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82篇
  免费   1934篇
  国内免费   386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346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954篇
  2020年   758篇
  2019年   936篇
  2018年   797篇
  2017年   611篇
  2016年   770篇
  2015年   1256篇
  2014年   1443篇
  2013年   1448篇
  2012年   1844篇
  2011年   1705篇
  2010年   1226篇
  2009年   1169篇
  2008年   1276篇
  2007年   1155篇
  2006年   1014篇
  2005年   870篇
  2004年   704篇
  2003年   647篇
  2002年   564篇
  2001年   327篇
  2000年   274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177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4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Linkage map of seven polymorphic markers on rat Chromosome 18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A genetic linkage map of seven polymorphic markers was created with F2 intercross progeny of F344/N and LEW/N rats and assigned to rat Chromosome (Chr) 18. Five of the markers described were defined by simple sequence length polymorphisms (SSLPs) associated with five genes: transthyretin (TTR), trypsin inhibitor-like protein (TILP), 2 adrenergic receptor (ADRB2), olfactory neuron-specific G protein (OLF), and gap junction protein (GJA1). One marker was defined by a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 detected with a probe for the human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 receptor (CSF1R) gene. The D18N1R locus was defined by an anonymous DNA fragment amplified by the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technique with a single short primer. These seven DNA loci formed a single genetic linkage group 30.4 cM in length with the following order: TTR-6.8 cM-D18N1R-9.1 cM-TILP-4.3 cM-CSF1R-0 cM-ADRB2-10.2 cM-OLF-0 cM-GJA1. The five SSLP markers were highly polymorphic. In a total of 13 inbred rat strains analyzed (F344/ N, LEW/N, LOU/MN, WBB1/N, WBB2/N, MR/N, MNR/N, ACI/N, SHR/N, WKY/N, BN/SsN, BUF/N, and LER/N), three to six alleles were detected for each marker. Remarkable linkage conserv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region of rat Chr 18 mapped and a region of mouse Chr 18. However, gen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markers have been mapped to three different human chromosomes (Chrs 5, 6, and 18). The markers described here should be useful for genetic mapping studies and genetic monitoring of inbred rat strains.  相似文献   
102.
Wang  Zunxin  Wang  Xianyu  Liu  Siqin  Yang  Ying  Li  Yang  Chen  Siyuan  Wang  Guangpeng  Zhang  Xincheng  Ye  Yuxiu  Hu  Laibao  Zhou  Qing  Wang  Feibing  Chen  Xinhong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2023,42(1):294-303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ulation - Zinc is an important micronutrient for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ody and plants. Proper u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foliar application of Zn have...  相似文献   
103.
L-甲硫氨酸又名L-蛋氨酸,是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之一,在饲料、医药、食品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以实验室前期构建的M2(Escherichia coli W3110?IJAHFEBC/PAM)为出发菌株,以模块化代谢工程策略构建了一株L-甲硫氨酸高产菌株。首先通过过表达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MetF)和筛选不同来源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hydroxymethyltransferase,GlyA),增强了一碳模块甲基供体的生成,优化了一碳模块。随后针对一碳模块的前体供应,过表达了胱醚裂解酶(cysteamine lyase,MalY)和半胱氨酸内运基因(fliY),有效地提高了L-高半胱氨酸和L-半胱氨酸的供应。最终摇瓶发酵L-甲硫氨酸的产量由2.8 g/L提高至4.05 g/L,5 L发酵罐中达到18.26 g/L。研究结果表明,一碳模块对L-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细胞内通过优化一碳模块,可以实现L-甲硫氨酸的高效生物合成。本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微生物发酵生产L-甲硫氨酸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泛素化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一种重要的翻译后修饰过程,参与调控包括蛋白质降解在内的多种生命活动。实现这一调控过程需要将一个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泛素蛋白共价连接到底物蛋白上。同时,泛素本身也存在多种翻译后修饰,包括泛素化、磷酸化、乙酰化等,进一步丰富了泛素的修饰类型,决定了底物蛋白不同的命运。近年来,伴随着第65位丝氨酸磷酸化泛素蛋白参与调控线粒体自噬这一突破性进展,泛素蛋白其余磷酸化位点的功能研究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根据目前已有的国内外研究和报道,总结了泛素蛋白已知的磷酸化修饰位点,梳理了泛素蛋白第12位和66位苏氨酸、第57位和65位丝氨酸等位点的磷酸化修饰对其生物物理特性带来的改变,并对相应修饰位点所涉及的生物学功能调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5.
R环(R-loop)是一种DNA∶RNA杂合链(DNA∶RNA hybrids),由一条RNA单链侵入双链DNA,与其中一条DNA模板链结合,从而释放出一条DNA单链而产生。R-loop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基因组稳定性、转录调控,以及表观修饰等重要生物学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因素参与对R-loop的调控,例如RNA转录和加工、染色体的修饰、DNA损伤反应等;同时,许多酶蛋白,如核糖核酸酶、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等也参与调节细胞内的R-loop水平。了解R-loop的调控机制及其生物学功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机制,为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疾病开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利用果蝇作为遗传工具从个体和分子层面研究果蝇的训练免疫效应,并为后续深入研究其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构建无菌果蝇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果蝇成虫及跨发育阶段训练免疫模型,用两种革兰氏阴性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 carotovora 15)及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别经口腔感染果蝇。在第一次感染完全消退后进行再次感染,然后通过比较果蝇在两个感染阶段的存活率和细菌量来衡量训练免疫的潜在效果。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应先天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革兰氏阴性菌对免疫缺陷(IMD)通路的诱导作用。结果 果蝇成虫及幼虫初次感染均可提高二次感染后的生存率、细菌清除效率及死亡时能承受的最高细菌负荷;二次感染的果蝇中,IMD通路中免疫反应基因的基础表达比未感染的高,这提供了获得感染抗性的分子基础;果蝇的免疫反应主要发生在中肠,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的效应更迅速且剧烈;二次免疫的果蝇中,肠道干细胞的数量显著多于初次感染。结论 果蝇肠道中强大的训练免疫可由同源或异源革兰氏阴性菌口腔感染引发,且免疫记忆可在整个发育阶段持...  相似文献   
107.
噪声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也使野生动物接触到人为噪声的机会增大。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人为噪声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类的健康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对这些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噪声会改变动物的生理状态,使其处在较高的应激水平,进而影响动物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甚至使雏鸟的端粒缩短。人为噪声的存在还会影响动物的学习和认知能力,干扰动物觅食、交流等行为。这些因素累积就可能会降低动物后代的存活率,改变物种丰度,对动物的生存造成威胁。对人为噪声带来的非听觉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噪声的潜在危害,采取更为积极的缓解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8.
文章报道了产自中国云南杜英科杜英属一新记录种,硕叶杜英(Elaeocarpus grandifolius Kurz),并对硕叶杜英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该种与近缘种毛果杜英(Elaeocarpus rugosus)的区别是叶基部渐狭或下延,花瓣外部被锈色短柔毛,核果被锈色短柔毛,该种与水石榕(Elaeocarpus hainanensis)的区别是叶片长圆形或卵圆形,核果椭球形。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施钾对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抗氧化能力及差异代谢物的影响,该研究以兰州百合鳞茎为试材,通过固定氮素(N)和磷素(P)用量,设置不同钾(K)浓度处理,即K_(0)(不施肥)、K_(1)(447.6 mg·L^(-1))、K_(2)(671.4 mg·L^(-1))、K_(3)(895.2 mg·L^(-1)),采用福林-肖卡法、溴甲酚绿比色法、香草醛比色法、DPPH法、铜离子还原能力(CUPRAC)法测定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采用LC-MS法分析多酚类物质的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为兰州百合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K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K_(0)相比,K_(1)、K_(2)、K_(3)均能促进鳞茎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及其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其中以K_(2)(671.4 mg·L^(-1))效果最佳。(2)相关性分析表明,兰州百合鳞茎多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活性指标呈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1~0.959。(3)K_(0)、K_(2)浓度处理下兰州百合鳞茎中存在89种多酚类及相关化合物,其中52种相对含量显著上调,37种相对含量显著下调,且显著富集到黄酮类及苯丙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通路上。研究认为,兰州百合的最佳施钾量(671.4 mg·L^(-1))能有效促进鳞茎中多酚类物质的积累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0.
该文报道了发现于北京市密云区的1种被子植物新记录——荨麻叶龙头草[Meehania urticifolia(Miq.)Makino],其所隶属的龙头草属(Meehania Britton)为北京分布新记录。描述了荨麻叶龙头草的形态特征与生境,凭证标本藏于浙江大学标本馆(HZU)。荨麻叶龙头草于1899年首次发现于日本,是东北亚分布植物,此前在中国仅分布于东北。北京云蒙山发现的分布点,显然是该种目前在中国分布最西的分布点,可能于冰川期从东北亚迁移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