%,1:10000感染组死亡率为38.9%.根据攻毒悬液的病毒浓度计算出WSSV对青蟹的LD50为1.19×104拷贝/只(7.93×103拷贝/g组织);取WSSV感染青蟹血淋巴进行PCR检测,攻毒死亡青蟹的WSSV检出率为100%,表明WSSV对青蟹有很强的致病力.分析病毒感染濒死蟹的血清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GPT)、符草转氨酶(GOT)等主要酶指标,发现病毒感染青蟹的PO、POD和SOD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LP、GPT和GOT的活力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用WSSV单克隆抗体对感染蟹进行免疫组化分析,发现WSSV主要侵染青蟹的鳃、甲壳下表皮、心脏、肠、胃等组织的上皮细胞,尤其以鳃上皮细胞损害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