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2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41.
为深入探究血人参中的活性物质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血人参石油醚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血人参石油醚部位共分离得到2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酮(1)、豆甾烷3,6-二酮(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 22-dien-3β-ol(4)、美迪紫檀素(5)、sativan(6)、2′,4′-二羟基查尔酮(7)、6,7-dimethoxy-4-hydroxy-1-naphthoic acid(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2,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0)、(9E,11E)-13-oxo-9,11-ocatadecadienoic acid(11)、(9E,11E)-13-oxo-9,11-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2)、9-oxo-10E,12E-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3)、9-...  相似文献   
42.
魏氏拟尾柱虫腹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的形态及形态发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娄慧玲  高巍  倪兵  顾福康 《动物学报》2007,53(4):742-749
应用荧光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和抗α-微管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显示,魏氏拟尾柱虫(Paraurostyla weissei)腹面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由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等纤毛器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等组成。其中口围带基部微管包括小膜托架、小膜附属微管;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基部附属微管包括前纵微管束、后纵微管束和横微管束,它们由各自的纤毛器基部向皮层细胞质不同方向发射,形成腹皮层表面下微管网。结果表明,魏氏拟尾柱虫的纤毛器骨架、纤毛器附属结构也是一类以微管蛋白为基本成分的微管胞器,其中缘棘毛基部附属微管具有不同于其他纤毛虫(例如棘尾虫)中所观察到的同种微管胞器的建构特征。形态发生中,前仔虫口围带在老结构位置形成,其结构建成与部分老口围带的更新有关;老缘棘毛的结构物质对新的左、右缘棘毛的发生可能具有定位作用及物质贡献,但此后新的左、右缘棘毛列分别在老缘棘毛的右侧形成,而并非是在老缘棘毛位置分化的。在有些细胞中,新的左缘棘毛左侧另有一列棘毛,这可能是形态发生中老的左缘棘毛退化不完全产生的。  相似文献   
43.
为获得一定规模的小麦单倍体植株以构建小麦DH(Double Haploid)群体,采用小麦(Triticum aestivum,2n=42)与玉米(Zeamays,2n=20)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胚,经胚拯救产生单倍体植株,研究了1/2MS培养基中幼胚取材时期、幼胚大小、4℃处理时间、暗处理时间对单倍体胚培养再生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后12天~16天取材的幼胚经胚拯救后成苗率无明显差异;0.5mm~1.0mm大小的幼胚成苗率显著高于0mm~0.5mm和1.0mm~1.5mm大小的幼胚成苗率;1天~3天短期4℃处理对胚萌发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处理3天后,出愈率和成苗率降低;胚培养过程中12天左右的24h暗处理能有效提高成苗率。  相似文献   
44.
植被恢复作为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极端降雨诱发的浅层滑坡在植被恢复的沟坡上频繁发生,影响流域的产流产沙过程。基于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在60 mm/h降雨强度下,研究草被沟坡浅层滑坡发生特征及其发生前后的产流产沙差异。结果表明:(1)极端降雨所诱发的草被沟坡上的浅层滑坡深度为14-36 cm,与自然强降雨所导致的浅层滑坡深度相贴合,均是低于50 cm。(2)植被根系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性质显著相关(P<0.05),致使滑坡面上、下层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P<0.05)。由于土壤性质的差异,在极端降雨下滑坡面上层土壤水分更快达到饱和(饱和度>90%),导致浅层滑坡的发生。(3)草被坡面浅层滑坡后的径流与产沙均显著增大(P<0.05)。三个小区的平均径流率在滑坡后增大了4.0-13.1倍,其平均含沙量和产沙率在滑坡后分别增大了9.9-54.9倍和70-841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了解植被沟坡的侵蚀产沙机理,并为浅层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5.
岱衢洋大黄鱼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补充岱衢洋海域产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的细胞遗传学数据,采用植物血球凝集素(8~10μg/g)及秋水仙素(1~2μg/g)活体腹腔注射培养,头肾细胞制片、空气干燥法制作染色体标本,显微观察象山港网箱养殖的岱衢洋产大黄鱼的染色体核型,用Micromeasure3.3软件测量染色体相对长度与臂比。结果显示,岱衢洋大黄鱼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公式为2n=24st+24t,NF=48,染色体相对长度最长为5.53,最短为2.6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和随体。本研究的岱衢洋产大黄鱼染色体核型与以往报道的大黄鱼核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6.
目的:调查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人鼻病毒(HRV)的感染情况,初步了解不同型别HRV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样本259份,采用巢式PCR法,先用鼻病毒5′UTR引物筛查样本中该病毒总的感染情况,再用针对VP4-VP2区域的引物对阳性样本进行分型检测;同时对阳性样本进行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共感染检测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结果:259例样本中,5′UTR初筛HRV阳性89例(34.4%),与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存在共感染54例(60.7%);可通过VP4-VP2分型测序确定39例HRV-A(48.1%)、4例HRV-B(4.9%)、38例HRV-C(46.9%);HRV-A感染率最高的季节分布是秋季;HRV-A和HRV-C型感染者在临床特点上无明显差别。结论:HRV是儿童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新发现的HRV-C基因型感染率与HRV-A相似,但HRV在儿童重症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病原学意义还须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47.
中华蓑藓(Macromitrium cavaleriei Card.&Thér.)的形态变异强烈,为了解形态变异是否具有遗传学背景,本研究以采自浙南凤阳山、浙中金华北山、浙西北的天目山和江西庐山4个种群的中华蓑藓为材料,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探讨了中华蓑藓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了15条有效引物,利用它们共获得18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79·69%,中华蓑藓各种群间的Dice遗传距离为0·0732~0·1514。POPGENE32软件分析得到种的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78,Shannon指数(I)为0·5126,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670;基因流(Nm)为2·4947;种群内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055,占种群总的遗传多样性的79·11%,反映出研究区域内的中华蓑藓遗传变异大多数存在于种群内,中华蓑藓形态变异并没有多少遗传背景,很可能是生态环境因素引起的可塑性变异。聚类分析表明,中华蓑藓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无直接相关关系,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物种特性和所处不同群落有关。虽然4个种群内的形态变异丰富,但是属于同一物种的范围。  相似文献   
48.
蛋氨酸是畜禽饲料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也是饲料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利用基因工程方法,从玉米胚乳中克隆高蛋氨酸蛋白基因(10kuδzein),与pHT43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将其转入枯草芽胞杆菌中,IPTG诱导其表达,发现重组菌在26ku处出现了1条明显条带。HPLC检测蛋氨酸含量,重组菌的蛋氨酸含量比野生型菌株提高了20.51%。该重组菌为以后将其做为饲料添加剂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乳杆菌细胞壁成分(Lactobacilluscell wall extract,LCWE)对小鼠阴道组织β-防御素2诱导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雌性ICR小鼠随机分成5组,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5、20和100 mg/L)LCWE 200μL阴道接种处理;阴性对照组小鼠阴道接种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小鼠阴道接种大肠埃希菌EPEC104菌液(3×109CFU/mL),5 d后处死,取小鼠阴道组织,做阴道菌群分析评价,部分阴道组织提取总RNA,以β-actin为内参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β-防御素2表达。结果 20 mg/L和100 mg/L浓度LCWE处理后,小鼠阴道菌群较生理盐水组的肠杆菌、葡萄球菌明显减少(P〈0.05),乳杆菌无显著性变化(P〉0.05)。生理盐水组小鼠阴道组织β-防御素2 mRNA表达量极低,大肠埃希菌阳性对照组能显著诱导小鼠阴道组织β-防御素2 mRNA的表达;5 mg/L浓度LCWE处理组开始,β-防御素2表达量开始提高,在100 mg/L浓度LCWE组其表达量达到最高。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生理盐水组小鼠阴道组织未检测到β-防御素2蛋白表达,而100 mg/L浓度LCWE处理组和大肠埃希菌EPEC104组均出现特异性条带。结论 LCWE可上调小鼠阴道组织β-防御素2的表达且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50.
目的:通过比较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资料,探讨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113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胃印戒细胞癌组和非印戒细胞癌扣对两组的性别、年龄、家族史、肿瘤发生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1年生存率和3年生存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胃印戒细胞癌好发于女性(P〈0.05);年龄≤55岁的患者发病率高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56岁的患者发病率低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肿块生长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P〈0.05),侵犯胃上部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胃印戒细胞癌多数在胃壁组织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垂直浸润能力较弱,突破浆膜层者明显少于非印戒细胞癌(P〈0.05);根治术后中位进展时间胃印戒细胞癌(10个月)较非印戒细胞癌(12个月)提前2个月,进展风险增加(P〈0.05);胃印戒细胞癌在家族史、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根治术后1年和3年生存率方面与非印戒细胞癌比较无差异。结论:胃印戒细胞癌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好发年龄小于56岁;发病部位以胃中下部为主;多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且较少突破浆膜层;中位进展时间短,进展风险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