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Science杂志于2001年发表了方精云等人关于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变化的论文(Fang et al., 2001, 291: 2320~2322)。该文利用大量的生物量实测数据,结合使用中国50年来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及相关的统计资料,基于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研究了中国森林植被碳库及其时空变化。这是一个大时空尺度的工作,涉及一些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原理、方法以及尺度转换问题。由于篇幅所限,论文并未详细说明这些问题。为了帮助理解大尺度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本文给出了论文中涉及生物量计算的理论基础,对  相似文献   
42.
编码锌指蛋白的人类新基因TFL76的电子克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根据基因同源同功原理电子克隆人类新基因。方法:利用基于基因识别软件Genescan和EST拼接的同源基因克隆法得到人类新基因序列TFL76,再利用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和软件对其进行功能的预测和分析。结果:TFL76的cDNA序列长2268bp,开放阅读框编码677个氨基酸残基,含12个连续的C2H2型锌指基序,其分子量为76kDa。编码区序列被4个内含子分割。染色体定位于19q13.4。此位点存在很多与胃癌、膀胱癌、乳腺癌等癌症相关的基因。TFL76的N末端含有多种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位点和核定位信号。结论:TFL76可能是一个和癌症相关的核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43.
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97,自引:12,他引:85  
吴波  慈龙骏 《生态学报》2001,21(2):191-196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时期的景观分类和制图以及景观格局计算,分析了50年代到90年代毛乌素沙地景观动态与景观格局变化的特征和模式。研究表明,50年代以来,毛乌索沙地景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固定沙地面积迅速减少,农田面积明显增加,草原、柳湾和盐湿低地等面积显著减少。50年代时,整个景观以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占优势,而90年代,则以流动沙地占绝对优势。伴随着荒漠化的发展,各种景观要素类型之间相互转化,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固定沙地面积减少伴随着斑块的破碎化,大型斑块数量减少,小型斑块数量增加;流动沙地面积增加的同时,一方面,较小的斑块不断联合形成更多的大型斑块,另一方面,流动沙地不断向固定、半固定沙地内部渗透,形成更多的小型斑块,使整个景观更加破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扩展及景观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4.
石河子莫索湾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2,自引:9,他引:33  
以新疆石河子150团场为例,从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分离度、分维数、嵌块体伸长指数、聚集度、嵌块体数目破碎化指数、嵌块体形状碎化指数等9个方面,对其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干扰时间的延长,整个景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下降,而优势度聚集度指数值增加,这说明,该团场绿洲愈来愈由少数嵌块体类型所控制,嵌块体伸长度指数的增加与分维数的下降则说明,该团场绿洲嵌块体形状有愈加规则、愈趋简单势。而嵌块体形状破碎化指标数、数目破碎化指数、分离度指数的变化情况显示,150团场绿洲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逐渐增加,其中以自然和半自然嵌块体的影响最大,对于人工景观而言,这意味着人类活动对150团绿洲施加的直接影响在逐渐减弱、而间接影响在增强。  相似文献   
45.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基本操作是双基训练的重要部分,学生对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验教学的成败。通过酸奶制备的一系列实验过程,把实验内容由验证性改变为设计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6.
对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中的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 )、霸王(Sarcozygium xanthoxylon Bunge)、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 )和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 (Pall. ) Maxim. ]优势群落(样方面积50 m×50 m)进行调查,并按土壤中根系分布深度(0~30、30~60、60~90和大于90 cm)将4种灌木分为4个灌木组,运用单变量函数g(t)、标记相关函数markcorr(t)和双变量函数g12(t)对4个灌木组内灌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竞争关系进行了研究.g(t)函数和markcorr(t)函数分析结果显示,4个灌木组内的灌木在0~25 m尺度上几乎都呈显著的随机分布,只有根系分布深度在地下0~30 cm的灌木在小于1 m的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除根系分布深度大于90 cm的灌木的标记在12~13 m尺度上呈现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外,在0~25 m尺度上每个灌木组间的标记都不相关,表明根系分布深度相似的灌木间无显著的排斥关系,灌木个体的大小不受周围灌木的影响.g12(t)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除根系分布深度为0~30与30~60 cm、30~60与60~90 cm的灌木组间分别在某一中小尺度上(3.0~3.5 m、小于1.5 m和7.0~7.5 m)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外,在0~25 m尺度内根系分布深度相邻的各灌木组间几乎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根系分布深度不同的灌木间并不互相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西鄂尔多斯高原干旱荒漠灌木群落中,具有不同生态学特性的灌木分别占据各自的土壤层,呈现出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分层利用,不存在对资源的竞争.  相似文献   
47.
植物挥发性信号物质介导抗性的生态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植物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能够作为媒介参与植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植物挥发性物质在吸引传粉者、促进种子传播、抑制其它植物种子萌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植物挥发性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信号作用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受到广泛关注。总结了植物挥发性物质作为信号物质在提高植物抗性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了植物挥发性物质不仅能够直接提高植物的抗性,而且可以作为信号物质在同株、同种异株和不同种植物之间进行传递,进而间接提高目标植物的抗性。最后,还对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研究方法和潜在的生态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8.
目的: 胎儿没有实际上的呼吸,新生儿出生后才开始呼吸,我们假设人的第一次呼吸主要是由于低氧而触发。本研究对流经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后的脐带动脉血液氧分压(PuaO2)变化规律和下限进行分析以探讨新生儿自主呼吸产生机制。方法: 选择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正常分娩产妇数十例,仅14例新生儿在自主呼吸开始前成功完成脐带动脉或静脉置管。分别进行逐搏取血及顺序血气分析,计算血气指标的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统计比较脐带动静脉的异同。结果: 在14例新生儿自主呼吸开始前完成采集脐带动脉(Pua)样本9例,脐带静脉(Puv)样本8例。就PO2而言,所有9例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呈逐渐降低倾向,直至在自主呼吸产生大约8~10次心跳后Pua挛缩、基本上无法取得足够的血样。PuaO2平均值是(25.94±6.79,18.04~37.51)mmHg,最高值是(29.11±6.46,23.00~45.90)mmHg,最低值是(21.34±5.54,14.00~33.60)mmHg;但PuaCO2变化趋势和规律则不够稳定,PuaCO2平均值是(47.26 ±7.71) mmHg。PuvO2随时间(心跳次数)虽也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多数还呈现随母亲呼吸节律的规律性交替升降的倾向,特别是母亲吸氧时。所有8例PuvO2平均值是(53.35±21.35,32.56~100.73)mmHg,最高值是(90.38±48.44,43.40~153.00)mmHg,最低值是(36.96±14.90,24.80~73.80)mmHg;PuvCO2平均值是(41.04±6.44)mmHg。虽然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但 PuvO2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均显著较PuaO2高(P<0.05);PuvCO2虽略低于PuaCO2,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胎儿娩出为新生儿后自主呼吸前PuaO2随时间(心跳次数)逐渐降低,在达到触发呼吸的阈值时诱发第一次吸气,从而开始自主呼吸。  相似文献   
49.
Habitat change in Rhodnius spp may represent an environmental challeng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es, particularly when feeding frequenc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vary in nature.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these variables in stability on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directional asymmetry (DA) and fluctuating asymmetry (FA) in the wing size and shape of R. prolixus and R. robustus–like were measured under laboratory controlled conditions. DA and FA in wing size and shape were significant in both species, but their variation patterns showed both inter-specific and sexual dimorphic differences in FA of wing size and shape induced by nutrition stress. These results suggest different abilities of the genotypes and sexes of two sylvatic and domestic genotypes of Rhodnius to buffer these stress conditions. However, both species showed no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FA between treatments that simulated sylvan vs domestic condi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developmental noise did not explain the variation in wing size and shape found in previous studies. Thus, this result confirm that the variation in wing size and shape in response to treatments constitute a plastic response of these genotypes to population density and feeding frequency.  相似文献   
50.
Polyhydroxyalkanoate (PHA) is stored as an important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in bacterial cel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gram-positive bacteria can be better sources of PHAs, since they lack outer membrane lipopolysaccharide. Although gram-positive 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 has been indicated as a high potential PHA producer, pha C gene that encodes the key enzyme PHA synthase in the metabolic pathway is not determined in its genome. BLAST search results of the GenBank database argued that SCO7613 could specify a putative polyhydroxyalkanoate synthase (PhaC) responsible for PHA biosynthesis.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of SCO7613 showed the presence of conserved lipase box like sequence, 555GASAG559, in which serine residue was present as the active nucleophil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deletion of putative S. coelicolor pha C gene via PCR dependent method. We showed that SCO7613 is not an essential gene in S. coelicolor and its deletion affected PHA accumulation negatively although it is not ceased. Transcomplementation abolished the mutant phenotyp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decrease in PHA resulted from the deletion of SCO76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