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1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203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81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8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2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258篇
  2013年   201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35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73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78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1 毫秒
61.
目的:探索不同浓度的金属硫蛋2A(Metallothionein 2A, MT2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 LPS)介导的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株(Human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HPMVECs),经过一定浓度LPS溶液进行刺激后,利用不同浓度的MT2A与对照组共同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炎性介质IL-6、TNF-α释放的量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组HPMVECs骨架形态变化。结果:各组TNF-α浓度均在0 h最低,随之逐渐升高,到6 h达到高峰;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 h各组TNF-α浓度无显著差异外(F=0.717, P=0.549),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显著高于A组(均P0.05)。各组中IL-6浓度均在0 h最低,A组在2 h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1组在4 h达到高峰,随之下降;B2、B3组从0 h开始逐渐升高,到6 h达到峰值;从各时间点来看,除0 h各处理因素无显著差异外(F=2.341, P=0.092),其余各时间点B1、B2、B3均低于A组(均P0.05)。A组6 h小时后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明显解聚,分布明显减少,应力纤维排列紊乱或者消失;B1组、B2组、B3组6 h小时后,与A组相比,F-actin的分布明显较多,应力纤维排列较为整齐。结论:LPS刺激人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损伤效应,加入MT2A后细胞相关炎性因子释放量、细胞骨架损伤情况明显减轻,表明一定浓度的MT2A对LPS介导的肺毛细血管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究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在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本中心使用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治疗的36例脾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10例男性,26例女性,31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脾动脉瘤,术前均行超声或CTA明确诊断。术中栓塞后,立即血管造影以明确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及术后2周、3个月和6个月监测血常规、胰淀粉酶和主动脉CTA,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6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远近端及瘤腔,其余仅栓塞脾动脉瘤瘤腔。术中DSA血管造影提示即刻脾动脉瘤栓塞闭塞率为97%以上,术中共使用128枚Interlock弹簧圈,其中104枚为钻石型,24枚为普通2D型。弹簧圈平均直径为6.3±4.2(2-12)mm,平均长度为16±13.5(3-32)mm,瘤体平均尺寸为40.6±12.5(15-70) mm。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10.0±3.2(6-15)个月,1月后2例出现脾梗死,7例发生轻微腹痛及低热等症状,所有病例均未见瘤腔再通和瘤体增大。结论: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脾动脉瘤,但其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肺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非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76例,根据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研究组应用乌司他丁,在麻醉之后切皮之前为T1,旁路血管开放时时间点为T2,手术结束为T3,手术之后的8 h为T4。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及血浆炎症因子、氧合指数术后恢复。结果:和T1进行对比时,两组T3、T4中的气道阻力(Air way Resistance,Raw)、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均有所升高,在T2、T4中(PVR)有所升高,在T2、T3、T4中肺顺应性(Compliance of Lung,CL)有所降低。和对照组进行对比时,研究组在T3、T4中肺循环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PVR)、RI、P(A-a)DO2有所降低,在T2、T3、T4中通气死腔百分比(VD/VT)有所降低(P0.05),在T2中CL有所升高(P0.05);治疗前,两组BNP、TNF-α、IL-6、IL-8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NP、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 (Interleukin-8,IL-8)在T1、T2、T3、T4中低于对照组(P0.05),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cTnI)在T1中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T2、T3、T4中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2、T3、T4时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BP)均高于对照组(P0.05),T1、T2、T3、T4时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ICU停留时间、ICU带气管插管时间、ICU机械通气时间、肺部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乌司他丁用于非停跳冠脉搭桥术的效果较好,可以保护患者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对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胸腔引流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引流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n=40,传统引流)和B组(n=40,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生活质量、炎性因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引流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B组高于A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3d、术后7d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术后3d、术后7d B组以上指标低于A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引流相比,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效果显著,可减少炎性刺激,安全可靠,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CPAP(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临床疗效及对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100例。A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B组给予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分析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气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新生儿患者PaO_2均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aCO_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PaO_2显著高于B组(P0.05),PaCO_2显著低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新生儿患者的胸部X线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12 h和24 h胸部X线评分均显著性低于B组(P0.05);A组PEEP/cmH_2O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Fi O_2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生儿患者的的O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CPAP(持续正压通气)治疗,且且可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指标。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miR-195通过靶向调控趋化因子5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MGC803及NCI-N87细胞,根据转染不同分为:miR-NC组(空质粒),miR-195-mimics组(模拟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195表达;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力;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chemokine 5表达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miR-195及chemokine 5相关性。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95与chemokine 5的靶向关系。结果:miR-195-mimics组细胞miR-195水平高于miR-NC组(P0.05);miR-195 mimics组第1、2、3、4 d细胞活力低于miR-NC组(P0.05);miR-195 mimics组G1细胞高于miR-NC组,G2期、S期细胞低于miR-NC组,G2/S期细胞比值低于miR-NC组(P0.05);miR-195 mimics组划痕距离大于miR-NC组(P0.05);miR-195 mimics组细胞侵袭数低于miR-NC组(P0.05);miR-195-mimics组细chemokine 5蛋白含量低于miR-NC组(P0.05);miR-195 m RNA水平与chemokine 5蛋白含量负相关(r=-0.398,P=0.00);miR-195可直接靶向chemokine 5。结论:miR-195可通过靶向chemokine 5促进胃癌MGC803及NCI-N87细胞的增殖、转移及侵袭。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SGLT2i类药物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对高渗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衰老的影响。方法:将HUVECs分为空白组(Blank组)、高渗330组(M-330组)、高渗350组(M-350组)、达格列净+高渗组(DAPA+M-350组),高渗培养环境由甘露醇诱导。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检测细胞衰老情况;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GLT2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SGLT2、细胞衰老标志物p21的表达变化,JC-1染色试剂盒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lank组,M-330组及M-350组细胞上均存在SGLT2受体蛋白表达,且Blank组,M-330组及M-350组的SGLT2表达依次显著增加。与Blank组相比,M-350组SA-β-Gal胞质蓝染、染色阳性率、衰老蛋白p21及SGLT2表达显著增加,并伴有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下降(P0.05);DAPA+M-350组与M-350组相比,SA-β-Gal胞质蓝染、染色阳性率和p21表达显著下降,并伴有线粒体膜电位的显著上升(P0.05)。结论:HUVECs上存在SGLT2受体蛋白,且在300-350 m Osm/L范围内随着渗透压的升高而增加,达格列净可改善高渗所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达格列净改善高渗导致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丙泊酚在颅脑损伤手术中的效果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手术患者90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4)。对照组使用依托咪酯进行麻醉诱导,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不同时间血清CRP、PCT、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简易智能量表(MMSE)、视觉模拟(VA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CRP、PCT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血清CRP、PCT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中血清CRP、PC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无显著差异;术中,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术中HR、MAP、SBP及D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两组HR、MAP、SBP及DBP水平均较术中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术后以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MMSE、VAS评分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MMSE评分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4.35%、11.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可降低颅脑损伤手术患者术中血清CRP、PCT水平,稳定血流动力学,并发挥术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69.
摘要 目的:调查社区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及分析T2DM并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苏州市6个社区符合纳排标准的539例T2DM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社区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情况,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检测血生化指标,统计社区T2DM患者的DPN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并发DPN的影响因素。结果: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实际回收531份,其中T2DM并发DPN者86例,根据是否并发DPN将所有入选患者分为DPN组(n=86)和无DPN组(n=445)。社区T2DM患者的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平均得分率为(49.38±5.23)%,DPN组和无DPN组在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腰围、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低 密 度 脂 蛋 白(LDL-C)、血 尿 素 氮(BUN)、血肌酐(Cr)、合并外周动脉疾病(PAD)、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7年、HbAlc≥8 mmol/L、合并PAD、合并DR、BMI≥25 kg/m2是社区 T2DM患者并发DPN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苏州市6个社区的T2DM患者血糖自我管理水平较低,且T2DM并发DPN的概率较高,病程≥7年、HbAlc≥8 mmol/L、合并PAD、合并DR、BMI≥25 kg/m2均是社区 T2DM患者并发DPN的危险因素,临床可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有效降低T2DM并发DP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0.
斜纹拟木蠹蛾在广州发生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骏  林莉  梁帆 《环境昆虫学报》2020,42(2):493-498
本文报道了斜纹拟木蠹蛾Indarbela obliquifasciata在广州的发生和为害特征,对其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做了阐述,表明该虫在广州一年发生一代,其取食寄主达18种,但主要寄主植物为羊蹄甲,其幼虫共6龄并以幼虫越冬。并对该虫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