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170篇
  国内免费   6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1.
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高秀宏  李敏  卢萍  吕桂芬  牛艳芳 《生态学报》2019,39(10):3586-3596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先锋树种白桦的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桦根际土壤细菌隶属于28门、90纲、126目、213科、286属,在3个采样地中排名前8的优势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大于1%,分别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各样地中前3个门的相对丰度之和均在60%以上。对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指数、门水平的聚类热图以及PCoA聚类结果的分析表明,3个采样地中,小井沟(B2)和哈达门森林公园(C2)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的物种组成更为接近,与井儿梁(A2)的物种组成有一定差异;且小井沟和哈达门森林公园的物种多样性及丰度(ACE指数)显著高于井儿梁,表明细菌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有明显差异。对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RD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白桦根际土壤细菌的影响顺序为:全氮TN酸碱度pH含水量WC速效钾AK硝态氮NN铵态氮AN有机质OM有效磷EP,其中,TN、pH和WC是白桦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和影响因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2.
西沟湾1号旧石器地点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官厅镇珠窝园村,埋藏于永定河右岸第二级阶地后缘。2015年8-9月对该地点进行试掘,揭露面积约27m2,出土232件石制品和19件动物化石。石制品原料以粗面岩为主,应为就地取材;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等,标本大小总体以小型为主;石核剥片均采用硬锤锤击法。石制品的类型和技术特征显示其总体属于石片石器技术体系。结合遗物和堆积状况,推测西沟湾1号地点为一处原地埋藏类型的临时性石制品剥片场所。依碳十四年代测定,初步推断该地点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  相似文献   
73.
筛选出高效降三酰甘油降胆固醇菌株,为新型药物、食品的制备提供优良菌株。从样品中筛选分离出酵母菌株,并测定菌株降三酰甘油能力,采用磷硫铁比色法测定菌株降胆固醇能力,通过耐酸、耐胆盐及毒性实验研究菌株各项性能,通过生理生化及26S rDNA法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试验筛选出1株高效降脂降胆固醇酵母菌EAM-ZT003T,降三酰甘油能力高达80.2%,菌株具有很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为期42 d的小鼠毒性试验发现,小鼠未出现异常体征,未发现异常死亡,且解剖观察各器官一切正常,菌株经26S rDNA鉴定为解脂亚罗酵母菌(Yarrowia lipolytica)。  相似文献   
74.
75.
为探讨不同加气灌溉施氮模式下设施甜瓜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湿度的关系,本研究采用密闭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加气灌溉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CO2和N2O排放进行监测,并分析了加气灌溉对不同施氮量下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试验采用加气灌溉(AI)和不加气灌溉(CK)两种灌溉方式,施氮量设不施氮(N1)、传统施氮量的2/3(150 kg·hm-2,N2)和传统施氮量(225 kg·hm-2,N3)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加气灌溉土壤CO2和N2O排放量高于不加气灌溉处理,但是差异不显著;相同灌溉模式下,CO2和N2O排放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施氮量是土壤CO2和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加气灌溉条件下,不同施氮处理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呈显著正相关,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加气减氮处理在氮肥减少1/3的情况下,甜瓜产量提高了6.9%,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增温潜势值从9544.82 kg·hm-2下降到9340.72 kg·hm-2.综上,通过加气灌溉减少氮肥施用量来抑制农业生产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姜黄素调控Keap1-Nrf2-ARE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过度训练所致脾脏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机制。方法:7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n=12)、过度训练组(OM组,n=11)、姜黄素+过度训练组(COM组,n=14)。C组不进行任何运动干预,OM组、COM组大鼠进行8周递增负荷游泳训练。训练期间,COM组以200 mg/(kg·d)、5 ml/kg姜黄素进行灌胃,其他组灌胃等体积0.5 %羧甲基纤维素纳助溶剂。末次训练后24 h,称重计算脾脏指数,光镜观察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取血液、脾脏组织检测相关生化指标。结果:C组大鼠脾脏组织结构正常;OM组较C组脾脏指数极显著降低(P<0.01),并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COM组较OM组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且组织形态学改变有所改善。与C组比较,OM组血清皮质酮(Cor)浓度和脾脏细胞凋亡水平、丙二醛(MDA)浓度均升高,促凋亡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表达增强(P<0.05或P<0.01);体重、血清睾酮(T)水平及脾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脾脏血红素氧合酶1(HO-1)、抗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因子-2(Bcl-2)表达减弱(P<0.05或P<0.01);脾脏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表达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与OM组比较,COM组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血清T浓度升高,脾脏SOD活性升高,Bcl-2、Nrf2和HO-1表达增强(P<0.05或P<0.01);血清Cor浓度及脾脏MDA浓度、细胞凋亡水平、Bax表达均降低或减弱(P<0.05或P<0.01);组间T/Cor比值变化趋势与T变化相一致,Bcl-2/Bax比值变化趋势与Bcl-2变化相一致。结论:8周递增负荷过度游泳训练引发脾脏细胞凋亡加剧,脾脏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及功能异常。姜黄素通过上调Nrf2、HO-1蛋白表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度训练引发的氧化应激,增强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改善大鼠脾脏细胞过度凋亡,保护脾脏组织结构和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77.
为研究含连翘的青贮饲料对肉鹅的生长力、发病率和成活率的影响,提高鹅群的整体健康水平,将乳酸菌、宇佐美曲霉菌悬液按比例接入含连翘组分的青贮饲料中自然发酵60 d后用于肉鹅饲喂试验,28日龄肉鹅随机分为3组,饲喂42 d,在青贮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连翘枝条,观察含连翘的青贮饲料对肉鹅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含5%和10%连翘枝条的青贮饲料中功能成分连翘苷与连翘脂苷A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含连翘的青贮饲料能够使肉鹅成活率提高4.38%~4.63%,日增重提高3.07%~4.33%,显著降低料肉比(P<0.05)。乳酸菌与宇佐美曲霉菌发酵含连翘青贮饲料能够有效改善连翘枝条的适口性,应用于肉鹅饲喂后,可以提高肉鹅的健康水平。利用废弃中药原料开展饲料添加剂的应用研究,可为降低生产成本、预防与治疗禽类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8.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对生物非靶标效应的研究是转基因抗虫作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农田天敌类生物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瓢虫是农田生态系统重要的捕食性天敌,评价其在转基因抗虫作物田间是否能通过捕食猎物或取食花粉而接触到杀虫蛋白并富集于体内,进而对自身产生一定的非靶标效应,这对捕食性瓢虫的安全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捕食性天敌瓢虫的生命表参数、行为功能参数、田间群落参数及体内微环境指标等方面综述了转基因抗虫作物对瓢虫的安全性研究进展,并对后期转基因抗虫作物对田间捕食性天敌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环境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为进一步完善转基因抗虫作物对瓢虫安全性评价的技术体系提供系统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79.
发根农杆菌转化怀地黄再生植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发根农杆菌15834菌株感染怀地黄组培苗子叶、叶柄和茎切段,建立了有效的毛状根培养及其植株再生体系。毛状根可直接从受伤的外植体产生,能在无外源激素的1/2MS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用100μmol/L乙酰丁香酮处理对数生长期的农杆菌菌液感染子叶获得了46.7%的最高转化频率;在附加0.2mg/L KT和3.0mg/L 6/BA的1/2 MS培养基上,毛状根能100%形成愈伤组织,51.49%分化出芽;分化芽在1/2 MS培养基上100%生根,形成具有矮化、节间短和根系发达等特征的转化再生植株且移栽后生长旺盛;1个转化毛状根克隆的梓醇含量为0.557mg/g,是鲜地黄梓醇含量的48.5%,是生地鲜重梓醇含量的18%。rolB基因PCR、Southem blot分析、冠瘿碱纸电泳和RT-PCR扩增检测证明农杆菌Ri质粒上的T-DNA整合到怀地黄基因组中并表达。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尘螨主要变应原Der f1进行核酸序列测定,探讨其系统进化信息。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Der f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巢式PCR扩增Der f1的cDNA,纯化、回收、克隆至pMD19-T simple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比对后用Clustal W 1.83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成功扩增出Der f1的cDNA片段,测序表明该基因含ORF1个,长度966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9.9%。该变应原具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与果蝇进化关系最远,与梅氏嗜霉螨进化关系最近。结论:成功获得了尘螨变应原Der f1基因片段,根据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构建出的系统进化树与形态学分类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