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81.
山西五台山蓝花棘豆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山西五台山蓝花棘豆群落[Oxytropis coerulea (Pall.) DC.]进行了分类和排序.TWINSPAN分类结果将26个样方划分为8个群丛,即,蓝花棘豆 披针叶苔草 垂穗鹅观草群丛、蓝花棘豆 披针叶苔草群丛、蓝花棘豆 披针叶苔草 地榆群丛、蓝花棘豆群丛、蓝花棘豆 披针叶苔草 莓叶委陵菜群丛、蓝花棘豆 无芒雀麦群丛、蓝花棘豆 地榆群丛、蓝花棘豆 山蒿群丛,并分别对每个群丛生境进行了论述. DCA二维排序图较好地验证了TWINSPAN的分类结果,其纵、横坐标均反映了群丛所在环境的海拔等生态因子的梯度变化.种的DCA排序结果表明,群落中的建群种对海拔等生态因子有明显的指示作用,随海拔升高群落中的建群种由喜温耐旱植物演变为喜湿耐寒植物.  相似文献   
982.
血管舒-缩肽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血管舒 缩肽表达的调控机制及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在该网络平衡中的地位 ,以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为诱发因素刺激培养的大鼠VSMC ,用RT PCR和放射免疫分析观察内皮素 1(ET 1)、AngⅡ、心钠素 (ANF)和肾上腺髓质素 (ADM)在VSMC中的表达与释放及相互关系 ,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 (EMSA)和染色质免疫沉淀 (ChIP)分析揭示其分子机制 .在被AngⅡ处理的VSMC中 ,4种血管活性肽的表达活性均升高 ,其中缩血管肽基因表达被迅速诱导 ,而舒血管肽则是先降后升 .但刺激前后舒 缩血管肽之间的平衡关系无明显改变 .放免分析证实 ,AngⅡ可程度不同地促进 4种血管活性肽合成 ,使胞内 4种活性肽水平升高 ;对培养液中 4种活性肽进行检测的结果显示 ,AngⅡ可促进ET 1、AngⅡ释放 ,抑制舒血管肽释放 ,尤以ANF的胞内水平明显高于胞外 .EMSA分析显示 ,在AngⅡ诱导 4种肽表达的同时 ,与细胞增殖有关的转录调控因子转录激活蛋白(AP 1)与 4种活性肽基因启动子的结合活性明显增强 .ChIP结果表明 ,AP 1在染色质靶位点的募集与血管活性肽基因的表达上调有直接关系 .结果提示 ,AP 1与特异DNA顺式作用元件的相互作用参与了血管活性肽的转录激活 .VSMC不仅作为它们的效应器 ,而且还通过调节AP 1与靶基因中的共有顺式元件——  相似文献   
983.
黑斑蛙3个Sox基因HMG-box区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的序列,设计一对兼并引物,扩增了黑斑蛙Sox基因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及测序.结果在雌雄个体中共筛选出三个不同的Sox基因,rnSox3,rnSox21,rnSox4其序列与人相应SOX基因的相似性分别为86%、82%、83%,与人类相应SOX基因编码氨基酸的一致性分别为94%、93%、78%.本研究为探索黑斑蛙的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分子资料.  相似文献   
984.
采用含水量测定和种子吸胀实验,发现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促进小麦种子在渗透胁迫下萌发的效应是通过提高种子的吸胀能力实现的;SNP还能明显诱导胁迫下种子淀粉酶同工酶Ⅰ活性的上升,加速淀粉胚乳的液化或溶解,而对酯酶影响不大.此外,在无胁迫条件下的小麦种子萌发早期(12 h),SNP处理可以显著诱导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的上升;采用外源糖和SNP,结合NO清除剂处理小麦种子,观察到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都参与萌发早期NO信号对小麦种子淀粉酶同工酶Ⅰ的激活.  相似文献   
985.
间歇及连续式固定化酶反应生产生物柴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了利用本实验室自制的Candida sp99.125脂肪酶转酯化合成生物柴油的过程。在利用间歇式反应得到最佳反应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固定床反应器生产生物柴油,经过初步优化的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分级流加甲醇下,生物柴油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3%左右,并且固定化酶的使用寿命超过480h。  相似文献   
986.
用图像分析系统和通道阻断法研究了原代人胎儿鼻咽上皮细胞的调节性容积回缩(regulatoryvolumedecrease,RVD)能力及其机制。结果发现,低渗刺激可诱发鼻咽上皮细胞产生RVD,在160-240mOsmol/L范围内,RVD强弱与渗透压呈“S”形负相关(r=-0.99,P<0.05),与细胞肿胀程度呈“S”形正相关(=0.99,P<0.05)。Cl~-通道阻断剂tamoxifen(20μmol/L),ATP(10mmol/L)或NPPB(100μmol/L)对RVD阻抑率分别为100%(P<0.01),76.3%(P<0.01)和62.7%(P<0.01)。本研究表明,鼻咽上皮细胞受到低渗刺激时可产生RVD,Cl~-通道开放是其RVD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987.
酯酶同工酶在鞘翅目昆虫分类中的应用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在鞘翅目昆虫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叶甲科Chrysomelidae、天牛科Cerambycidae、小蠹科Scolytidae、瓢虫科Coccinelidae、豆象科Bruchidae、金龟子科Scarabaeidae、萤科Lampyridae和苔水龟虫科Hydraenidae等。  相似文献   
988.
转Bt基因玉米叶片次生代谢物DIMBOA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异羟肟酸和酚酸类物质是玉米植株中重要的次生代谢物,可以帮助抵御多种病原菌、害虫、线虫和其它植物的危害。采用HPL C法研究了Bt玉米34B2 4、G30、农大6 1(Nongda6 1)和14 2 6×14 82以及部分相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叶片DIMBOA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品种之间DIMBOA含量的差异很大;各Bt玉米品种叶片的DIMBOA含量普遍低于相对应的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从不同部位的叶片看,玉米幼嫩叶片中的DIMBOA含量普遍较高;不同品种叶片DIMBOA含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幼叶之间,而老叶间的差异普遍较小。无论是Bt玉米还是非转基因玉米,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各品种玉米幼苗全株叶片的DIMBOA含量急剧减少;各品种倒1叶的DIMBOA含量也都随着生长期的增加而减少,倒3叶却没有这样的规律。Bt玉米叶片的DIMBOA含量在单一的干旱胁迫或缺氮胁迫下的变化规律与非转基因玉米相似,即单一的干旱胁迫或缺氮胁迫下玉米各部位叶片的DIMBOA含量均显著升高;然而,在干旱和缺氮双重胁迫下,Bt玉米14 2 6×14 82在生长的中后期各部位叶片的DIMBOA含量却低于正常生长条件,明显不同于非转基因玉米的变化规律。与相应的非转基因近等基因系相比,虽然Bt玉米中香草酸和丁香酸的含量没有显著减少,但阿魏酸的含量显著降低。这一结果表  相似文献   
989.
综述了数学和统计学对哺乳动物种群系统生态学过程与环境随机过程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种群波动同步性的Moran原理及效应。自然种群最普遍的现象是其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异性。在不同种群之间,种群大小的波动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阐明和理解这种差异,探讨其随环境条件而改变的潜在规律,是种群和群落生态学的主要挑战之一。种群变异性存在空间分量,在相对大的距离内,种群的波动常同步发生。对种群内部密度制约过程与诸如环境变异性等外部因子交互作用的检验正在成为哺乳动物种群系统生态学领域关注的论题。  相似文献   
990.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头槽绦虫 (Bothriocephalusacheilognathi)原尾蚴皮层的超微结构。头槽绦虫原尾蚴的皮层为典型的合胞体结构。皮层表面有浓密的微毛与少量的突起。与成虫相比 ,原尾蚴的微毛长而且粗 ,呈现单态性 ,推测在进入终末宿主的过程中有脱落和再生现象。突起分布在头部与体侧 ,含有较少的电子致密颗粒。在原尾蚴皮层细胞质中观察到三种腺细胞的分泌过程 ,即顶分泌、外分泌和微分泌过程。原尾蚴身体后部观察到尾钩和穿刺腺管道的开口。在核周区和纤维层下可见发育较好的环肌与纵肌。本文还对原尾蚴皮层突起的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