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目的]获得高产纤维素酶细菌菌株,探讨以氨化预处理玉米秸秆为底物时的纤维素酶产酶特性及底物降解特性,探讨纤维素酶作用机理,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方法]用LB培养基分离并纯化菌株,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培养、刚果红染色进行初步筛选.考察氨化预处理对底物降解率、产酶能力的影响.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16S rRNA、Biolog鉴定菌株.[结果]分离到一株高效纤维素降解菌NH11,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30℃、发酵5d时,预处理前后玉米秸秆降解率分别为14.24%和24.73%.30℃、pH 7.2时,处理组CMC酶活力峰值处为153.84 U/mL,FPA酶活力为197.24 U/mL,比未处理组分别高出11.45%和10.59%.[结论]NH11具有较高的纤维素酶产酶能力,氨化预处理能够提高菌株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率.该菌株在秸秆堆肥、制作食用菌培养基和制取反刍动物粗饲料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2.
华北冬小麦降水亏缺变化特征及气候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勤  梅旭荣  严昌荣  居煇  杨建莹 《生态学报》2013,33(20):6643-6651
为了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降水亏缺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该文基于华北地区1971-1980年和2001-2010年气象数据和冬小麦生育期资料,研究了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亏缺变化特点,利用构建的敏感度分析模型探讨了降水亏缺量对主要气候要素的敏感性特征,主要结论:2001-2010年华北中部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干旱加重,降水亏缺面积略有增加;播种—返青期内降水亏缺程度自江苏徐州—河南许昌一线往北都有所加剧,返青—拔节期内降水亏缺程度缓解,拔节—抽穗期内降水亏缺程度加重,仅在山西中部太原地区降水略有盈余,抽穗—成熟期内降水亏缺有所缓解;冬小麦拔节—抽穗期降水亏缺量对日照时数高度正向敏感站点最多,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地区和安徽省,其次是风速,对温度和降水的高度正向敏感站点最少。该文为制定灌溉定额,农业水资源管理和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3.
徐飞  蔡体久  琚存勇  陈福元 《生态学报》2013,33(18):5935-5942
以黑龙江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于2010年9、10月份,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形式,调查该保护区及周边地区野猪危害农田的情况,以及居民对野猪的容忍性和认知度。结合Mann-Whit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方法比较各个因素对保护区及周边居民野猪容忍性的影响差异,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辨析。结果表明:农田收入比例、文化程度、人均农田面积以及野猪毁田面积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容忍性的主要因素。被访问的居民中,66.19%的居民希望野猪种群减少或消失;63.38%的居民赞同或者完全赞同保护措施;毁田事件发生后,46.48%的居民赞同或完全赞同捕杀野猪;在村外遇见野猪时,66.20%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在山野遇见野猪时,65.59%的居民不赞同或者完全不赞同捕杀野猪,说明遇到野猪的地点对居民所持捕杀态度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04.
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山松种群更新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将林木依胸径大小分级,以林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采用分段匀滑技术编制小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山松种群静态生命表,对其种群年龄结构、死亡率曲线、损失度曲线、存活曲线、生存函数曲线及其幼苗的更新动态、死亡率和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种群属于增长型,表现出前期增长,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该种群的整个生命过程,显示了三次死亡高峰,其中幼苗死亡率较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平缓,符合种群的自然动态规律,也指出"天保工程"实施的意义和效果;该研究指示了华山松的动态以及种群的变化趋势,对保护区已经实施的生态监测和森林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5.
利用MODIS NDVI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分类数据,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对2001-2010年内蒙古不同植被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10年间内蒙古植被年NPP的平均值为340.0 gCm-2a-1,且空间分布呈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由西向东的变化速率为每10度增加200.5 gCm-2a-1;(2)不同植被类型NPP有较大差异,森林、草地、农田和荒漠植被的NPP平均值分别为521.9、270.3、405.7和85.3 gCm-2a-1;(3)10年间内蒙古植被NPP总量的平均值为322.7 TgCa-1,波动范围为276.8-354.4 TgCa-1.从NPP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阿拉善沙漠、毛乌素沙地西部、河套平原以北地区、浑善达克沙地东西缘和呼伦贝尔平原西北部植被的NPP呈极显著上升,而内蒙古中部的草地植被NPP呈极显著下降;(4)不同植被类型NPP对气候因子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森林植被NPP主要受温度的限制,而农田、草地和荒漠植被NPP主要受降水量控制.  相似文献   
506.
用枯落物分解网袋法,对上海市大莲湖湿地池杉林内3种优势植物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孔雀稗(Echinochloa cruspavonis)、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us)的枯落物进行了190 d的分解培养,测定了分解速率及其C、N、P养分元素释放动态.用收集器法对池杉林枯落物的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杉林内池杉每年产生枯落物量为5.70t·hm-2,是该林地枯落物的主要来源.3种植物枯落物的分解速率(枯落物的干重量损失)依次为日本看麦娘>孔雀稗>池杉.C元素含量在3种植物枯落物中随时间显著下降;N、P元素在池杉枯落物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而在日本看麦娘和孔雀稗中则没有发生富集现象.  相似文献   
507.
从中国南海北部3563 m深的沉积物中分离获得放线菌SCSIO ZY0206,经16S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treptomyces griseorbens.其发酵产物具有抗菌活性,进而以抗菌活性为指导,采用硅胶柱层析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代谢产物进行追踪分离,得到4个多酚蒽酮类化合物,经HR-ESI-MS、ESI-MS、1H及13C NMR和HMBC谱鉴定为resistoflavine(1)、resistomycin(2)、1-hydroxy-l-norresistomycin (3)和tetracenomycin D (4).  相似文献   
508.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影响预后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7月间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47例,其中男:86例,女:61例;年龄60.83岁,平均(69.6±5.7)岁;高血压病程8-23年,平均(9.7±1.6)年。分析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入院就诊时的临床表现、患者的意识状态、出血位置及出血量、语言功能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以及患者的预后转归等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7.7%;在诸多预后因素中: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位置,以及是否破入脑室等因素与预后具有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预后与意识状态、出血量、出血位置相关,根据临床症状对脑出血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09.
目的:对比观察人羊膜(human amniotic membrane,HAM)脱细胞处理前后的形态结构变化,为人脱细胞羊膜(human acellu-lar amniotic membrane,HAAM)作为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提供依据。方法:取健康剖宫产孕妇的胎盘,剥离获取HAM,行HE染色、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上皮面与基质面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检测;将HAM经物理和胰蛋白酶等脱细胞处理后获得HAAM,亦行HE染色、TEM、上皮面与基质面SEM检测;最后将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通过HE染色表明HAM的细胞成分去除干净;TEM断面观察HAAM表明其富含大量密集的呈点状、线状及条索状的纤维成分;SEM观察表明HAAM的上皮面与基质面呈现不同的三维结构,未见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断裂。结论:HAM经脱细胞处理制备的HAAM,既去除了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成分,又保存了完整的三维结构,为良好的生物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510.
目的:研究腹膜间皮细胞(Peritoneal mesothelial cell,PMC)与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s,PGA)的相容性,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酶消化法,从SD大鼠腹腔中分离出PMC,常规传代,取第2代细胞与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每两天换液1次,观察细胞形态和黏附生长状况。体外培养1周后,行扫描电镜观察和RT-PCR检测。结果: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PMC能成功黏附在PGA支架上,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RT-PCR提示CK-AE1/AE3和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PMC表型未发生改变。结论:PMC与PGA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PGA可作为组织工程化腹膜样组织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