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4篇
  免费   431篇
  国内免费   1993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9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316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299篇
  2006年   301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32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72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76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姜海洋  李强  梁强  丁永忠  周旺宁 《生物磁学》2014,(32):6391-6394
颅底手术正随着经鼻内镜手术的发展而发生着转变。经鼻内镜手术最初开发于鼻窦手术,但其适应症已逐渐扩大到其它领域,可以用于治疗大量的疾病。经鼻内镜手术的主要优点是:它利用天然的孔道来处理大量的颅内、鼻窦病变,避免了皮肤切口、面部骨瓣切口、脑回缩等直接开颅所不可避免的后遗症。与传统的神经外科手术相比,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并间接减少了住院时间和管理成本。本文就经鼻内镜手术的进展进行综述。在综述中阐述了经鼻内镜手术的适应症和基本原则,以及显露、特别是重建技术的进展,这些进展要求在可接受的并发症前提下达到更广泛的切除;讨论了经鼻内镜手术的局限性,尤其是,虽然这种手术往往是“微创”,但它并不是完全没有并发症;展望了经鼻内镜手术的适应症会不断拓宽,并发症会越来越少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992.
周杰  周荣斌  吴双  曾瑞  李建军  梁后杰 《生物磁学》2014,(6):1025-1028,1068
目的:AG490 作为JAK2/STAT3 通路的抑制剂,在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上所展现出的高效低毒性,使其有望成为临床上治疗肿瘤的一种可能的药物。然而,AG490 的抗瘤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本文拟对AG490 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为AG490 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不同剂量的AG490 处理淋巴瘤细胞(Namalwa 和JeKo-1)、Jurkat T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和THP-1 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细胞24小时,CCK-8 法检测AG490 (0 滋M、2 滋M、20 滋M、50 μM、200滋M)对上述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实时定量PCR 法检测BATF2 mRNA 的变化,Western blot 法检测其蛋白水平的变化,细胞转染siRNA 法抑制BATF2 表达后CCK8 法检测AG490 对Namalwa 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结果:AG490 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Namalwa、JeKo-1、Jurkat 细胞的增殖(P〈0.05),同时上调其BATF2 m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5)。对于无显著抑制作用的THP-1 细胞,BATF2 的表达亦未见升高(P〉0.05)。siRNA 法抑制BATF2 基因表达后,AG490 对Namalwa 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明显降低(P〈0.05)。结论:AG490 杀肿瘤细胞的效率与其诱导的BATF2 的表达呈正相关,抑制BATF2 的表达后AG490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效率明显降低。因此,AG490可能是通过上调BATF2表达的方式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这意味着BATF2 是AG490 杀伤淋巴瘤细胞的作用靶点,可能为新药的开发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评估自体DC与CIK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给予20例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树突状细胞(DC)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20例难治复发的应用同样化疗方案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治疗后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KVS)评分,DC与CIK细胞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检测T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CD56+)和细胞因子(IL-12、IL-2、IL-7、IFN-γ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1)DC与CIK细胞治疗组有效率和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均可耐受。(2)DC与CIK细胞治疗后1周,患者T细胞亚群百分比和细胞因子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其中CD3+、CD3+CD56+及IL-12、IL-7明显升高(P〈0.05)。结论:DC与CIK细胞免疫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测定不同周龄Balb/c小鼠主要脏器质量、脏器系数,并进行比较。方法:取120只3周龄、5周龄、7周龄的Balb/c小鼠,雌雄各半,精确测量小鼠体重和主要脏器质量,计算脏器系数。结果:①雌性与雄性Balb/c小鼠脏器质量相比较:3周龄时肝、脾有显著差异(P〈0.05);5周龄时肝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脾、肺有显著差异(P〈0.05);7周龄时肝、肺及双肾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心、脾有显著差异(P〈0.05)。②雌性与雄性Balb/c小鼠脏器系数相比较:3周龄时肝、脾有显著差异(P〈0.05);5周龄时肝、脾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膀胱有显著差异(P〈0.05);7周龄时肺、双肾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脾、膀胱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随着周龄的增长,Balb/c雌、雄性小鼠之间,存在差异的脏器也在增多。  相似文献   
995.
余琼  刘咏辉  张洁  朱伟强  梁伟民 《生物磁学》2014,(26):5068-5071
目的:分析地塞米松对接受乳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血糖、皮质醇、出血和感染的影响,明确其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60 例择期全麻下行单侧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地塞米松组,n=80)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n=80)。检测两组患者术后第1 天和第3 天血糖和血清皮质醇水平,记录术后1~3天恶心呕吐次数和抗呕吐药物的使用量,比较两组术后1 周内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第1 天的恶心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2 天的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 天血清皮质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糖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 周内,两组患者出血和感染的发生情况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有效地预防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短暂抑制术后内源性皮质醇水平,不增加患者术后高血糖、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CAP患者1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73例,对照组72例。治疗纽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只单纯给予应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两组疗程均为7~14d。于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43例(58.9%)、16例(21.9%)、8例(11.0%)、6例(8.2%);对照组分别为20例(27.8%)、26例(36.1%)、14例(19.4%)、12例(1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胃肠道反应、静脉滴注局部疼痛、皮疹的发生分别为6例(8.2%)、7例(9.6%)、3例(4.1%),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例(21.9%);对照组分别为5例(6.9%)、6例(8.3%)、3例(4.2%)、14例(1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阿奇霉素治疗CAP疗效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制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单克隆抗体,建立人β-HCG双抗体夹心CLIA检测方法。方法:用人β-HCG抗原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后得到杂交瘤细胞株,然后将细胞株扩大培养并纯化上清液获得抗体,测定抗体亲和力、特异性及表位,最后建立双抗体夹心CLIA方法。结果:获得4株抗人β-HCG的杂交瘤细胞株(β-1—1、β-2—1、β-3—1、β-4—1)。用β-1—1和β-2—1建立的双抗体夹心法的检测范围为0.5mlU/mL.800mlU/mL,灵敏度0.23mIU/mL,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在±10%内,回收率在90%以上。结论:本研究最终成功制备了抗人β-HCGmAb,建立了定量检测人β-HCG的双抗体夹心CLIA方法,为β-HCG检测及疾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叶酸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在体内氨基酸与核苷酸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素。本文通过建立叶酸缺乏的孕鼠模型,探讨叶酸缺乏对胎鼠宫内发育的影响,并研究胎鼠肝脏组织中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系统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C57BL/6J小鼠叶酸缺乏组6只、正常对照组6只,分别饲以不舍叶酸和含2mg叶酸/kg的纯合饲料。四周后与雄鼠交配,于怀孕第13.5天(13.5dpc)对孕鼠剖腹取胎,观察和评价胎鼠发育指标,并对宫内发育迟缓(IUGR)比率进行统计。用Real-timePCR法检测胎鼠肝脏组织中胰岛素生长因子I(IGFI)、胰岛素生长因子I受体(IGFIR)、胰岛素生长因子II(IGFII)、胰岛素生长因子II受体(IGFIIR)、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叶酸缺乏组雌鼠合笼前每日体重增长量降低,13.5dpc胎鼠吸收胎和死胎比率升高,胎重下降,IUGR比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叶酸缺乏组胎鼠肝脏组织中IGFII和IGFIIR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GFI、IGFIR、IGFBP-1和IGFBP-3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两组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叶酸缺乏会导致小鼠孕中期胎鼠IUGR比率升高及胎肝IGFII和IGFIIR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提示叶酸缺乏对IGF系统基因的调控,可能与胎鼠I-UGR发生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青年(年龄≤35岁)女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性与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手术治疗并经临床病理学证实的136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将其分为TNBC组(75例)和NTNBC组(61例);对比分析两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在年龄、婚姻、妊娠、生育、哺乳、乳腺癌家族史、病程、临床病理学分类、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直径、ALNM、脏器转移及临床分期与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5年总生存期(OS)和无瘤生存期(D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影响预后的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本组青年女性乳腺癌136例,占同期手术治疗乳腺癌1063例的12.79%;在218例(20.51%)TNBC患者中,青年女性TNBC患者75例(34.40%);青年女性NTNBC患者61例,占845例NTNBC患者的7.22%。在乳腺癌家族史(21.33%vs5.19%)和病程5个月(29.33%vs19.67%)等临床特征中,两组乳腺癌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最大直径5 cm(20.00%vs8.20%)、肿瘤组织学分级Ⅲ级(46.67%vs31.15%)、临床分期Ⅲ期(25.33%vs11.48%)、术后局部复发(17.33%vs11.48%)、ALNM(57.033%vs39.34%)以及脏器转移(16.00%vs4.92%)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性指标中,两组乳腺癌患者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5年OS和DFS分别为76.47%和67.65%;TNBC 5年OS和DFS分别为69.33%和60.00%,NTNBC 5年OS和DFS分别为85.25%和77.05%。比较两组乳腺癌的5年OS及DFS存在明显差异(x2=4.374,P=0.030;x2=4.4684,P=0.035)。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程和乳腺癌家族史是TNBC患者的隐匿性和易感性因素;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组织学分级、术后局部复发、临床分期、ALNM和脏器转移等6项指标是影响青年女性TNB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x2=6.684~5.058,P=0.048~0.025)。结论:青年女性TNBC患者具有乳腺癌家族倾向、病情隐匿、临床分期晚、增殖侵袭性强、复发转移率高、预后较差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也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对2012年广州市越秀区疑似麻疹风疹的血清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麻疹风疹病例的流行特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166例疑似麻疹风疹患者的血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血清中IgM阳性抗体的检出情况,以及各年龄段、月份IgM抗体阳性的例数及构成比。结果:麻疹风疹疑似病例中有36.1%的患者检测出IgM抗体阳性,其中麻疹IgM阳性以0-1岁婴幼儿的检出率较高,可达44.4%。从月份来看,12月、8月和5月是麻疹的好发时期。风疹IgM阳性以2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检出率最高,为75.0%,7月、4月和5月是风疹的易感季节。结论:疑似麻疹风疹病例有较高的IgM抗体阳性检出率,0-1岁婴幼儿和20岁以上中老年人是麻疹风疹的易感人群,4-5、7-8和12月是发病的高峰时期,临床应注意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