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56篇
  免费   531篇
  国内免费   223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98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7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279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351篇
  2009年   388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69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饥饿对小规格斑点叉尾鮰体重及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80尾初始体重为(41.9 ± 0.5)g的斑点叉尾鮰放养于18个室内容积为300L的水族箱中进行饥饿处理12周,每箱放10尾,每2周取样一次,研究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生长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变化,尤其是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斑点叉尾鮰的体重、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和脂体比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饥饿过程中全鱼的蛋白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0.05),而灰分含量变化不大;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前6周变化不显著(p > 0.05),而6周后显著降低(p < 0.05),脂肪、糖原和灰分含量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p < 0.05),水分含量显著增加(p < 0.05);肝脏中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随饥饿时间的延长显著上升(p < 0.05),粗脂肪和糖原的含量则显著下降(p < 0.05);在12周的饥饿时间内,总的必需氨基酸所占的百分比变化不显著(p > 0.05),而总的必需氨基酸和总的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显著增加(p < 0.05);斑点叉尾鮰肌肉中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和n-6 系列脂肪酸的百分含量显著下降(p < 0.05),而总的n-3系列脂肪酸含量显著增加(p < 0.05)。n-3/n-6脂肪酸的比值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p < 0.05)。以上结果说明:斑点叉尾鮰在饥饿条件下优先动用机体的贮存性物质(脂肪和糖原)作为能源的供给物,而后才被迫动用组织或器官中的功能性物质蛋白质;长期饥饿胁迫下斑点叉尾鮰优先保留必需氨基酸及EPA、DHA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992.
赖明  罗中莱  张奠湘 《广西植物》2009,29(6):724-728
通过对茜草科玉叶金花属植物玉叶金花传粉生物学及种内形态分化和分布特点的初步研究,发现该种的两个变种玉叶金花和白花玉叶金花在形态和生境适应上都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楠藤与开黄花的玉叶金花原变种的传粉者主要是鳞翅目昆虫,而玉叶金花的白花变种的有效传粉者是膜翅目昆虫。认为变种白花玉叶金花居群的出现与同属植物楠藤的同域分布及避免相互竞争传粉者有关。白花玉叶金花变种的出现属于性状置换现象。  相似文献   
993.
在水温(22±1)℃条件下,研究了短期饥饿胁迫对我(鲵)鱼幼鱼生化组成、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Od(S0)、饥饿3d(S3)、饥饿6d(S6)、饥饿9d(S9)、饥饿12d(S12)和饥饿15d(S15).结果表明:鱼体内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水分和灰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饱和脂肪酸(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下降(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呈先上升趋势.(鲵)鱼幼鱼短期饥饿胁迫过程中,首先利用饱和脂肪酸,然后利用低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才动用高不饱和脂肪酸.双键位置不同的脂肪酸在饥饿过程中的损失速度也有差异,具体为n-9 PUFA>n-6 PUFA>n-3 PUFA.S0主要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经过不同时间饥饿后,氨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显著下降,与S0组均差异显著(p<0.05),但S9、S12和S15的基酸总量和必须氨基酸总量差异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注射促黄体激素类似物(LHRHa)后,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血清性类同醇激素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在泥鳅繁殖季节时.孕酮(P)、睾酮(T)和雌二醇(E2)对性腺发育的作用及调节机制.实验共分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只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LHRHa,雌鱼0.2 μg/g,雄鱼减半.注射前尾静脉采血,作为血液样本分析基础水平(Oh),注射药物后分别在7、24、48、72和96h尾静脉采血.测定雌鱼睾酮、雌二醇和孕酮,雄鱼孕酮和睾酬血清浓度.实验结果表明:注射LHRHa,雌鱼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雄鱼血清睾酮和孕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4h浓度较高.雌鱼孕酬、睾酮和雌二醇分别为(0.710±0.082)ng/mL、(9.00±0.57)ng/mL和(696.4±26.2)pg/mL,雄鱼孕酮和睾酮分别为(0.527±0.121)ng/mL和(9.62±0.62)ng/mL.实验组雌鱼孕酮变化基本规律为,基础水平(0-7h)-逐渐升至最高(7-24h)-逐渐降至基础水平(24-48h)-维持基础水平(48-96h).实验组雌鱼睾酮和雌二醇与雄鱼孕酮和睾酮变化规律基本相似,其规律为,逐渐上升至最高(0-24h)-逐渐降至基础水平(24-72h)-维持基础水(72-96h).24h对照组雌鱼睾酮和雌二醇显著升高,浓度分别为:睾酮(2.20±0.18)ng/mL,雌二醇(269.1±36.6)pg/mL.对照组雄鱼血清孕酮和睾酮浓度实验期间均无显著变化.研究认为:LHRHa能够刺激泥鳅性类同醇激素分泌,特别是睾酮的分泌,显著提高雌鱼性腺指数(GSI).但刺激P的分泌调控能力有限,实验期间处于较低水平,诱导排卵效果差,泥鳅的性类固醇激素可能有特殊的调节机制.雌二醇和睾酮对性腺成熟有重要作用,孕酮对介导卵细胞最终成熟和排卵可能起重要作用,而雌二醇和睾酮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95.
中华倒刺鲃幼鱼饲料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白鱼粉为蛋白源,设计了6个不同蛋白质含量(20.49%、26.48%、34.20%、41.02%、49.94%和55.86%,分别表示为D1、D2、D3、D4、D5和D6)的等能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幼鱼进行10周的养殖实验,探讨中华倒刺鲃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尾鱼。结果显示:干物质摄食率(FRdm)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升高呈先降低然后稳定的趋势;蛋白质摄食率(FRp)与饲料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r=0.982,p<0.01)。干物质表观消化率随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而降低,蛋白质消化率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由D1逐渐增加至D4,体重特定生长率(SGRw)、能量特定生长率(SGRe)和饲料效率(FE)均显著增高(p<0.05),而D4、D5和D6组间无显著差异,其中D4组的三个指标值均最高,分别为(0.97±0.04)%/d、(0.87±0.04)%/d、(68.96±3.00)%。蛋白质效率(PER)、蛋白质累积率(PPV)和能量累积率(EPV)在各饲料组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SGRw、SGRe和FE为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表明,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9.6%-42.2%。  相似文献   
996.
番茄果实的成熟是由多基因精细调控的一个过程.利用破色期番茄果实,根据复性动力学原理在mRNA水平进行均一化操作使高丰度和低丰度的mRNA丰度接近.然后把均一化之后mRNA反转录得到cDNA,再与基因沉默载体pTRV重组,最后把构建好的载体通过电转化的方法转入到GV3101农杆菌中,从而建立起破色期番茄果实均一化cDNA沉默文库.通过番茄果实中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对cDNA沉默文库进行初步筛选,从而确定功能基因筛选模型.在模型建立阶段,以番茄红素合成途径相关的PDS基因作为内标基因,在100个混合农杆菌样中,成功筛选到了PDS基因.  相似文献   
997.
神湾菠萝夏季果与秋季果香气成分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神湾'菠萝夏季果和秋季果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并经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机分析.结果表明,夏季果中检测出5类共21种香气成分,分别为酯类、烯类、酸类、醇类和酮类,其中酯类11种,相对含量为92.03%,含量最高的为己酸甲酯(44.91%);烯类6种,相对含量为3.99%;酸类、醇类和酮类分别检测出2种、1种和1种,其相对含量分别为0.72%、0.37%和0.22%.在秋季果中仅检测出2类共8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7种,总相对含量为92.11%,含量最高的为己酸甲酯(68.36%);烯类物质1种,相对含量为7.89%.  相似文献   
998.
以切花菊'神马'叶片为外植体,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长筒石蒜凝集素基因LLA导入菊花.结果表明,'神马'叶片对潮霉素(Hyg)十分敏感,叶盘再生筛选以8~10 mg·L~(-1)为宜,生根筛选以18 mg·L~(-1)为宜;羧苄青霉素抑菌浓度早期以500 mg·L~(-1)为宜,后期以250~300 mg·L~(-1)为宜.Hyg抗性再生植株经PCR、RT-PCR检测初步证实外源基因已转入7个转化株系的植物基因组DNA中并发生转录.转基因植株幼苗人工接种蚜虫实验表明,不同转化株系的抗蚜性差异较大,蚜口密度抑制率为12.2%~76.8%不等,平均蚜口密度抑制率为41.8%.  相似文献   
999.
报道了海南兰科植物6个新记录种:密花石豆兰Bulbophyllum odoratissimum(J.E.Smith)Lindl.、金唇兰Chrysoglossum ornatum B1.、勐海隔距兰Cleisostoma menghaiense Z.H.Tsi、无叶美冠兰Eulophia zollingeri(Rchb.f)J.J.Smith、心叶球柄兰Mischobulbum cordifolium(Hook.f)Schltr.及台湾白点兰Thrixspermum formosanum(Hayata)Schltr.。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国家植物标本馆(PE)。  相似文献   
1000.
以君迁子(Diospyros lotus L.)和柿(D.kaki Thunb.)组培苗茎尖为试材,对影响超低温保存效果的主要因素,如低温锻炼方式、预培养条件、PVS:(30%甘油+15%乙二醇+15%二甲基亚砜+0.4mol/L蔗糖)处理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2种柿属植物的超低温保存程序:(1)切取1cm左右试管苗梢段继代到1/2MS(KNO3和NH4NO3减半)培养基中,交替低温[昼(25±1)℃、夜(4±1)℃]锻炼6周;在含0.5mol/L蔗糖的1/2MS培养基上预培养5d,20℃下装载液(2.0mol/L甘油+0.4mol/L蔗糖)过渡10min,0℃下PVS2处理1.5h;(2)投入液氮保存;(3)40℃水浴化冻,洗涤5~6次后接种于含1.0mg/LTDZ、0.6g/L可溶性PVP、30g/L蔗糖和7.0g/L琼脂的培养基(作者在优化柿属植物离体培养体系试验中获得)上暗培养1周,转入25℃,1500lx培养室。按照上述程序培养,‘鄂柿1号’、‘湘西甜柿’和君迁子的成活率分别为79.6%、67.4%和60.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