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60篇
  免费   1479篇
  国内免费   4322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470篇
  2021年   759篇
  2020年   636篇
  2019年   731篇
  2018年   582篇
  2017年   504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761篇
  2014年   1118篇
  2013年   1015篇
  2012年   1351篇
  2011年   1271篇
  2010年   992篇
  2009年   955篇
  2008年   1049篇
  2007年   939篇
  2006年   859篇
  2005年   781篇
  2004年   661篇
  2003年   537篇
  2002年   502篇
  2001年   384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8年   3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人β-珠蛋白基因主要在成年期的骨髓中表达,在胎儿肝,成年肝和K 562细胞中则处于关闭状态。凝胶电泳阻抑法分析发现,在人胎儿肝,成年肝及K 562细胞的核蛋白抽提物中存在着不同的与β-珠蛋白基因5'旁侧调控元件(-372到-194 bp)相结合的红系组织特异性的调控因子。竟争试验的结果表明,成年肝和K 562细胞中的调控因子与β-珠蛋白基因5'旁侧调控元件相互作用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两种细胞的调控因子既结合于负调控区(NCR 2)也结合于正调控区,说明两种细胞中β-珠蛋白基因的关闭机制可能是相似的。胎儿肝的核蛋白因子只结合于负调控区,推测在胎儿期存在独特的关闭机制。  相似文献   
122.
野生猕猴声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冯敏  江海声 《兽类学报》1996,16(1):7-13
本文通过在华南四省区对四个野生种群猕猴声行为的观察和现场录音,对它们的叫声声学特性,行为模式和其它个体对其相应的行为反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并得出11种不同的声行为,这些声行为有相互不同的声学特性,不同的行为模式并引起其它个体相应的行为反应,从而起着通讯的作用。叫声在猕猴的声行为通讯中,一些借助视觉提示,至少以不同的刺激度来“表示”某一类事物,并得到个体间的“共识”有些甚至无需视觉提示而单独传递  相似文献   
123.
紫貂冬季食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利  王永庆 《兽类学报》1996,16(4):272-277
1991至1998年的三个冬季,在大兴安岭地区共收集紫貂粪样223个.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紫貂冬季食物主要为小型哺乳类(54.1%)、植物浆果和种子(32.4%)、鸟类(12.5%)和昆虫(1.0%).在紫貂选择的7种小型哺乳类中,主要以棕背(27.3%)和红背(19.2%)为食,其次为雪兔和冬眠的花鼠。对于鸟类,紫貂主要捕食花尾榛鸡(8.1%),松鸦(0.7%),大山雀(0.5%)和黑啄本鸟等。有2.2%的粪样中含有小型鸟的卵壳、紫貂的植物性食物主要为越桔浆果(20.8%)和偃松种籽(8.8%)。昆虫中只有蚂蚁在紫貂食性中出现(1.0%).紫貂冬季食物构成没有年度间差异(P>0.05)。通过捕食迹,我们还发现紫貂捕食黑嘴松鸡。虽然红背的捕获率(79.4%)高于棕背(2.9%),但食性分析结果却相反,说明紫貂更喜欢捕捉身体较大的鼠类。有较强气味的中虽有一定的数量,但在紫貂冬季食物中未出现过。  相似文献   
124.
玉米种子萌发成苗不同阶段需水阈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渗透势不同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外界环境水分条件,对玉米不同品种的种子在萌动、萌发及成苗三个阶段需水的量化研究表明,种苗的抗旱性随吸水进程的推进而减弱;种子在萌动、萌发及胚芽伸长至一定长度的时间(t)与外界环境水势(w)之间存在着1/t=a+bw的关系,据此推算出不同品种在不同成苗阶段的需水阈值,发现不同品种在同一成苗过程中对环境水分条件的反应不同,它们的抗旱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5.
利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磁珠吸附方法分离脐血CD34+细胞,并观察了IL3/GMCSF融合蛋白(PIXY321)对脐血CD34+细胞的刺激作用。PIXY321对脐血CD34+细胞扩增作用大于IL3和GMCSF单独及联合应用。在液体培养条件下,每毫升20ngPIXY321可有效地扩增脐血造血祖细胞,适宜扩增时间为5-8天,扩增后造血祖细胞的数量可达扩增前的8-10倍,从而初步建立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脐血造血细胞扩增方法。  相似文献   
126.
背角无齿蚌晶杆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的方法,对背角无齿蚌的晶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晶杆外形似圆柱状,可分为二部分,即前端膨大的头部和其后渐细的杆状部。前者分左右两瓣,略弯曲,与杆状部形成一个锐角,表面呈“蜂窝状”,似一种膜性结构,其上吸附有大量的消化酶和粘液;后者两侧有凹槽,表面具许多凹陷小坑,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且排列不规则。未凹陷处也粗糙不平。晶杆的功能主要是搅拌和消化食物。同时,本文对晶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7.
本研究对四年生杉木半同胞子代林49个家系的遗传测定结果表明:树高、胸径、冠幅等性状呈高度遗传;枝粗、枝数等性状呈弱度遗传;枝数与大多性状间呈不显著遗传负相关;树高、胸径之间遗传相关显著;冠幅、年轮盘数、枝粗及枝长四者之间遗传相关极显著;该四性状与高、径之间呈极显著遗传相关.采用综合指数选择摸式得指数方程为I=1.647P1 2.993P2 1.522P3 0.086P4-0.ll7P5-1.779P6-1.995P7,据此选出遗传型最佳家系,并分析了综合指数选择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8.
羊角椒辣味物质成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羊角椒中辣味物质纯度与组成,表明辣味物质由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和降二氢辣椒素组成。  相似文献   
129.
化学修饰具有底物谷胱甘肽(GSH)结合部位的单克隆抗体(4A4),使其结合部位上的丝氨酸(Ser)转变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催化基团硒代半胱氨酸(Se-Cys),因而产生高活力的含硒抗体酶(Se-abzyme).突变的4A4(m4A4)的GPX活力达到了天然酶活力的19%,并对m4A4的酶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硒代谷胱甘肽(GSeH)连到4A4结合部位,其GPX活力由3.86U/μmol提高到598.9U/μmol用黄嘌呤氧化酶/次黄嘌呤为中心的心肌线粒体自由基损伤模型证明Se-abzyme(m4A4)可减轻活性氧对线粒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30.
Barley (Hordeum vulgare L.) was grown with UV-B (280–320 nm) at levels simulating 25 nr 5% ozone depletion on the date of the summer solstice al 40°N latitude, with UV-A (320–400 nm), or with no supplemental irradiation. In plant growth chambers providing 300 μmol m?2 s?1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UV-B-grown leaves elongated more slowly than controls but reached the same final length 1 day later. Leal specific fresh weight (mass leaf area?1)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UV-B after the 7th day of growth. IV-B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leaf area, fresh weight, dry weight, total chlorophylls, total carotenoids or photosynthetic quantum efficiency. CO2 assimilation was decreased by UV-B only at internal CO2 levels above 250 μl l?1. By the 8th day of growth, UV-B increased flavonoid (saponarin and lutonarin) accumulation in both the lower epidermis and the mesophyll: about 40% of the saponarin and 20% of the lutonarin were in the lower epidermis under al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Glasshouse conditions proved too variable for reproducible determination of growth and photosynthesis but were reliable for determining 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flavonoid (saponarin and lutonarin) accumulation and provided up to 800 μmol m?2 s?1 PAR. In the glasshouse UV-B-grown leaves had more flavonoids than controls al all stages from 5 to 30 days after planting: ca 509 more saponarin and 100% more lutonarin. Levels of soluble (vacuolar) ferulic acid esters were similar under all conditions on day 5. and on day 20 or later, bu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UV-B-grown plants on days 10 and 15. UV-B decreased insoluble (cell-wall-bound) ferulic acid esters on a whole leaf basis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is fraction in the lower epidermis. UV-A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growth, photosynthesis or ferulic acid, but it slightly increased flavonoid accumulation.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secondary phenolics as a tissue-specific, developmentally regulated adaptive response to UV-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