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2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6 毫秒
41.
随着同步辐射光源(尤其是目前快速发展的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技术的进步,可用于实验的辐射通量越来越高,实验样品(特别是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样品)受到的辐照损伤也越来越严重。在全球现有的同步辐射装置上,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专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实验站的光子通量基本上都在1013 cps量级。在如此高的通量下,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样品在实验测量中受到的辐照损伤极其严重。如果没有有效的辐照防护措施,蛋白质溶液样品在毫秒级辐照时间内便会辐照损伤,导致不能获取有效的实验数据。辐照损伤严重制约了SAXS实验技术在蛋白质溶液样品方面的应用。因而,认识蛋白质溶液样品辐照损伤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判断标准,以及有效降低辐照损伤程度、延缓辐照损伤产生时间的方法,对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溶液的散射实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简要概述生物大分子溶液样品辐照损伤产生机理、影响因素、辐照剂量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同步辐射SAXS实验中辐照损伤的判断标准和防护措施。此外,本文还对比了各种防护措施的优缺点,讨论了在建HEPS新光源中SAXS束线可用的散射数据采集时间,指出辐照损伤防护剂是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2.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山羊盲肠细菌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由于反刍动物特殊的生理结构,以往研究者主要集中对其瘤胃微生物的结构与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严重忽略了盲肠微生物在营养物质消化和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山羊盲肠细菌的多样性及菌群结构。【方法】选用12只10月龄健康母羊,其平均体重为20.70±1.60kg,饲喂20d后,采集每只山羊的盲肠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用细菌通用引物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可变区进行PCR扩增,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扩增子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用QIIME等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山羊盲肠微生物测序共获得813 496条有效序列与6 883个OTU,并且稀释曲线和Coverage指数反映此次测序结果比较全面的覆盖了山羊盲肠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分析表明,山羊个体之间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存在差异。在门水平,各样品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属水平,核心菌群由梭菌属(Clostrid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6个未分类的细菌组成。PICRUSt基因预测表明,山羊盲肠微生物以代谢功能为主,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等。【结论】山羊盲肠与瘤胃细菌的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与粪便微生物组成相似;与单胃动物相比,两者盲肠微生物的组成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3.
为了降低野生型葡激酶 (wild- type staphylokinase,wt- Sak)的免疫原性 ,对已构建的葡激酶N端缺失突变体 (ΔNSak) c DNA进行改造 ,将其主要的抗原决定簇编码序列突变为丙氨酸密码子 .该突变体 (ΔNMSak) c DNA与原核表达载体 p LY- 4重组后 ,转化大肠杆菌 JF1 1 2 5.经温度诱导 ,ΔNMSak获得高效表达 ,重组蛋白占全菌总蛋白的 60 % ,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包涵体经洗涤 ,8mol/L尿素溶解 ,稀释复性 ,离子交换色谱一步分离至电泳纯 ,纯度达 95%以上 ,分子量与理论值相符 ,比活性 8.5× 1 0 4 HU/mg.经 ELISA法、发色底物法测定 ,ΔNMSak与 wt- Sak制备的兔抗wt- Sak抗血清的免疫反应性显著降低 ,经抗血清温育后 ,wt- Sak活性下降程度远高于 ΔNMSak.ΔNMSak、wt- Sak分别免疫豚鼠 ,以 ELISA法测定豚鼠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效价 ,ΔNMSak组的抗体效价明显低于 wt- Sak组 ,表明 ΔNMSak的免疫原性显著下降 .  相似文献   
44.
DNA分子标记信息不完全的统计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性分子标记提供的有关该标记基因型的遗传信息是不完全的 ,缺失标记则丧失了它本来可能提供的遗传信息 .根据遗传学和统计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导出了一种通用算法 ,可以在F2 代群体中系统地恢复基因组上所有显性和缺失标记的基因型信息 ,从而增进构建数量性状基因图和标记辅助选择等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这一方法也可方便地推广应用于一个标记具有 3种基因型的各类群体 ,例如由F2 自交衍生的高世代群体和随交群体等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水平变化及其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3年7月间276例新诊断ITP患者,男114例、女162例,中位年龄40(18-70)岁。按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地塞米松组(90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2泼尼松组(98例):泼尼松1.5 mg·kg-1·d-1口服;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88例):地塞米松40 mg/d第1-4天口服,利妥昔单抗100 mg第7、14、21、28天静脉滴注。各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和28 d分别采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CD127-细胞水平。以6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后第28天,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66.7%、69.4%、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泼尼松组(37.8%)和地塞米松组(22.7%)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持续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TP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CD25+CD127-细胞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1.66±0.69)%对(4.01±0.38)%,P0.05];地塞米松组、泼尼松组患者治疗后14d CD4+CD25high CD127low细胞水平均高于治疗前[(3.46±0.76)%对(1.68±0.72)%、(3.22±0.77)%对(1.69±0.74)%,P值均0.05];地塞米松+小剂量利妥昔单抗组治疗后14、28d CD4+CD25+CD127-细胞水平[(4.27±1.08)%、(4.43±0.62)%]均高于治疗前[(1.67±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28 d,泼尼松组、地塞米松组患者CD4+CD25+CD127-细胞水平[(2.68±0.63)%、(2.58±0.6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长期疗效及提升T细胞数量方面显著优于地塞米松和泼尼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6.
细菌素的合成与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素是由细菌产生的抗菌蛋白,可以杀死与产生菌相近的细菌。很多乳酸菌产生不同多样性的细菌素,虽然这些细菌素都是由发酵或非发酵食品中发现的乳酸菌产生的,但是迄今只有乳酸链球菌素(Nisin)作为食品防腐剂被广泛应用。和抗生素不同的是,细菌素由核糖体合成,需经翻译后修饰活化并且通过特定转运系统输到胞外才能发挥其功能,它一般通过作用于靶细胞膜来抑制靶细胞的生长,同时本身合成细菌素的细胞对其产物具有免疫性。细菌素能安全有效地抑制病原体生长,在食品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目的:构建携带单纯疱疹病毒脱氧胸腺嘧啶激酶基因(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的逆转录病毒,用于宫颈癌的治疗研究。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从质粒pcDNA3.1/HA-myc-His(-)Z-TK切下HSV-1TK cDNA序列,亚克隆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LXSN得到重组质粒pLXSN-TK,鉴定正确的阳性重组质粒经PA317细胞包装,G418筛选,在NIH3T3细胞进行病毒滴度测定。然后用病毒感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PCR、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SV-1TK基因在HeLa中的整合和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质粒pLXSN-TK经PA317细胞包装后收获病毒上清,感染HeLa细胞,检测发现HSV-1TK基因整合到细胞基因组DNA中,并且能有效的转录和翻译。结论:成功构建了逆转录病毒pLXSN-TK,该病毒能有效感染HeLa细胞,并使携带的治疗基因HSV-1TK在细胞中表达,为今后HSV-1TK基因治疗宫颈癌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8.
立足US28的广谱趋化因子结合活性,寻找拮抗剂多肽的先导物.通过预测US28的结合模拟位设计多肽序列,合成相关多肽,再利用自建的25种趋化因子随机构成的噬菌体12肽库筛选结合模拟位,竞争性ELISA方法验证,从而获得30个阳性克隆,测序并推导氨基酸序列,得到7种序列:GSESLNAHCALW、EIDGFNAHCALL、VIARLNAHCALR、ATECLNAHCALW、VIESLNAHCALW、DNGSINAHCALL及VKKTLNAHCALR.所有序列富含疏水氨基酸,其中8个克隆有LNAHCAL保守序列.采用趋化抑制实验检测多肽对生理性趋化因子引起的细胞迁移活性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利用人源趋化因子序列构建肽库并筛选有效序列的方法取得成功,筛选出的阳性克隆保守序列LNAHCAL可以模拟Human MIP-1β与US28 N端的结合位,从而与合成多肽H22结合,多肽H22可以阻断受体结合生理性趋化因子形成的趋化作用,本身不引起趋化运动,不影响胞内信号转导和细胞自然活性,具有广谱趋化因子拮抗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9.
由胶孢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引起的炭疽病是珍珠李(Prunus salicina Lind1)产业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明确珍珠李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的敏感性,比较不同地理来源及不同种炭疽菌对三种药剂敏感性差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三种杀菌剂对采自不同地区26株珍珠李炭疽菌的药剂敏感性。结果表明,供试的26株珍珠李炭疽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EC50值介于0.010 8~0.645 2μg/mL之间,平均值为(0.191 2±0.03)μg/mL;苯醚甲环唑次之,EC50值介于0.165 8~2.168 0μg/mL之间,平均值为(0.725 8±0.088 0)μg/mL;吡唑醚菌酯最低,EC50值介于0.058 3~84.566 0μg/mL之间,平均值为(6.276 3±3.525 5)μg/mL。供试的26株珍珠李炭疽菌整体对以上三种杀菌剂敏感,且对咪鲜胺的敏感性最高,苯醚甲环唑次之,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最...  相似文献   
50.
珠海市陆生天然次生林优势种的生态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珠海市10个陆生次生林群落中设置了112个10m×10m样方,用于珠海市次生林群落23个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研究。结果表明:珠海次生林群落23个优势种的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Levins生态位变度值范围为0.4049~0.7736和0.0551~0.3086,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类分别是山油柑(Acronychia pedunculata)、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银柴(Aporosa dioica)、小盘木(Microdesmis casearifolia)、白颜树(Giron-niera subaequalis)和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为0~0.3810,银柴与阴香(Cinnamomum burmanii)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值最高;山油柑与另外22个优势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位重叠;大头茶只与少数优势种存在生态位重叠;另有20.6%的种对之间不存在生态位重叠。建议使用山油柑、大头茶、白颜树和黄桐(Endospermum chinense)等生态位宽度较高、分布广泛、适应力强的树种,进行森林恢复与人工林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