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3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克隆向日葵中的ACC氧化酶基因(HaACO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盐胁迫表达分析,为理解向日葵ACC氧化酶生理功能并加强对ACO基因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前期从盐胁迫的内葵杂4号根中获得的ACC氧化酶基因片段4-4-7TDF(KM823963)为基础,通过RT-PCR和5'/3'RACE技术克隆ACO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获得的cDNA序列及编码的蛋白质序列进行分析。同时采用PCR方法克隆基因组DNA(genemic DNA,g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结构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Na Cl胁迫下向日葵根、下胚轴、叶中HaACO1的表达量和不同NaCl浓度及不同胁迫时间下根中Ha ACO1的表达量。结果:Ha ACO1的cDNA序列全长为1 135bp,其开放阅读框为942bp,编码313个氨基酸。预测其分子质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5.84k Da和5.13,基因登录号为KP966508。HaACO1与已报道的多种植物的ACO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分别为76%~83%和77%~88%。gDNA起始密码子至终止密码子序列长1 018bp,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基因登录号为KP988289。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向日葵HaACO1在不同器官及不同NaCl浓度、不同时间诱导下存在特异性表达差异。结论:获得的向日葵HaACO1是植物ACO家族成员之一,该基因应答盐胁迫具有独特的表达模式。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PNPLA3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Cp G岛甲基化状态,探讨PNPLA3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10μg/m L的油酸作用于人正常肝细胞株L02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72 h后经油红O染色,观察正常组、脂肪肝模型组及给药组细胞内脂滴形成情况,并用荧光定量PCR检测PNPLA3在三组肝细胞中的表达情况。2.采用专用DNA提取试剂盒分别提取正常组、脂肪肝模型组、给药组细胞中DNA,经亚硫酸转化后行PCR扩增目的基因,并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检测不同组PNPLA3 Cp G岛中甲基化水平,探讨其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结果:1、脂肪肝模型组肝细胞PNPLA3 m RNA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经姜黄素给药后,其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PNPLA3启动子区6个检测位点中,脂肪肝组位点2甲基化水平高于正常组,姜黄素给药后甲基化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余各检测位点中甲基化水平无差异。结论:1、油红O染色后,脂肪肝模型组细胞内发现有大量红色脂滴积聚,而正常组基本上未见脂滴,姜黄素给药组脂滴较模型组减少,表明用10μg/m L的油酸诱导能成功建立体外肝细胞模型。2、PNPLA3 m RNA在肝细胞中高表达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异常参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3、抑制肝脏PNPLA3活性或降低肝细胞PNPLA3 m RNA的表达水平可能是今后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一个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3.
44.
Transfer RNA (tRNA) abundance is one of the critical factor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protein productivity in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hosts. Gene copy number of tRNA and tRNA codon usage bias are generally used to match tRNA abundance of protein-expressing hosts and to optimize the codons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Because sufficient concentration of intracellular tRNA and optimized codons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enhanced translation efficiency, we hypothesized that sufficient supplement of host’s tRNA improved protein productivity in mammalian cells. First, the small tRNA sequencing results of CHO-K1 cells showed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ene copy number and codon usage bias. Modification of human interleukin-2 (IL-2) through codons with high gene copy number and high codon usage bias (IL-2 HH, modified on Leu, Thr, Glu)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rotein productivity in CHO-K1 cells. In contrast, modification through codons with relatively high gene copy number and low codon usage bias (IL-2 HL, modified on Ala, Thr, Val), or relatively low gene copy number and low codon usage bias (IL-2 LH, modified on Ala, Thr, Val) did not increase IL-2 productivity significantly. Furthermore, supplement of the alanine tRNA or threonine tRNA increased IL-2 productivity of IL-2 HL. In summary, we revealed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enhance productivity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which may be applied in production of protein drug or design of DNA vaccine.  相似文献   
45.
从麦田和蔬菜地土样中筛选到2株具有较高抗菌活性的生防菌株YD4-6和NV11-4,测定了其抑菌活性和诱导水稻防御性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YD4-6和NV11-4对水稻纹枯病菌、水稻稻瘟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两菌株均不产生几丁质酶活性,但NV11-4能产生纤维素酶活性。针对其对水稻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差异及其特性,研究了2个菌株诱导水稻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YD4-6和NV11-4菌株均可有效诱导水稻PPO、POD、PAL、SOD活性增强,MDA含量升高。接种水稻纹枯病菌和使用YD4-6和NV11-4菌株,在使用48 h后,水稻防御酶的活性增加并达到最高,其中NV11-4菌株诱导活性比较持久;YD4-6使用后,诱导水稻的MDA含量增幅较大。结果显示,2个菌株均可有效的诱导水稻防御性酶活性增强和MDA含量增加。经16S rRNA鉴定后,菌株Y4-6确定为蜡质芽孢杆菌,NV11-4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46.
在构件水平上,对川产的3种药用淫羊藿属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箭叶淫羊藿(E.sagittatum)、柔毛淫羊藿(E.pubescens))的无性系构件特征、克隆构型及构件生物量配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野生状态下:该属3个种无性系构件的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且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变异系数范围在29.29%~48.31%之间;箭叶淫羊藿更趋于“游击型”克隆构型,而淫羊藿和柔毛淫羊藿则更趋于“密集型”克隆构型;该属3个种都将高比例生物量配置到叶片或者根茎,其次为茎,再其次为根。柔毛淫羊藿具有更强的克隆繁殖能力,单位面积上各构件生物量均最大,应作为人工引种栽培的首选种。  相似文献   
47.
48.
目的:克隆B19病毒XA株VP1u基因,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载体.方法:从已构建好的B19病毒XA株原核表达载体中获得VP1u基因,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lRES2-EGFP中,经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后,获得真核表达载体plRES2-EGFP-VP1u.将其转染至HeLa细胞,提取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VP1u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携带人B19病毒VP1u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RES2-EGFP-VP1u,荧光显微镜下可见pIRES2-EGFP-VP1u转染HeLa细胞后表达EGFP蛋白而发出绿色荧光,Western blot证明VP1u蛋白在HeLa细胞中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人B19病毒VP1u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RES2-EGFP-VP1u并在HeLa细胞中正确表达,为今后B19病毒VP1u基因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含arsH基因抗砷微生物的多样性.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收集95条arsH基因序列,通过Clustal W 1.83,Mega 3.0、DOTUR软件分别对95条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稀释曲线等分析.结果:这些包含arsH基因的菌株分别归属于α-变形杆茵纲(约40%),γ-变形杆茵纲(35%),β-变形杆茵纲(22%),以及蓝细茵(3%).在涉及的14个科当中,Rhizo-biales所占比例最高(29%);Burkholderiales:次之(22%);Pseudomonadales和Enterobaeteriales占较少的比例,分别为18%和11%.针对数据库已有数据分析显示,含有arsH基因的微生物约89%分布在陆地,6%分布在海洋,还有5%在陆地海洋均有分布.陆地中占总比例的24%分布于土壤中;21%分布于矿山、地下水、气田、油田、受污染环境、矿坑水、淡水等环境中;约1%为植物共生菌,26%为病原微生物.结论:该基因在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目前对于含arsH基因的抗砷微生物的筛选和分离工作还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50.
目的:总结先天性尿道下裂的矫治经验.方法:尿道下裂患者1000例,年龄1~26岁,平均4岁.冠状沟型118例,阴茎体型593例.阴茎阴囊型189例,会阴型100例.791例采用尿道板切开卷管成形法(TIP),117例采用Duckett+Duplay术,92例采用二期手术,一期行阴茎伸直及皮辩转移,二期行尿道成形术(TIP).术中遵循微创原则,使用显微器械,尽量保留原有的正常组织结构.结果:随访6月至2年,TIP术741例手术一次成功,Duckett+Duplay术99例一次成功,分期手术二期成功86例.并发尿道皮肤瘘51例,尿道狭窄17例,尿道憩室6例,均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尿道下裂矫治手术中,首先保留尿道板手术,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值得推广,阴茎严重弯曲者或重度尿道下裂患者可选Duckett+Duplay术或者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