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41篇
  免费   1708篇
  国内免费   483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407篇
  2022年   610篇
  2021年   1046篇
  2020年   828篇
  2019年   914篇
  2018年   738篇
  2017年   643篇
  2016年   775篇
  2015年   999篇
  2014年   1348篇
  2013年   1280篇
  2012年   1605篇
  2011年   1510篇
  2010年   1061篇
  2009年   1035篇
  2008年   1114篇
  2007年   1067篇
  2006年   856篇
  2005年   762篇
  2004年   644篇
  2003年   491篇
  2002年   468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9篇
  1976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生长在海南岛的热带落叶树降香黄檀(Dalbegia odorifera T.Chen)1—2年生枝条着叶期和无叶期次生韧皮部筛分子的超微结构,并就这两个时期的筛分子进行了比较。着叶期每个成熟筛分子内有一个带尾的纺锤形P-蛋白质体,主体由稠密而散乱的P-蛋白质细纤维组成,尾部呈结晶状;筛分子具有横向端壁和单筛板,在邻近筛板处,细胞壁向筛分子腔内形成明显的突起。无叶期仍然保持着与着叶期大致相同厚度的有功能韧皮部,筛分子具有正常的原生质体,P-蛋白质和筛板孔的结构也与着叶期的相同,但筛分子内有较多的淀粉粒和囊泡。  相似文献   
32.
商陆根中抗真菌蛋白的分离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夏天采集的2—4年生宿根中分离了二种抗真菌蛋白,称为PAFP-R_1和PAFP-R_2。分离程序包括用盐溶液提取,经CM-Sephadex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纯化。在PGA培养基上,0.1mg/ml蛋白明显抑制木霉菌丝的生长;但对细菌的增殖,即使1mg/ml也无抑制作用。用SDS-PAGE测得二者的相对分子量各为13kD和15kD,单多肽链,等电点约为5.8。用酚-硫酸法未测出含糖。二种蛋白均高含半胱氨酸(19mol/mol)。用Edman降解法测得二者的N末端均为Ala。秋天采集的根中,这二种蛋白含量均很低,但富含由二条PAFP-R_1肽链以双硫键联结的二聚体,它无抗真菌活性。冬天宿根中抗真菌蛋白主要成分是Mr为17kD的单肽链蛋白。上述蛋白对于人红血球均无凝集活性,因此不是PWM的成分。以上结果说明,商陆根中有多种具抗真菌活性的蛋白,成分随季节发生变化,它们都是不含糖,高含半胱氨酸,分子量小于20kD的单肽链蛋白。  相似文献   
33.
Raw leachate was treated using a two-stage upflow anaerobic filter process. Leachate from a solid waste landfill site, which received both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s, contained high organic matter (17-21 g/L COD, 13-14 g/L BOD, and 3.5-4.6 g/L volatile acids), and low metal (Zn and Fe) concentrations. Depending on sampling time, leachat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varied considerably. At an organic loading up to 4 g COD/day(2) media area, the BOD and COD removal percentages were 98 and 91%, respectively. The biofilters were also effective for metal removal. However, the filter effluent contained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mmonia. System overloading was characteriz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large quantities of volatile acids and by a now ratio of alkalinity/volatile acids, resulting in low COD removal and reduced gas production. Once the first filter was upset, the second stage could only partially respond to the volatile acids accumulated in the effluent of first filter.  相似文献   
34.
本文采用10种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分析了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335株DNA BglⅡ8种克隆片段共12个重组质粒。发现了HSV-2 DNA L链末端区域有限制酶切位点的变异并对HSV-2 DNA单一序列区域和末端重复区域的稳定性进行了初步讨论。本文应用末端标记技术和末端杂交分析法对编码糖蛋白D的HSV-2 DNA BglⅡL片段和含有形态学转化基因的HSV-2DNA BglⅡN片段进行了详细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物理图谱分析。  相似文献   
35.
稻瘿蚊Orseolia oryzae发生世代亟叠,复杂,为害严重,是我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近几年来,我们应用楝科等杀虫植物进行了防治试验,本文主要报道楝科种子油及其抽提物引起产卵稻瘿蚊忌避反应及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6.
1.三化螟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和发育零点都系实测结果。卵的孵化零点为16℃,胚胎发育零点为15℃,幼虫发育零点为12℃,幼虫的化蛹零点和蛹的羽化零点都为15℃。 2.三化螟各虫态的有效积温,卵平均为81.1日度,幼虫为507.2日度,蛹为103.7日度,共计为692.0日度。卵和蛹的有效积温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幼虫的则恰为相反。 3.发育零点的测定方法有实测,计算和图测三种。后面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都与实测的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37.
大黄蒽醌衍生物是中药大黄的主要成份。该类衍生物与钙调素(calmo-dulin,CaM)依赖的磷酸二酯酶(PDE)的相互作用表明:它们可作用子钙调素。其中,大黄酸结合CaM并抑制CaM依赖的磷酸二酯酶(CaM-PDE);而大黄素、大黄酚和芦荟大黄素既刺激CaM-PDE的活力,又刺激PDE的基础活力,其作用机制尚待阐明;当有Ca~(2+)或无Ca~(2+)条件下测定时,大黄酸对PDE基础活力均无影响。表明:象其它的CaM拮抗剂一样,大黄酸能抑制钙调素依赖的PDE的活力。  相似文献   
38.
本文报道广东地区小煤炱科(Meliolaceae)的2个新种及4个国内新纪录。2个新种是:寄生藤生小煤炱(Meliola dendrotrophicola H.Hu et J.C. Yang, sp.nov.);南五味子生小光壳炱(Asteridiella kadsuricola H.Hu et J.C.Yang,sp.nov.),并附有种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39.
小鼠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RNA组分的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苗  景德璋 《遗传学报》1991,18(2):115-119
本文运用常规染色和Bernhard染色方法对切片标本中小鼠粗线期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SC)的超微结构和电镜细胞化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经常规染色后,可见SC由侧生组分(LE)、中央组分(CE)和L-C纤维组成;SC宽约210nm,LE宽约60nm,中央间隔区宽约90nm。在Bernhard染色标本中,SC的LE、CE和L-C纤维着色较深,说明其中含有RNA;SC各结构组分的宽度和形态特点与常规染色标本中的基本一致。本文讨论了SC中存在有RNA等问题。  相似文献   
40.
伊贝母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其胚状体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伊贝母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其胚状体的发生。已继代培养三年零六个月共30多代的鳞芽愈伤组织,目前仍有分化能力。通过愈伤组织形态细胞学的观察,发现伊贝母体细胞无性系形成小鳞茎的途径有二:一是由特化了的愈伤组织表皮细胞。经多次分裂发育成不定芽而形成小鳞茎;二是由愈伤组织表层或内层特化了的胚性细胞,经多次分裂发育成胚状体而形成小鳞茎。不定芽和胚状体的形态发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