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54篇
  免费   1199篇
  国内免费   4143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598篇
  2020年   485篇
  2019年   560篇
  2018年   414篇
  2017年   406篇
  2016年   434篇
  2015年   624篇
  2014年   870篇
  2013年   828篇
  2012年   1102篇
  2011年   1109篇
  2010年   879篇
  2009年   806篇
  2008年   920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759篇
  2005年   686篇
  2004年   561篇
  2003年   489篇
  2002年   443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294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5篇
  195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1975年我组合成了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并于1975年夏季和1976年春季在北京市通县果园进行了田间诱蛾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具有强烈的诱蛾活性。在顺-8-十二碳烯醋酸酯中加入少量反式异构体能显著提高诱蛾活性,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0%时活性最好。在田间试验中我们还发现,这种合成的昆虫性外激素对另一种重要害虫棉卷蛾(已知它的性外激素是顺-9-和顺-11-十四碳烯醋酸酯混合物)也有一定引诱作用,当反式异构体的含量为12%时诱蛾活性最高。我们对影响梨小食心虫诱蛾效果的其它因素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一般天气下,梨小食心虫的交配活动主要在傍晚前后进行,春天在下午5—6点,夏天在下午8—9点,这时捕蛾量最多。刮大风或下大雨时它们很少活动,几乎捕不到雄蛾。  相似文献   
122.
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不同诱芯对诱蛾活性及持效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Busck)]是一种为害梨、桃、李、杏和苹果等的果树大害虫。自从Roelofs等(1969)鉴定其性外激素的主要成份为顺-8-十二碳烯-1-基醋酸酯以来,用合成的性外激素防治梨小食心虫的研究迅速开展。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已经成功地将性外激素诱捕器用作虫情测报;大量诱杀和迷向法防治梨小食心虫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Roelofs,1975;孟宪佐,1979)。 诱芯,也叫散发器,是释放合成性外激素的载体,其性能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效果有很大影响。本文对天然橡胶、硅橡胶和聚乙烯塑料等载体以及性外激素的剂量、载体的配比、诱芯的形状等对性外激素的诱蛾活性和持效期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3.
背景: 真核细胞依赖其亚细胞结构高效地完成复杂的生化反应。尽管目前有一些亚细胞结构分离技术,但却缺乏评估这些分离技术的简单、有效方法。目的: 构建可以用来检测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的酿酒酵母菌株。方法: 通过传统的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方法以酿酒酵母为背景构建了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评估菌株,并进行可行性检测。首先,将酵母各细胞器、自噬体及质膜的标记蛋白进行分组,用不同的蛋白标签分别标记每组蛋白。然后,以标记蛋白-GFP/RFP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标签对标记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是否有影响。最后,通过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验证该检测菌株能否用来检测亚细胞结构的分离效率。结果: 成功构建了酵母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评估菌株,该菌株标记了大多数酵母细胞亚细胞结构。挂标签的标记蛋白仍然定位在各自标记蛋白对应的亚细胞结构。非连续性密度梯度离心后,酵母各个亚细胞结构的标记蛋白均可以被检测到。结论: 该酵母亚细胞结构分离效率评估菌株是检测各亚细胞结构分离结果的方便工具,对今后酿酒酵母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4.
七星瓢虫生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各地区一个“以虫治虫”的群众运动正在蓬勃展开。实践证明它可作为“综合防治”总方针中的重要一环。以瓢治蚜已经在广大棉区收到较好的效果,深受广大贫下中农的欢迎。本文介绍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一些生殖特点,作为瓢虫饲养繁殖时参考。 观察实验是在北京、安阳两个地区进行的,室内和室外观察相结合,加上必要的镜检帮助了解一些机体内部的状况。实验材料七星瓢虫根据观察的需要,有的是室外采集的,有的是室内繁殖饲养的,或是室外采集室内饲养。所用饲料蚜虫,有菜蚜、桃蚜、麦蚜等。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得到安阳县生防站同志们的热情帮助。  相似文献   
125.
日本松干蚧的重要天敌——隐斑瓢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斑瓢虫是近年来在杭州地区发现的日本松干蚧的一种重要捕食性天敌。该虫在杭州一年发生四代,其年发生规律基本上和日本松干蚧的生活周期相吻合,而且能在松林中形成比较稳定的群落。根据测定,隐斑瓢虫对日本松干蚧各虫态的捕食能力较强,一头成虫的日平均捕食量为:显露若虫13.33头,雌成虫4.27头,卵囊3.67个(每个卵囊内平均有卵265.5粒),雄蛹28.27只;一头幼虫全期(或2—4龄和3—4龄)分别能捕食显露若虫39.20—105.56头,雌成虫40.80—47.79头,卵囊39.38—41.79个,雄蛹220.50只。它在引进辽宁省沈阳和旅大地区后,不仅仍能正常的捕食日本松干蚧(显露若虫),其成虫和幼虫喂以各种蚜虫均能正常生殖和发育,并且一年可以繁殖三代:冬季,只要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给予少量的糖水等作补充营养,亦能安全的越冬。据此,作者认为隐斑瓢虫在浙江杭州和辽宁,均具有作为控制日本松干蚧的发生来加以饲养繁殖与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6.
在20℃条件下,蓖麻蚕蛹期发育需14天,接近发育完成的卵巢中各亚细胞组分中DNA、RNA和蛋白质含量迅速增长。经手术去脑后的蓖麻蚕无脑蛹卵巢不发育,其卵巢中上述成分的含量皆处于蛹早期水平。经脑激素处理后的无脑蛹卵巢即可迅速发育,在处理后18—20天,卵巢发育可接近正常水平,但较晚。在电镜下观察到的游离多核糖体呈二到七聚体,其紫外光谱特性为A260/A280=1.70;A240/A280=1.27。将脑激素注射到无脑蛹中去,可促使卵巢中游离多核糖体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7.
利用免疫印迹(WB)分析了水稻(Oryza sativa) OsPR10A在其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部位及多种非生物逆境胁迫下的表达特征, 发现OsPR10A在干旱、盐胁迫以及茉莉酸甲酯(MeJA)和脱落酸(ABA)诱导下表达量明显升高, 表明该蛋白可能在干旱和盐胁迫应答过程中发挥作用。为证明这一推测, 我们构建了OsPR10A超表达载体, 经农杆菌介导转化水稻, 获得超表达OsPR10A的纯合株系。田间表型观察表明, 转基因株系株高变矮、穗长变短、结实率降低。用20% PEG6000在水稻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干旱处理, 结果显示, OsPR10A超表达株系的根长和芽长均显著高于野生型, 证明超表达OsPR10A可增强水稻萌发期耐旱性。该研究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水稻OsPR10A功能的了解。  相似文献   
128.
准噶尔盆地荒漠灌丛对融雪水空间分布的反馈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带荒漠的积雪沿灌丛始融,并以灌丛为中心形成融雪漏斗,导致融雪水向灌丛基部汇集。观测资料表明:通过灌丛对融雪水分布的反馈,使灌丛周围的沙层含水量明显增加,为裸沙区的152.1-228.9%,从而提高融雪水的利用率并改善灌丛自身的供水条件,对荒漠植被的分布格局亦起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9.
PIKE, L. M., HU, A., RENZAGLIA, K. S. & MUSICH, P. R., 1992. Liverwort genomes display extensive structural variations. Analyses of the total genomic DNA of eight species of liverworts and two species of green algae by thermal denaturation and CsCl buoyant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reveal a high degree of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interspecific heterogeneity. The hepatic taxa exhibit two or more DNA components of varying base composition. Average G4-C contents of total cellular DNA calculated from melting profiles are similarly variable, ranging from 38% to 53% G + C. The green alga Chara , a member of the ancestral line to land plants, shows similarities with liverworts in possessing multiple DNA components of comparable complexity, whereas Hydrodiciyon DNA displays a single component. Detailed hybridization analyses of individual density gradient fractions using α-tubulin, rRNA and ribulose 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large subunit (rbcL) gene probes were performed to locate the low-copy number and moderately repetitive nuclear genes, and the chloroplast chromosome, respectively. The location of each gene within the density gradient is highly variable among the organisms examined; a-tubulin occurs in fractions ranging from 44–64% G + C, rDNA in 50–64% G + C fractions, and the RbcL gene is located in fractions from 30–59% G + C. For a given species, the two nuclear genes normally overlap in their distributions within the gradient. In most instances, neither gene occurs in the major DNA components, indicating that these components may contain repetitive DNAs. The observed variation in the density of the rbcL gene implies substanti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chloroplast genome. The overall differences in the genomic components within and between taxa provide insight into the dynamics of DNA structure that have occurred during the extended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se organisms.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