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67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解黑莎草(Gahnia tristis)在南方红壤侵蚀区的适应状况,测定了长汀县红壤侵蚀区的黑莎草叶片、根系的功能性状及土壤理化性质,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黑莎草叶片与根系功能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黑莎草叶片表型性状在冬夏季间存在显著差异,叶长、叶宽、叶组织密度和叶绿素表现为夏季显著大于冬季,根系表型性状则更具稳定性,冬季的根系养分含量均高于夏季,养分的分配上叶片养分高于根系养分。叶组织密度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比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根组织密度与比根长和比根面积均呈显著负相关,叶片和根系养分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碳、氮、磷含量是影响黑莎草功能性状主要因子。因此,黑莎草可通过调节功能性状以适应环境变化,可作为地带性植物应用于南方红壤侵蚀区的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92.
太阳辐射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得以维持并发展的基础, 对森林中的辐射传输过程进行建模对于理解森林生态系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三维辐射传输模型的迅速发展使得冠层辐射能量分布格局与动态的准确模拟成为可能。为更好地理解三维辐射传输模型以使其更有效地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该文从模型的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3个角度展开论述。首先简要介绍了辐射度方法、光线追踪法等森林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常用的原理及目前代表性的模型, 然后总结了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在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最后对模型未来如何通过提高易用性、增加多模型耦合等方式更好地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研究进行了展望。随着森林生态系统大数据的积累与过程模型的不断完善, 三维辐射传输模型将在未来森林生态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由于压迫、牵引、切割、缺血等原因引起的外周神经细胞损伤或坏死的疾病。周围神经损伤病理学变化包括轴浆运输受损、轴突变性、施万细胞损伤、节段性脱髓鞘和完全瓦勒氏变性。神经损伤后修复成为了现代医学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本文对干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新型材料和生物电刺激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机制做了综述,并且对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4.
中华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特种经济动物。近年来,中华鳖养殖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中华鳖生物学的研究,研究成果相继报道。现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以利于了解中华鳖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详细资料。1 形态、解剖与...  相似文献   
95.
为了揭示多拷贝基因的进化方式,对濒危植物木根麦冬(Ophiopogon xylorrhizus Wang et Dai)3个居群、6个个体的294个5S rRNA基因拷贝及其姐妹种林生麦冬(O.sylvicola Wang et Tang) 的45个拷贝进行了DNA测序和序列分析,并以这个迄今发表的最大的单个物种的5S rDNA基因数据,以PAUP程序重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所得序列呈高度多样性,长度变化在307-548碱基之间,仅13对(3.8%)相同,序列分化指数较高:木根麦冬是0.078,林生麦冬是0.032,两物种间是0.149;2)100%的统计值支持两物种的5S rRNA基因分别来自于祖先种的一个拷贝,即“建立者拷贝”,这个拷贝在物种形成之后进行了一系列连续的扩增,形成一个直系的基因家族,而祖先种的其他拷贝在物种形成后被丢失;3)不同拷贝是独立进化的,序列间的一致化过程很弱,这在串联重复的rRNA基因中是罕见的;4)木根麦冬居群间曾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使5S rRNA基因的许多拷贝扩散于不同居群,维持着种内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可以认为是某些近期发生的变化,阻止了居群间的基因交流,导致该物种广泛的自交,发生自交衰退,并最后导致濒危。  相似文献   
96.
根据植物偏爱密码子优化设计、合成纳豆激酶基因sNK,利用重叠延伸PCR法在其中插入番茄果实特异性表达基因E8的第一内含子构成sNKi基因,通过农杆菌渗透法将这两种基因渗入到烟草NC89叶片中并实现瞬时表达。通过RT-qPCR法将两种基因在烟草叶片中转录水平的表达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基因在烟草叶片中均表达,且sNKi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NK基因;通过纤维蛋白平板法在两种基因的瞬时表达样品中均能检测到纤溶酶活性,表明目的基因在烟草叶片中可正常翻译并表现出溶栓活性,且sNKi基因在翻译水平的表达量显著高于sNK基因。表明内含子对人工合成的纳豆激酶基因的瞬时表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筛选50株白假丝酵母菌基因缺失菌,寻找出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进一步探究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致病机制。方法利用培养生物被膜的方法筛选50株基因缺失菌;利用XTT法验证所筛选出的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被膜形成缺陷;进一步观察ORF19.2500基因缺失菌生长、菌丝形成。结果用XTT法证明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生物膜形成缺陷,且生长曲线和滴琼脂平板的方法均提示其生长速率减慢。在spider培养基上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不能诱导菌丝形成,但在YPD+10%小牛血清则菌丝形成正常。结论白假丝酵母菌突变株orf19.2500可利用spider培养基缺陷而影响其酵母、菌丝二态性的转化,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98.
灵长类动物因与人类在遗传、生理和神经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而使其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构建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研究疾病发病机理和探索潜在治疗手段的重要途径,而通过基因编辑的方法获得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研究一些遗传性疾病最可靠的方法。灵长类动物基因编辑技术先后经历了传统的转基因和精准基因打靶两个时代。对近年来灵长类动物基因编辑研究进行综述,重点介绍最新的利用核酸酶技术进行精准基因编辑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9.
全球变化已对陆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明确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机制是实现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利用的前提.联网实验是理解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对全球变化要素响应和适应的重要手段.科学的顶层设计有利于实现联网数据间融合、比对以及分析,进而支撑普适性生态学理论的发展.本文从全球变化联网控制实...  相似文献   
100.
我国沿海缢蛏群体遗传结构的mtDNA-CO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我国沿海共计9个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地理群体的197个样本,分别是北部组群的3个群体:辽宁省庄河群体(ZH),天津市汉沽群体(HG),山东省海阳群体(HY);中部组群的3个群体:江苏省盐城群体(YC),上海市崇明县东滩群体(DT)和堡镇群体(BZ);以及南部组群的3个群体:浙江省宁波群体(NB),浙江省台州群体(TZ)以及福建省宁德群体(ND)。利用线粒体COⅠ标记分析了9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结果表明,在共计197个个体中检测到125个单倍型和96个变异位点,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位于2.1764~7.4970之间,其中中部组群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AMOVA分析结果显示,组间遗传变异量占总变异的80.27%,18.74%来自于群体内,只有0.99%来自于组内群体间。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位于0.0219~0.8706之间,不同群体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分化,尤其是中部群体与其他群体间遗传分化值达到了0.8以上,为极高度分化。遗传距离和聚类结果显示,北部3群体和南部3群体首先聚在一起,之后与中部3群体聚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