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4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L1-ORF2不同片段对报告基因表达产生不同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段肖翠  靳霞  谢英  焦宁  刘静  王晓燕  吕占军 《遗传》2009,31(1):50-56
长散布重复序列-1(Line-1, L1)是重要的人类基因组成分, 完整的L1有6 kb, 在基因组中存在的L1多数是不完整序列, 有必要研究L1片段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PCR扩增L1第二读码框(L1-ORF2)不同位置的 280 bp片段, 共7段, 同向8串联按正、反方向分别插入pEGFP质粒GFP基因下游, 观察插入序列对GFP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构建的质粒瞬时转染HeLa细胞, 经荧光显微镜和Northern检测, 不同片段对转录量和终止影响不同。7个片段正序对GFP报告基因的抑制均高于其反序, 在正序串联表达载体p280-1*8和p280-9*8的GFP基因转录量超过其他280正序插入片段, 在反序串联表达载体p280-1*8as和p280-9*8as的GFP基因转录量超过其他280反序片段。280-1*8、280-9*8、280-1*8as和280-9*8as属于转录终止性序列。Alu在基因组的多数区段与L1分布呈反比, Alu正、反序均对GFP表达有抑制作用, 但反序抑制作用高于正序, Alu正序属于转录延伸性序列。280 bp片段反序插入的所有质粒荧光阳性细胞均高于正序插入质粒。经碱基分析, L1-ORF2各段均存在A碱基含量多, T碱基含量少的现象, 这可能是其正、反序对基因表达影响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营养液培养试验,通过添加不同浓度(0.05、0.1、0.2、0. mmol·L-1)的硝普钠(SNP)作为NO供体,研究外源NO对NO3-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40 mmol·L-1 NO3-胁迫下,外加0.1 mmol·L-1 SNP处理1 d和7 d后,黄瓜幼苗叶片中SOD、CAT和APX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说明外加0.1 mmol·L-1 SNP增强了黄瓜幼苗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降低了膜脂过氧化程度,幼苗生长势增加,对高浓度NO3-胁迫的抗性增强;当SNP浓度达0.3 mmol·L-1处理7 d后,SOD、POD、CAT和APX活性均开始降低,MDA含量增加,黄瓜幼苗受害加重.外加一定浓度(0.1~0.2 mmol·L-1)的外源NO可缓解NO3-胁迫对黄瓜幼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重组PCR的方法,克隆并构建MyD88和MyD88aa155-171功能区缺失(MyD88?155-171)载体,转染免疫相关细胞并筛选获得稳定细胞系。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yD88?155-171功能区缺失能够抑制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活性,在不同Toll样受体(TLR)配体刺激后,转染MyD88?155-171的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低于MyD88正常表达的细胞,并且抑制表面分子CD86和B7H1在TLR配体刺激后的上调。同时,多细胞因子分析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给予TLR配体刺激之后,MyD88-/-树突细胞表达低水平的细胞因子,转染MyD88可以使细胞因子表达明显增加,而仅表达MyD88?155-171可以明显影响IL-12,IFN- 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MyD88功能区缺失影响免疫相关细胞表面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及Toll 样受体信号的传递,其在细胞内信号系统的具体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994.
RGD多肽与尿激酶原嵌合分子的构建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定点突变及DNA重组技术 ,将编码RGD多肽 (GPRGDWRMLG)的双链DNA片段 ,定向插入到相对于编码尿激酶原的Gly118 Leu119的cDNA分子中 ,构建了尿激酶原的嵌合体基因 ,并在甲醇酵母表达系统中进行了分泌表达。经过Zn2+ 螯合柱及SP阳离子柱两步层析后 ,目的蛋白质被纯化。经纤维蛋白平板测活 ,嵌合分子的比活为 6 5 0 0 0IU mg。嵌合分子与尿激酶相比 ,对显色底物S2 44 4作用的催化效率偏低 ,但具有较强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抑制常数IC5 0为 2 1μmol L。以上结果表明嵌合分子不但具有较强的溶栓功能 ,而且具有抗栓功能 ,很可能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溶栓 抗栓分子  相似文献   
995.
Toll样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Toll样受体(TLR)介导着绝大部分哺乳动物、昆虫及植物的宿主防御. TLR4与配体结合涉及膜抗原CD14和分泌蛋白MD-2的调节并一起形成受体复合物, 然后与接头分子MyD88结合, 使IRAK磷酸化, 再使TRAF6寡聚化, 随后激活控制着各种效应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NF-κB.  相似文献   
996.
 克隆一个与白血病复发相关基因 (LRP1 6)的全长 c DNA序列 ,对其进行染色体定位、组织表达谱分析 ,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质进行原核表达 .首先用获得的一段 3kb DNA片段在 NCBI提供的 h ESTs数据库中进行电子杂交并对重叠克隆片段组装 ,再设计引物进行 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 ) .采用 Northern印迹方法进行组织表达分析 .以高通量基因组序列 (HTGS)数据库为基础进行染色体定位 .对构建的克隆菌用 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后进行 SDS- PAGE,同时对重组体测序确证 .钓取了该基因全长 c DNA、推导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 ,并将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 1 q1 2 .2 .原核表达筛选获得了该基因重组子的一个缺失体 .对 LRP1 6基因全长 c DNA的序列分析提示 ,该基因可能编码两种 N端不同的蛋白质 ,且该基因的转录本可能存在一种丰度较低的剪接体 .  相似文献   
997.
为了阐明籼稻(Oryza sativa L.spp.indica)、粳稻(O.sativa L.spp.japonica)对低温强光敏感件的差异,着重研究了低温强光下水稻类囊体膜脂不饱和度与叶黄素循环的变化。随着低温强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类囊体膜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因而膜脂不饱和指数(IUFA)下降。同时,叶黄素循环的关键酶——紫黄质脱环氧化酶(VDE)活性降低,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紫黄质(V)含量增加,而单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含量减少,表现为(A Z)/(A Z V)比值下降。Arrhenius分析证明,VDE对低温和膜脂不饱和度都敏感。相关分析表明,类囊体IUFA分别与VDE活性、(A Z)/(A Z V)和D1蛋白量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粳稻9516相比,籼稻汕优63类囊体膜的IUFA较低,低温下类囊体膜脂流动性和稳定性较筹,VDE活性和(A Z)/(A Z V)比值较低。  相似文献   
998.
物种分布预测,对于物种的保护、利用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对延河流域典型地带性物种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的空间分布预测进行研究,以期为该流域本氏针茅草地的保护、恢复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氏针茅分布的环境梯度较广,在坡度、坡向、温度与降雨的各个梯度上都有分布,除高平地和侵蚀剧烈的沟道外,各种地形部位上亦可以存在.建立的广义相加模型表明,本氏针茅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年均蒸发量和温度季节变化两个因子,而非单纯的降雨、温度因素.从其分布概率看,本氏针茅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都有可能分布,但其分布集中区主要在中北部,与实际观测相符.模型检验表明,建立的模型满足统计要求.  相似文献   
999.
1000.
粪肠球菌精氨酸脱亚胺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硫酸铵分级沉淀、Q-Sepharose Fast Flow阴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G-75凝胶柱层析从NJ402自溶细胞超声破碎液中提纯得到精氨酸脱亚胺酶(ADI), 纯化倍数为34.5, 活力回收率为31.4%, 经SDS-PAGE以及Native-PAGE测定结果表明, ADI亚基分子量约为46 kD, 该酶非变性情况下的分子量约为190 kD左右, 该酶为同四聚体结构。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ADI催化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50℃和6.5, 在45℃以下和pH 5~8之间有很好的稳定性。ADI是L-型脱亚胺酶, 具有严格的光学选择性, 适当浓度的Mn2+、Mg2+、Co2+对ADI催化活力的促进作用较大, 高浓度的Zn2+和Co2+对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L-瓜氨酸对酶无抑制作用而L-鸟氨酸却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ADI在最佳催化条件下作用于L-精氨酸的米氏常数为3.2686 mmol/L, 最大反应速度为2.44 μmol/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